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0年07月17日
必須堅持主動拓展增量空間與節約集約優化存量空間并舉
未來城市發展增量主要分布在“東進”和“南拓”片區
做好“優化”功課重任,重點落在了“中優”“北改”“西控”等主體功能區
“這次的分組方式,跟過去不太一樣。”7月15日,成都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召開,不少參會者在拿到分組名單后,發現一些特別之處:首次明確按照五大主體功能區來分組。
成都市委辦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這樣的調整,體現的是成都在融入“雙循環”、唱好“雙城記”背景下的發展路徑選擇:堅定推動空間結構調整經濟地理重塑,加快形成人口經濟綜合承載力新優勢,為極核城市奠定發展基礎、培育核心能力。
□川報記者 蔣君芳 吳亞飛 張紅霞
路徑選擇 以主體功能區為抓手
此次全會,成都設置了“東進”片區組、“南拓”片區組、“西控”片區組、“北改”片區組、“中優”片區組、市直機關組、高校科研組、國企組。
這樣的分組方式,是對成都主體功能區發展戰略的回應。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成都確定了以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形成“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差異化的空間功能布局,為功能品質優化、城市能級提升提供空間載體。
這也是當下成都融入“雙循環”、唱好“雙城記”的現實需要。放眼全國,成都盡管擁有1.7萬億的經濟體量,但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的中心城市相比,成都經濟發展水平和輻射帶動能力還有差距。
以主體功能區為抓手,尋找發展新空間、提升發展新能級,是成都追趕的路徑選擇。于是,就有了這一次的分組方式創新。成都市委辦會議處負責人進一步闡釋,“讓同一個功能區內的區(市)縣主要負責人坐在一起,談想法、說體會、找差距,形成‘比學趕超’競相發展的氛圍,有利于推動主體功能區內的區(市)縣尋找合作空間、謀劃未來發展。”
此舉背后,成都還有更加長遠的考量:優化未來城市空間體系,探索推動經濟關聯度高、地域相連的區(市)縣共同構建區域城市,健全內部產業發展、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等協同機制,提升各區域城市協同水平和能級層次。
主動拓展 重點寫好“增量”文章
結合五大主體功能區當下發展態勢,成都提出,必須堅持主動拓展增量空間與節約集約優化存量空間并舉,實現人口規模結構動態優化和城市空間績效系統提升。
增量空間在哪里?全會公布了這樣一組數據:當前,成都“11+2”區域的開發強度達38%,遠超30%的國際城市開發強度警戒線;“西控”片區平壩淺丘區開發強度達25%,也已達生態極限。因此成都作出判斷,未來城市發展增量主要分布在“東進”和“南拓”片區。
在“東進”片區組,成立不到百天的成都東部新區,展現出了在“白紙”上做增量的決心和信心,“目前我們有各類在建重點項目110個,總投資1298億元。”成都東部新區管委會主任惠朝旭介紹,成都東部新區目前已組建3個駐外招商工作組,分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片區重點招商,“在談項目50個、投資總額2420億元。”
“南拓”片區,在“白紙”上早起步幾年的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正處在高速增長的賽道上。四川天府新區管委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書記劉任遠介紹,今年以來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新簽約新希望全球總部等項目37個,新開工國科大成都學院等項目92個,預計上半年將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5%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5%以上。
不僅如此,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還將主動承擔起為建設西部科學城“賦能”的使命,“聚焦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我們將著力構建以中科系‘國家隊’基礎研究為引擎、多主體協同共生的創新生態,努力為成都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支撐。”劉任遠說。
集約利用 精心做好“優化”功課
做好“優化”功課重任,重點落在了“中優”“北改”“西控”等主體功能區。
不久前,成都召開了“中優”推進工作會,提出要加快促進“中優”區域布局更優、功能更強、產業更新、品質更高,更好地留住人、吸引人,在全市發展格局中發揮好“極核”引領帶動作用。
被劃分進“中優”片區組的錦江區,是成都傳統的主城區。錦江區委書記陳志勇介紹,錦江區正在積極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大力實施產業升級、消費引領、場景營造、開放合作、治理提能“五大行動”,全力建設“天府成都·品位錦江”。
位于“北改”片區組的新都區,也已有了一攬子“優化”計劃。如挖掘鄉村生態價值轉化潛力。“我們將加快建設‘珠鏈錦繡·錦水公園’,連片開發花舞本蘭國際農業主題公園、新都國際足球體育公園兩大文旅項目,加快塑造特色小鎮和林盤經濟發展新格局。”新都區委書記許興國介紹,新都區還將以七一國際廣場等TOD商圈建設引導城市消費格局重塑,依托毗河綠道、天府沸騰小鎮等網紅新地標,積極培育夜間經濟、周末經濟、戶外經濟,以消費升級推動城市提質。
“西控”片區的都江堰市委書記李云表示,都江堰將以旅游業引領發展融入國家戰略,加快建設成都旅游消費中心,協同打造中國西部旅游精品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