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0年09月22日
——從中國(綿陽)科技城創新發展主論壇看科技創新
特寫
綿陽北碚“牽手”推介,近兩百萬人次觀眾圍觀——來,談一場不見面的投資推介會
線上推介
傳播范圍倍增,共同做大增量
雙城“牽手”
推動合作向“深水區”邁進
□四川日報全媒體 記者 祖明遠
9月21日15時,在第八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官網,一場視頻投資推介會正在進行中。伴隨著視頻中的產業環境等推介信息,點擊量一路猛增到190多萬。
這是本屆科博會首次啟用的線上投資推介大會,同時少見地由兩個城市共同承辦——四川省綿陽市與重慶市北碚區。借助科博會平臺,兩地進一步強化合作,擴大推介的傳播范圍,共同做大綿碚的產業合作基礎。
與往屆相比,本屆科博會不僅推出云展館,取代線下展館,還將投資推介大會“搬”到線上。
在演播廳內,綿陽和北碚相關分管領導面對鏡頭,熱情洋溢地推介當地產業、政策環境,在手機或電腦前收看的,除兩地相關部門協調的超2000家企業和商會機構外,還包括大量普通市民觀眾。
許多網友是通過身邊朋友的轉發點擊收看的,其中大都是熱愛家鄉發展的川渝老鄉。網友“迷茫的輝”的留言很有代表性,“希望大家說到雙城經濟圈的時候不要只想到成都和重慶,其實周邊城市和轄區也有自己的特色。”
相比傳統線下推介活動,線上推介會可以跨越空間距離,覆蓋范圍更廣。本次推介會上,受邀企業和商會機構遍布全國主要經濟帶,達到2000多家,目標觀眾數量也遠超線下單場活動。“雖然與線下活動相比,線上推介可展示的內容較少、方式較單一,但擁有更多的參與者。”北碚區招商局負責人說。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背景下,4月1日綿陽與北碚兩地政府已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此后兩地在重大戰略協同、交通網絡互聯互通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此后將在10個方面29條合作內容、49條具體合作事項中,兩地聯手打造川渝合作新篇章。
目前已有“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重慶分中心、17共享網重慶分中心”兩個重點在談項目,擬落戶北碚區。
而通過科博會這個對外開放平臺,雙方共同舉辦網絡推介會,是這種務實合作的最新進展。
北碚也看好科博會的傳播效應。下午北碚區招商局負責人點進直播平臺時,在線觀看人數已超60萬。“希望這次線上相聚,能夠與各位企業家朋友加強聯系、增進了解,形成發展共識、找到合作機遇。”北碚區招商局負責人如此表達期待。
傳真
“我今天來這里開會是臨時決定的。”9月21日,站在中國(綿陽)科技城創新發展主論壇上,曹德旺既是主講嘉賓,更是一位尋求幫助的企業家。讓他臨時決定來綿陽的理由是什么?
“聽說李蘭娟院士來了,我很崇拜她,而且我正有一些事情想請教他們。”追創新、找點子、尋答案,不是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一個人想的事。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和風云突變的外部環境,如何在危機中生存和發展,成為全社會共同面對的課題。
“中國的疫情能控制下來,主要是三句話: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而科學技術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對科技創新對當下、對未來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認識。
在第八屆科博會上,無論是從科博會的創新——首次開通“云展館”,還是李蘭娟、曹德旺等專家、企業家的叩問和追尋,都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新形勢下可持續發展的軌跡:在危機中創新,在創新中前行。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文雯 唐澤文 祖明遠
危與機 挑戰后總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中國經濟的每一次重大發展機遇都是在挑戰之后出現的。”在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看來,中國經濟面臨過5次重大挑戰: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亞洲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危機、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但危與機總是相伴而生。”
“面對危機,每一次能否激發我們補齊水桶的‘短板’。”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曉平在解釋他對顛覆性技術創新思路的理解時,反復強調“水桶理論”。“顛覆性技術可以助推科研彎道超車,更是中國邁向強盛的必須。”
危機也意味著巨大的創新和應用空間。“創新的重要性是來源于技術的成果有效性。”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舉例:在抗擊SARS病毒時,格力電器就開始研究病毒消殺凈化器,在技術投入應用前疫情停止,產品開發也暫停了,但積累的技術在此次抗擊新冠疫情中得到應用,“我們有研發出的新冠病毒凈化器,現在不僅為中國的學校、醫院服務,還出口42個國家。”
受疫情影響,本屆科博會本身也是科技創新的運用成果。首次設立的“云展館”以科技突破時空,將傳統展會搬到線上舉行,匯集了582家參展企業及機構,共計1800余項展品,3D建模數超過5000個,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展位數量最多的全場景3D建模的智能云展館。
形與勢 創新突破關鍵是順勢而為
“今天這里有黨委政府的領導,有專家、企業家,我過來就是想請大家一起想想辦法,能不能既確保疫情防控又盡量減少隔離。”從拒絕參加到臨時參會,曹德旺的轉變,反映的是國際新形勢下企業家對經濟發展的關切。
從形與勢的出發,馬光遠給出了創新突破的關鍵詞:順勢而為。
先看形,馬光遠給出的數據顯示,在G20部分成員國二季度GDP同比增長圖上,各大經濟體中,只有中國逆勢上揚,獲得正增長。
再看勢。復工復產以來,大批新技術獲得廣泛運用,“很多產業發展勢頭甚至領先全球,我們要抓住這樣的勢頭,形成良性發展格局。”
與會嘉賓認為,當前中國的創新突破處在最佳窗口,而要實現突破有兩個關鍵:一是認識,二是耐心。
創新首先是認識的創新。“科技創新核心是有創新思維。”歐陽曉平說。
再比如說各地都在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但只關注產業投資是不夠的,還應該更加重視和鼓勵通用技術研究。”馬光遠建議。
創新需要耐心。“要給各類主體足夠的時間,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胡志堅說。
內與外 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暢通雙循環
新形勢下,科技創新如何落地?胡志堅將重點落到了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上。“過去,我們更多關注加入到世界的大市場中去,但國內很多區域還沒有有效參與到循環中來。”
更進一步,在四川,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破題關鍵。“發展區域一體化經濟,就是因為看到了我們在擴大區域內部開放上做得還不夠,必須打破地理、行政等多方面限制,激活新動能。”胡志堅說。
四川作為科技大省,在科技發展中應當看到,雙循環應該是內外并重,以內為主。“要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動態才有動力。”胡志堅還建議,綿陽在轉型發展中,應當把科技創新的價值跟國際國內市場連接起來。
光遠則把目光投向城鎮化,落腳點同樣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他建議,要把城市作為創新的平臺,尤其要重視城鎮化對創新的帶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本身就有城鄉大循環的內涵,這是下一步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城鎮化也必將為科技創新帶來的新機遇。”
縱論
城市榮光:綿陽20年不懈追“新”
——聚焦第八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下)
從接過建設科技城這一國家重任那一刻起,綿陽注定要走一條不同尋常的發展之路。這條路,就是綿陽20年來不斷追求創新創造發展的追“新”之路。
追“新”,讓綿陽市游仙高新區的四川特銳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世軍與全球500強的電子企業聯系在一起。“他們幾乎都與我們有直接或間接合作。”
劉世軍的追“新”成果是,生產出全球首款貼片臥式封裝陶瓷電容器。體積縮小,統一尺寸適用自動化生產,一經推出,立即搶占電容市場。7月,公司搬進3萬平方米的新廠,產能擴大10倍,產值有望提升400%。
像劉世軍一樣,追“新”行動者們不斷刷新發展新高度。在綿陽,每天有2.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注冊,每月有5.7家企業完成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報。
如今,無論在日新月異的工業園區,還是車水馬龍的城市腹地,都能聆聽到這座城市追“新”的鏗鏘聲響。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莉莎 祖明遠
自主創新 科技之城不做跟跑者
“公司外銷業務收入占比超90%,國內不少家電廠商,都是我們的客戶。”四川愛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小平說。近年來,家電企業紛紛投身智能家居制造,要用到物聯網模組。四川愛聯看準這一市場,提前布局。僅兩年時間,四川愛聯估值增長13.3倍。今年2月,全球首款5G工業互聯網模組在四川愛聯下線。該模組可廣泛應用于工業智能制造領域。這為其奠定了在國內物聯網無線連接領域領軍企業的地位。
“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立身之本。”劉小平說。一方面,持股四川愛聯71.9%的長虹,在最核心的射頻技術領域有20多年的積累。另一方面,四川愛聯投入近200人搞研發,和全球知名芯片公司建立聯合實驗室,已申請授權專利和軟件著作權100多項。
不僅是四川愛聯,從制造到智造,中國科技城企業不做跟跑者。
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中國科技城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特高壓直流輸變電換流法用絕緣結構件技術難題在這里攻克,市場上絕緣槽梁從原來800美元/支降至目前110美元/支;打破日本超防腐涂料技術壟斷的水性石墨烯鋁箔專用超防腐涂料,在這里研制成功……
不跟跑,離不開綿陽對企業的激勵。據綿陽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將創新平臺作為基礎工作,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平臺建設和培育。目前,全市已有298個市級創新平臺。同時,從中遴選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研究開發能力強的企業,重點引導和支持其成為高新技術產業。
政府的指揮棒,為企業踏浪前行指明了方向。截至目前,綿陽市全社會R&D(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6.61%,居全國城市第一位。科技創新綜合水平指數達75.78,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達74.63,均居西部城市前列。“十一五”以來,綿陽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64項,居全國地級市第一位。
全力攀新 瞄準最前沿開放合作
“新基建方案帶來訂單井噴,現在就盼著光電產業園趕緊開工。”光聯訊通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衛中拿著規劃中的中國科技城光電產業園圖紙說。
光聯訊通生產的光模塊是5G下游應用領域的硬件設備,主要作用是光電轉化,是數據中心、基站等通信基礎設施的關鍵部件。“一個大數據中心就要用到300萬只。”陳衛中說,市場需求到2025年預計將超過130億美元,“趕上了好時候,今年以來的訂單量是去年的5倍以上。”
在綿陽,既有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更有大項目頂天立地。
總投資465億元的京東方、240億元的惠科等重大產業項目建成投產;總投資202億元的威馬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166億元的新敏雅電池等項目加快推進,為科技城加快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今年5月,綿陽京東方拿出一份優異的成績單:出貨量創新高,良率爬坡速度及產能提升速度遠超項目設計水平。法國液化空氣、銳坤電子、信融新材料等10余個項目接踵而至,為京東方配套。
一批科技型小微企業千帆競發,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破繭而出。
2015年以來,綿陽累計招引5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426個。目前,綿陽正聚焦電子信息、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創新產業招龍頭、抓配套、健全產業鏈。
聚集創新企業和成果,科博會是其中一個重大平臺。前七屆科博會已吸引60余個國家和地區、650余家企業和單位參展參會,累計簽約產業投資、成果交易、產品采購等項目3066個、金額6454.08億元。
招來了如何留得住,還能做大?
“落戶綿陽,就是看準了這里的服務。”陳衛中說,在綿陽,企業開辦、不動產登記、一般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都在2個、2.5個、80個工作日之內。要建光電產業園,游仙高新區平臺公司注資30%。為此,他們準備啟動建設光電產業園,將上下游合作伙伴都招引過來。
光聯訊通管研發的副總經理陳思鄉最近搬來綿陽,“這里環境舒適,還有當地提供的人才公寓,陳思鄉也不思鄉了。”
超前謀新 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科技城
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明確,以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為主要承載區,以“一城多園”模式與重慶共建中國西部科學城,打造成渝綿“創新金三角”。
這是機遇,也是發展的必然。
20年,敢闖敢干的科技城積累了豐厚的科技資源。綿陽市每萬人受高等教育人數在成渝地區各城市中排第二位,僅次于成都市;科技城具備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科技資源密集度處于西部領先地位。
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時代的挑戰。
省委明確,支持綿陽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科技城和國家重要國防科研生產基地。在綿陽市委書記劉超看來,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科技城,是綿陽履行國家使命的擔當和建設更高水平科技城的宣言。
打造國際影響力,需重塑坐標系,跳出四川,立足成渝、立足西部謀劃發展。綿陽與重慶達成共識:共同爭取將蘭渝高鐵重慶經遂寧至綿陽段納入國家相關規劃;依托兩地富集的科教資源,合作共建西部科技創新中心。
打造國際影響力,需抓落實,見行動。綿陽市與重慶市北碚區召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黨政聯席會議,簽署共同推動經濟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明確10個方面、29條合作內容、43項具體合作事項。
打造國際影響力,需開新局,謀新篇。綿陽正著力規劃建設省級新區,深化與成都、德陽、遂寧、廣元、阿壩、北碚等地的區域協同合作,努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產業創新應用地、開放創新示范區,為科技城騰飛注入不竭動力。
“云展館”首日刷屏
3D逛展吸引觀展超400萬人次
□付江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祖明遠
“歡迎來到第八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云展館,我是智能導游小科……”9月21日上午,伴隨著歡快的解說,在科博會開幕式現場的大屏幕上浮現一個“科技星球”,星球上的一個個主題館漸次展開……在3分鐘的時長里,參加科博會開幕式的近千嘉賓,跟隨智能導游機器人小科,一覽本屆科博會云展館的4個主題展館和部分精品展位,完成了科博會上的首次“云巡館”。
變化1
從走著逛到坐著看
往屆科博會,開幕式結束后,現場嘉賓集中到展館參觀巡館,7萬平方米的展位、3000多件展品往往需要數小時才能逛遍。而借助全新呈現技術,本屆科博會嘉賓不需起身,在開幕式的大屏幕上,宛如觀看電影一樣,就能快速了解本屆科博會云展館的基本構成和特色展品——
3分鐘內,小科帶著大家逐個參觀介紹了“云展覽序廳”“國家高新區建設成果館”“四川省科技創新成果館”“中國(綿陽)科技城主題館”4個主題展館。
如果不想和“大部隊”集體行動,也只需拿出手機掃描二維碼,就可以隨時隨地暢游云展館,和1800余項3D展品近距離接觸。
走進“中國(綿陽)科技城主題館”,小科重點介紹了一款“綿陽造”的汽車發動機。屏幕上的發動機呈360度旋轉展示,伴隨著點擊操作,發動機模型實現了動態拆解,揭示了發動機運作原理,讓觀眾有更直觀的感受。“透視發動機的內部結構,直擊產品核心。”小科說。
變化2
從找門票到找鏈接
“你知道在哪里買科博會的門票嗎?”9月21日一大早,綿陽市民馮彬收到不少好友的咨詢。“今年是‘云展館’,直接在手機上就可以看了。”因為一直關注科博會,馮彬將今年云展會的觀看方式分發給了好友。
作為科博會的“鐵桿粉絲”,馮彬已在21日凌晨登錄“云展館”觀展。“往屆科博會都是要等到開放日到現場觀展,今年直接就能在線上看展,不用人擠人,也不用走馬觀花式地看展品。”馮彬說。
科博會首次采用線上展出的方式,吸引了眾多“科技迷”的關注。“往年展廳空間有限,很多展品都是靜態的,不能深入去了解它的原理構造。”打破時空限制的“云展館”極大滿足了市民唐子龍的好奇心,上千件展品,他可以3D觀展,而且還能對感興趣的展品反復觀看。
“云展館”也打破了展覽地點的束縛。遠在樂山的江曉華一家終于通過手機端逛了本屆科博會展館。“往年一直聽說科博會上有很多高精尖的東西,我們一次都沒到現場感受過。今年通過手機端就可看到上千件高科技產品,真是長見識了!”
變化3
從傳統到數字化
隨著第八屆科博會正式開幕,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云展館”觀展。根據大數據,截至9月21日15時,“云展館”累計觀展次數超過402萬,累計觀展人數超過41萬人。
線上云展館打破了時空限制,讓更多外地游客能近距離體驗科博會的魅力。同時,借助大數據技術,本屆科博會首次對展館數據實現了精準監控,數據顯示——
最多人數和最多觀展次數的時間是在上午9時,在此時間點,觀展次數超過86萬次,觀展人數近12萬人。
從來源地看,首日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四川省、廣東省、北京市,說明云展館讓更多外地人得以一飽眼福。
大數據也讓觀展人群“畫像”清晰起來——觀展人員以年輕群體為主。其中,25-34歲年齡段人群最多,占比56.16%;18-24歲年齡段人數排名第二,占比30.34%。
云展館訪問量激增同時,“科博會”等關鍵詞的網絡熱度也同步攀升,截至9月21日16時,科博會全網搜索熱度同比上漲了302%,而微博話題#中國科技城20年#閱讀量增至5224.9萬,#云上科博會#閱讀量達1221.3萬。
“本屆科博會運用數字化的手段,可以創造更豐富的、全景式的展示。對于參展的各方來說,上云也讓他們有一個轉型的機會,實際上拓展了更多邊界。”《新基建》作者盤和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