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巴山豬王”帶動1736戶脫貧增收

四川日報    2020年08月07日

人物名片

張育賢

中國科協農技協生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巴中市政協常委、巴山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2018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獲得者、四川省優秀民營企業家

◎四川日報記者 鐘帆

“政策講清楚就可以開干!”8月2日下午,一場壩壩會在通江縣廣納鎮金堂村村委會舉行,張育賢和保險公司、金融機構相關負責人依次給貧困戶解讀“五方聯動”產業扶貧政策。

11年前,這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北大經濟學博士,放棄百萬年薪的高管職位返鄉創業。從萬里尋豬到成為“巴山豬王”,他創辦了巴中第一家新三板上市企業。

依靠產業扶貧,張育賢的企業已帶動6034名貧困人口脫貧增收,他本人也在2018年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

放棄百萬年薪返鄉創業

“2008年,我發現身邊很多朋友喜歡買進口豬肉, 這讓我想起了兒時老家土豬肉的美味,希望讓更多的人能嘗到。”2009年,張育賢辭去廣東某上市企業百萬年薪的高管職位,毅然返鄉。

“聽說我回來養豬,很多人都覺得我像個瘋子。”頂著外界的質疑聲,張育賢并沒急著開辦公司,而是帶著2000萬元的積蓄,和專家團隊尋訪了上千個村莊,找純種青峪豬豬種,“我還記得,001號母豬是在通江一個非常遠的村子里找到的,光抬下山的費用就花了2000元。”

兩年時間,他行程上萬里,積蓄消耗殆盡。最終,經過DNA檢測和專家組鑒定,張育賢甄選出216頭能繁母豬、36頭種公豬,建起原種場,并成立了巴山牧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我們的青峪豬養殖及豬肉系列產品取得國內有機認證,2014年取得歐盟有機認證。”張育賢說,自此巴山牧業擁有了從保種、繁育、生態養殖、屠宰加工、冷鏈物流到市場終端的青峪豬全產業鏈體系。

創五方聯動扶貧新模式

作為一名農家子弟,公司發展步入“快車道”時,張育賢沒有忘記帶動鄉親們一同脫貧致富的初衷。

通過與通江縣政府、工商銀行、保險公司多方交流溝通,張育賢首創了“政府+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巴山牧業+養殖貧困戶”五方聯動的產業扶貧新模式。“政府做產業布局,金融機構為養殖戶做資金授信,保險公司防范風險,企業出豬苗、飼料、藥品并兜底回購,養殖戶每養出1頭達標的豬就能得到500元。”

通江縣洪口鎮余家灣村的高元蓉一家是該扶貧模式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當時,家里欠債20多萬元,還有90歲的老父親和正在讀中學的兒女,全家靠低保生活,娃娃的學費都是借的。”高元蓉說,就在走投無路時,曾經開過養豬場的夫妻倆找到村里精準扶貧幫扶人,聯系上巴山牧業。“那是2018年3月,他們一下子給了300頭豬仔,那一年我們就掙了14萬多元。”

今年,高元蓉夫婦又養了400頭豬,預計年收入可達20萬元,“家里的債務今年就能還清,女兒也上了大學。”既能重操舊業又能致富,夫婦倆對張育賢有說不盡的感激。

在通江,和高元蓉一樣的受益者還有很多。截至目前,巴山牧業已累計帶動1736戶貧困戶、603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 上一篇:脫貧攻堅中的國家力量——天路篇
  • 下一篇:甘洛:海拔2300米種出“脫貧娃娃菜”,要直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