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兩會四川答題】未來川渝什么樣? 代表委員市民齊話“圈”

本站原創    2021年03月11日

  兩會四川答題:

  未來川渝什么樣?

  奮力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四川新聞網-大四川客戶端成都3月10日訊(川網集團全國兩會報道組記者 胡旭陽 何佳欣 實習生 劉文玉 攝影報道)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介紹國家“十四五”時期目標任務時指出,要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支撐體系。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四川新聞網記者邀請代表委員和市民“云開聊”,共同探討雙城經濟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市民眼中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從事農產品批發的王女士表示:“我眼中的成渝經濟圈是優勢互補、聯合發展的。我比較期待兩地農業的發展,因為兩地地形差異大,各自農業肯定有特別之處,如果能優勢互補,肯定會有不少驚喜。”

  成都市民張先生認為:“成都和重慶的發展還大有可為,這里也有企業生存的土壤,成渝雙城經濟圈的發展肯定會吸引更多更好的企業來到成渝地區,同時也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到時候肯定兩地會更加有活力。”

  “如果能一起打造更強的巴蜀城市文化就更好啦”“如果兩地建成車聯網了的話,應該以后自駕出游會更方便吧”……對于雙城經濟圈的未來,市民們都充滿期待。那么,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們,又有哪些金點子呢?

  打破川渝行政界線,以產業帶方式發展產業

  王女士希望成渝兩地農業聯動發展的想法,與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院長蔣小松的建議“不謀而合”。蔣小松談到,川渝地區有很多優勢產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提出讓人深受鼓舞,“我建議川渝產業發展打破行政界線,以產業帶的方式發展產業。”

  蔣小松舉例到,就柑橘來說,四川、重慶都有,我們就把柑橘產業作為一個產業帶來發展。在農業科技方面也要隨之變化,要把兩方的科技力量整合在一起,共同研究。“過去是各研究各的,那就有可能重慶和四川研究的內容是一樣的,這樣重復的話就造成了浪費。因此兩地要集中力量,共同研究一些共性課題。”

  蔣小松表示,重慶和成都都具備優勢科技資源,要圍繞一個目標,共同構建一個成渝地區農業科技中心,來支撐雙城經濟圈產業帶的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致富。

  培育“綠領”人才,助力成渝地區鄉村振興

說到鄉村振興,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和蔣小松一樣有話要說。劉永好表示,新希望集團的綠領農人培訓計劃已經實施了三年,在三年前,新希望集團提出用5年左右的時間培訓10萬個新型農人,就是綠領農人。三年過去了,“我們已經培訓了61000人,在這61000人里面,大概有6600多人在成渝地區,占10%左右。”

  劉永好認為,鄉村振興需要人才,人才匱乏和年輕人的流失是制約農村農業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因素。因此,劉永好建議,首先要儲備更多愿意學習并從事“三農”領域工作的“綠領”人才,通過補貼和配套條件建設,實施“農業人才下鄉”計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據悉,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大格局下,新希望集團在四川、重慶的投資也大大提速。“我們提出用5年左右的時間,在成渝兩地投資超過300個億。這300億用在哪里呢?”劉永好介紹,首先是用在農業產業方面,這其中養豬是核心,過去一年多,新希望集團在四川已經有幾十個生豬養殖項目落地或正在落地,同時重慶也有一批已經落地,新希望集團成渝兩地生豬養殖規模將超過1000萬頭。

  加快天然氣資源開發,唱好“雙城記”能源篇章

  農業優勢之外,成渝地區天然氣資源也十分豐富,且發展潛力巨大。全國人大代表、資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廷安表示,唱好“雙城記”能源篇章,是做強成都、重慶兩個“極核”能源保障,挺起成渝中部“脊梁”的重要舉措。

  因此,劉廷安建議國家自然資源部將四川省川南地區頁巖氣勘探開發試驗區建設經驗推廣到成渝中部常規天然氣資源富集地區,以建設成渝中部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試驗區為抓手,進一步加大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有序放開油氣勘探開發市場。充分發揮成渝中部地區天然氣資源優勢,引入更多地方國有資本、社會資本參與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和綜合利用,加快天然氣增量上產,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形成上下游快速協調發展格局,切實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為中國“氣大慶”建設做實支撐。

  劉廷安還希望建立完善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利益共享機制,帶動關聯行業發展,加速成渝中部“脊梁”挺起,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引領成渝雙城經濟圈創新發展

  談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不少代表委員市民都提及了一個關鍵詞:科技創新。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僑聯主席劉以勤對成渝地區的高新技術發展有更加具體的想法,本次全國兩會,她就帶來了《關于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引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發展的建議》。

  在劉以勤看來,人工智能產業將成為引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發展的支柱產業。近年來,成渝地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果,但也面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硬科技”實力不足,核心技術關鍵環節受制于人、缺乏平臺類“領頭羊”企業、人工智能應用政策“門檻”尚待突破、對創新類小微企業培育力度尚待加強等。

  對此,劉以勤提出了支持關鍵領域技術攻關、加大成渝高校人工智能實驗室建設力度、推動人工智能應用賦能、進一步落實完善招才引智政策等建議,她說:“還要鼓勵行業內龍頭企業、東部沿海地區投資機構向成渝地區轉移,為匯集人才、資本、項目,培育人工智能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四川答題:

  這個“圈”越來越相融

  代表委員的“點子”已經或者正在化為行動,川渝人民的期盼已經或者正在照進現實,川渝自古一家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越來越相親、越來越相融。

  3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網站發布關于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放管服”改革2021年重點任務清單》《川渝通辦事項清單(第二批)》的通知。第二批川渝通辦事項為115項,涵蓋戶籍證明、納稅狀況公證、社會保障卡申領等事項。此前,首批95項政務服務事項在今年初已全部實現“川渝通辦”。

  3月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四川代表團新聞發言人通報了代表團代表依法提交議案建議有關情況。截至大會議案建議提交截止時間,四川代表團共向大會提交8件議案、538件建議。538件建議中,以代表團名義向大會提交建議21件,其中10件涉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充分體現了四川堅定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決心信心和不斷強化的“一盤棋”、一體化發展理念。





  • 上一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為4極之一 看成都發展新機遇
  • 下一篇:代表委員熱議“碳中和”:從“快跑”到“領跑” 把四川先天優勢轉化為產業勝勢

  • 本文地址: http://www.mtl1611.cn/html/xw/dzyw/68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