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0年12月01日
●回到鄉村的年輕人,憑借知識與技能,有了更多元的發展
●回鄉創業、服務村委會、帶頭跳壩壩舞,返鄉青年的生活有滋有味
●返鄉青年為脫貧攻堅、公共文化服務等事業貢獻重要力量
近兩年,在網絡上,“鄉村生活”成為熱詞,許多網友通過視頻、圖片,曬出他們在鄉村的生活。
過去,許多鄉村年輕人離鄉背井、奔向城市,“空心村”比比皆是。而近幾年,人們欣喜地發現,年輕人又陸續回到了鄉村。
得益于鄉村振興的推進,許多鄉村早已華美變身,成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美麗家園。
而回到鄉村的年輕人,憑借知識與技能,也有了更多元的發展,走上了與父輩完全不同的安居樂業之路。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
服務村委會,幫“網紅村”轉型升級
人物檔案
蘇姣 1993年出生,2019年到家鄉德陽市旌陽區高槐村村委會工作,隨著近兩年高槐村發展文旅產業,作為村委會工作人員也常常需要參與各類文創活動,還經常協助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察團,也見證了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
蘇姣是德陽市旌陽區高槐村人,如今也是高槐村村委會一名“90后”工作人員。過去幾年,高槐村因匯聚二三十家鄉村咖啡館而走紅。
蘇姣大學畢業后,曾在城里做過銷售,村里有了咖啡館,她就回到村里,在一家咖啡館里做咖啡。隨著鄉村旅游的升級,2019年下半年,高槐村引入北京一家建筑設計公司,開始進行整體提升打造,提出“原住民+新農人+新村民”的眾創共建新模式。
因為工作量增加,村委會對外招聘工作人員,機緣巧合下,蘇姣就到了村委會工作。
那段時間,村里正在進行排洪渠、沿村游客道、停車場以及沿河綠道等基礎設施的提升改造,另外還新建了田野秀場、村委會辦公室等,而原有的村委會辦公樓則改造成了高槐故事館,成為游客的新打卡地。
要完成從“咖啡村”到“文創村”的轉型升級,更需要軟件的提升。在村委會工作,蘇姣平時主要負責婦女兒童、工會等方面工作,但同時,她和同事們絞盡腦汁引入新的文創項目。
“我們現在有30多家咖啡館,還有非遺潮扇、植物扎染、鄉村民謠、雕塑藝術、書院等多種業態。”提起村里入駐的文創項目,蘇姣如數家珍。
隨之而來的是村里的生活也越來越豐富,不僅可以喝咖啡,去年入駐的民謠小院,基本上每周都會舉行民謠音樂會;從事植物扎染的染云山房,常常有手作體驗、讀書分享等活動,還有各種繪畫展覽、非洲鼓體驗等。
“每天的感覺,都非常充實。”蘇姣說,在村里工作一年,雖然很忙,但增長了見識,還能經常接觸到各種新鮮的事物,尤其是處理完一些任務,會非常有成就感。
對于文旅行業來說,周末和節假日常常是最忙的時候。即使不上班,蘇姣大部分時候也會待在村里,有什么突發的情況,可以及時處理。今年的國慶中秋假期,高槐村舉辦了盛大的文創嘉年華活動,包括文藝演出、藝術畫展、鄉村集市、親子活動等7大板塊活動,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村委會的工作人員也扎扎實實地忙碌了好幾天。“平日里,只要天氣好一點,村里的游客依然很多。”蘇姣說,上個周末,每天的游客量都是千人以上。
村委會的工作,事無巨細,此前,染云山房要舉辦一次扎染服飾走秀活動,想要找村里人來當模特,找到了村委會。蘇姣幫找了幾位村民,自己也上陣,一起當模特展示各種手作扎染服飾。對于村里人來說,充當模特走秀,大家既緊張,又有些興奮,的確是一次難得的體驗。
同時,與一般的村委會工作不同的是,高槐村村委會每年還有大量的接待任務,既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政府部門、相關行業的考察團到這里進行參觀、交流,也有不少企業、個人前來咨詢在高槐村創業。
有時候,一天都要接待好幾批。“很多人來村委會詢問我們,想要在這里投資創業,我們都要給對方詳細介紹目前村里的發展情況,還有下一步的規劃,看他們的想法跟我們的規劃是否相符合。”
這兩年,看著家鄉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蘇姣覺得很幸運。“現在住在村里很舒服,生活什么都很方便,跟城里好像已經沒有什么區別,京東快遞也已經可以送到村里了。”蘇姣說。
而隨著高槐村的發展,來到高槐村創業的“新農人”,有外來的投資者,也有越來越多的本村人。尤其是本村年輕人,原本在外務工,看到家鄉發展得這么好,都選擇回鄉創業。高槐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回鄉搞養殖,做成全縣示范基地
人物檔案
興保 1992年出生,2018年辭職返回家鄉——阿壩州黑水縣瓦缽鄉曲瓦村搞藏香豬生態養殖。帶動貧困戶成立合作社,通過規模化、規范化養殖,讓合作社成為全縣藏香豬養殖的一個重要基地,今年全年預計銷售藏香豬超過1000頭,總銷售收入預計超過200萬元。
進入冬季,海拔2000多米的阿壩州黑水縣瓦缽鄉曲瓦村早已下了幾場雪。天氣越冷,村里色灣藏香豬定點牧養基地的藏香豬們卻跑得越歡。
看著滿山撒歡的藏香豬,牧養基地的負責人興保十分滿意。這個1992年出生的小伙,如今已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還獲得了2020年阿壩州賽區“最佳種植養殖基地”網絡評選活動冠軍。
瓦缽鄉是農牧交錯區,距離縣城還有六七十公里,過去十分偏僻落后。興保出生在這里的一個普通農家,得益于當地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計劃,到吉林長春學習汽修和機電專業。
畢業后,興保原本有機會留在當地的一汽大眾公司工作,卻因為家里的一些變故回到四川。那幾年,興保干了很多工作,例如跟著老鄉在工地從事鋼筋銷售,后來又到一家民營企業當專職司機。
幾年前,隨著精準扶貧政策推進,黑水縣開始大力推廣藏香豬養殖,村里不少人家,包括興保的父母,都開始嘗試養殖藏香豬。“有一次,公司里的領導們,想要買綠色生態藏香豬,就請我幫忙看能不能在村里幫他們買一些。”興保說,但自己回村后發現,雖然家家戶戶都在養,但規模都很小,一般也就三四頭、七八頭的規模,供自家食用后,沒有多少能拿出來賣。
這讓興保看到了商機。他決定,辭去工作、回鄉創業。瓦缽鄉雖然地處偏遠,但林地資源豐富,正具有養殖藏香豬的優異自然條件。
這樣的決定,遭到父母的反對。家里好不容易培養出了大學生,從山溝里走到了城市,為何又要回到山里,還要養豬?父母有些無法理解。
“藏香豬比一般豬肉品質更好,價格比一般豬肉高,現在城里人都重視食品健康,愿意花高價買藏香豬。”興保耐心地給父母解釋。
一遍遍勸說,父母的態度從反對變為了支持。2018年,興保回到鄉村,把自己在外工作多年存下的、原本計劃買房的40多萬元積蓄,和父母給的10多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全部投入到了養殖場的建設中。
“要搞養殖,必須要走規模化、標準化的養殖路線。”在創業之初,興保就堅持這一點。
要走規模化路線,需要發動集體的力量。興保走訪了附近的村民,聯合幾戶農戶發起成立黑水縣興保畜禽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我找的都是貧困戶,當時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而貧困戶因為身體等各種原因,沒有外出打工的條件,只有在本地謀生。”
雖然藏香豬是野外放養,但有了合作社,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各家隨意飼養,而是要有規范化的飼養標準。好在縣里的農科局,有專門的技術指導服務,興保也常常在網上搜集資料,結合實踐學習藏香豬的飼養技術,一個養豬小白逐漸成長為養豬能手。合作社的不少成員其實都是興保的“老輩子”,但看到這個年輕的小伙,又有理論又有技術,是安心要搞規模養殖,都逐漸信任他。
效果開始顯現。2019年,合作社的出欄量超過了400頭,遠銷浙江、成都、重慶等地。看到第一批試點成員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村民主動來申請加入合作社。
為擴大產能與規模,今年4月,興保在合作社基礎上成立了黑水縣興鑫農牧業有限公司,注冊資本一千萬元,建設起了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的黑水縣瓦缽鄉曲瓦村色灣藏香豬定點牧養基地,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經營模式,共擔風險、共享利益。
今年因為疫情影響,運輸等遇到不少的難題,一些藏香豬由于營養不良、沒有足夠的糧食而病死,但興保堅持綠色生態養殖,確保品質。疫情得到控制后,合作社也迅速恢復了生產。“到目前為止,我們今年的銷售量已經超過600頭了,今年全年預計應該會在千頭以上。”
他在成都專門聘請了一位項目策劃,對公司的產品開發、品牌打造都進行了詳細的規劃,新開發了豬肉醬等產品。“養殖行業要有科學規劃,比如根據每年藏香豬的產量,調整營銷策略等等。”
在興保看來,這只是起點,如今黑水已經把藏香豬養殖列為全縣支柱產業之一,未來這一行業,還有更加廣闊的空間。
領跳壩壩舞,豐富村民文化生活
人物檔案
呂瑞雪 1991年出生,現在是雅安市天全縣仁義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一名文化志愿者,為當地群眾提供各類文化服務,常年堅持帶領當地群眾跳壩壩舞,成為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的文化活動,讓基層生活也更加豐富。
雅安天全縣仁義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門口有一個寬敞的院壩,除了周一閉館,每天下午來這里跳壩壩舞,已成為附近村民喜愛的休閑項目,多的時候有30、40人,少的時候也有10多人。夏天里,大家要跳到晚上9點左右才散去,如今是冬天,天黑得比較早,收工才會早一些。
中心的文化志愿者呂瑞雪負責每天給大家領舞。“說是領舞也談不上,就是我站在前面跳,大家在后面跟著學。大家比較喜愛健身操還有民族舞之類的,一般一個星期或者半個月左右就要重新跳幾支新的舞蹈,不然會跳煩。”呂瑞雪說。
1991年出生的呂瑞雪,高中畢業后外出打工,后來因為結婚生了孩子,就回到家鄉,在當地開了家小超市。2016年,呂瑞雪經村里推薦,成為了當地的一名文化志愿者,協助中心文化干事開展各項基層的文化服務。
除了周一閉館,從周二到周日的每天下午2點到晚上9點,呂瑞雪都要在中心里工作。與一般的工作不同,文化志愿者沒有太多固定的職責,更多的是根據當地群眾的需要,提供服務協助。
“現在中心里孩子和老年人比較多。”呂瑞雪說,現在中心硬件條件很好,圖書室里專門采購了各種類別的兒童圖書,村里有一些孩子放學了經常到這里來看書,呂瑞雪要負責整理圖書。有時候,孩子們也會帶著作業來寫,遇到不懂的問題,呂瑞雪也要幫他們指導一下。“我也會帶他們做做手工,大家還是比較喜歡。”
而老年人最愛的,則是跳舞,愉悅身心又可以強身健體,中心也專門設置了舞蹈排練室,電腦、音響等設備都很齊全。有時候老人們會讓呂瑞雪幫忙找一些跳舞的視頻照著學,有時候呂瑞雪則自己先學會了再教大家。有時候有一些老年人跳舞,有動作一直學不會,還很著急來找呂瑞雪幫忙指導一下。
呂瑞雪也驚喜地發現,當文化志愿者后,竟然發掘了自己舞蹈方面的一點點小天賦,很多舞蹈看幾遍就學會了。“以前沒怎么跳過舞,還沒覺得自己愛跳舞,現在也喜歡上了跳舞。”
如今,四川已經實現了鄉村文化志愿者全覆蓋,不少像呂瑞雪這樣的年輕文化志愿者,成為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