四川日報 2020年05月25日
□川報記者 吳亞飛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嚴峻復雜的疫情挑戰成為脫貧攻堅大考的“加試題”。受疫情影響,群眾外出務工受阻、農副產品銷售困難、旅游扶貧難以開展……面對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政府工作報告給大家吃下“定心丸”:“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不變,如何交上合格答卷?本報記者就此采訪相關代表,為這道脫貧攻堅大考“加試題”出招、獻策。
外部形勢變
穩就業定力不變
今年3月初,涼山州美姑縣彝族群眾吉克以夫搭乘“返崗專車”到廣東省佛山市一家電器廠務工,“一個月工資5000元,脫貧穩穩的!”春節后,美姑縣政府搭臺,將現場招聘改為視頻面試,一連開展10余場,吉克以夫就此找到新工作。
安排返崗專車、推進勞務協作、組建工作專班……涼山州全力確保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就業。截至3月底,全州農民工外出務工返崗人數超過60萬人。
保障貧困群眾就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受疫情影響,春節后一些貧困戶一時無法外出務工,對他們的收入有影響,我們想方設法為這些群眾牽線搭橋,提供就業崗位。”全國人大代表、涼山州昭覺縣慶恒鄉慶恒村黨支部書記吉克石烏表示,她所在村107戶已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沒有發生因疫情而返貧的現象,“保持定力、積極應對,鞏固脫貧成果沒問題!”
同時,全省多地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啟動短平快項目,想方設法幫助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增加收入。
赴京前,全國人大代表、資陽市雁江區保和鎮晏家壩村黨總支書記查玉春每天駐扎在工地上,“監工”該村鄉村振興農旅融合示范項目。近年,晏家壩村通過發展多元種植、種養結合產業摘掉貧困村帽子,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22000元。
“在疫情考驗下,更要多為群眾增收想辦法。”查玉春說,貧困村不僅要富起來、美起來,還要引資引客強起來。針對疫情后近郊游、周末游火熱的勢頭,他們正著力建設中國鄉村公園社區。
市場環境變
助農銷售信心不變
說起大巴山里的致富寶貝靈芝,全國人大代表、達州市宣漢縣食用菌研究所高級農藝師耿新翠打開了“話匣子”;家鄉是廣元青川的全國人大代表徐萍,在全國兩會上現場推介今年新采摘的白茶;全國人大代表、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花間刺繡專業合作社創辦人喬進雙梅當起模特,展示16套精美彝繡服飾……
今年全國兩會上,四川代表團多位全國人大代表積極為家鄉農特產品“代言”。
受疫情影響,消費活動減少,一些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遇到困難。近期,我省越來越多的黨政干部、幫扶干部、第一書記走到屏幕前“帶貨”,助農銷售。
喬進雙梅的行李箱里有一個特殊的刺繡作品——口罩。“這個口罩是我們繡娘繡的。”作為彝族刺繡技藝傳人,喬進雙梅帶領馬邊婦女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
疫情發生后,喬進雙梅與馬邊花間刺繡專業合作社繡娘們一起加班加點,制作了5000多個口罩,免費送給當地群眾,并通過微信視頻在線開展彝繡培訓,“共計培訓了800多名繡娘,讓她們在家也能掙錢。”
“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應積極作為,幫助農戶尋找、拓展農產品銷路。”全國人大代表、巴中市南江縣五郎黃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汪其德建議,綜合運用消費扶貧、電商扶貧等多種手段,撬動線上線下平臺力量,齊發力、多渠道確保扶貧農產品銷路通暢。
脫貧任務難度變
決戰決勝攻勢不變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而新冠肺炎疫情帶來新的困難和挑戰。我省剩余的7個未摘帽貧困縣、300個未退出貧困村,以及8成以上未脫貧人口均在涼山。
決戰之年,決勝之地,如何“開戰”?全國人大代表、涼山州委副書記、州長蘇嘎爾布坦言,疫情給涼山貧困群眾外出務工、脫貧項目及時復工和農副產品外銷等帶來一定影響。
“全州已累計減貧80.5萬人、退出1772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降至4%,脫貧攻堅決戰決勝進入全面收官階段。”亮出數據,蘇嘎爾布表示,涼山堅持戰疫情、斗貧困兩手抓,從2月起一月一次研判部署,3月中旬啟動實施“百日攻堅”,以最大決心、超常舉措、過硬作風抓進度、補短板、攻堡壘。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已經脫貧地區還要持續構建脫貧長效機制,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將脫貧摘帽變為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涼山在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后,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蘇嘎爾布表示,涼山將健全返貧監測預警和救助機制,保持脫貧攻堅的政策穩定,嚴格落實“四不摘”要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加大后續扶持力度,讓貧困群眾能夠持續增收,切實鞏固脫貧成果。
汪其德表示,貧困地區除了環境制約外,在發展理念、人才支撐等方面都有先天不足,建議脫貧后繼續實行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革命老區結對幫扶機制,加強鄉村振興的人才、產業支撐,培養一批能夠帶領群眾致富的基層干部隊伍、致富能手,打造貧困地區長效發展的“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