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以科教育人才 以創新筑未來——從“科教更加進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四川日報    2021年07月15日

       從“一窮二白”到成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從文盲率80%到教育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

  70余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科教事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新起點上,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軍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國科教事業將繼續砥礪前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磅礴的創新力量。

國之重托 為科技突破標定方向

  新中國成立時,科技基礎近乎為零,專門的科學研究機構僅有30多個,幾乎沒有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隨著新中國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我國攻克一個又一個科技難關,成為復興之路上的重要支撐。

  從“兩彈一星”到核潛艇,從青蒿素到雜交水稻,我國科技創新始終聚焦國家和人民需要,筑起國家安全、人民健康的堅實屏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我國科技實力正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從“科學的春天”到“創新的春天”,從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再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自主創新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黨中央牢牢把握著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正確方向。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生態改善、國家安全保障等對科技的需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要而迫切?!笨萍疾坎块L王志剛說,新征程上,我們將堅持“四個面向”,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進一步提高科技對經濟、產業、社會、安全等全方位的支撐引領能力。

民之所盼 讓教育強國穩步推進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事業攻堅克難,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2020年,各級各類學校53.71萬所,比1949年增加18.5萬所;在校生2.89億人,是1949年的7.3倍。

  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保障了億萬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有效提升了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培養了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教育是民生大事,須筑牢公平之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實現教育公平方面加大力度,向農村傾斜、向困難群體傾斜、向少數民族傾斜、向貧困地區傾斜。

  “十三五”期間,全國23個省份、95.3%的縣級單位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覆蓋全學段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累計資助貧困學生3.91億人次、資助金額達7739億元。

  創新之要,唯在得人。新中國成立時,全國科技人員不超過5萬人,專門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僅600余人。如今,我國科技人才隊伍量質齊增,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增長到509萬人年以上,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學科體系和最大規模的人才體系。

創新為要 保全面小康“有里有面”

  科技創新日新月異,讓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多年來,我國科技發展聚焦國家和人民需要,創新成果持續涌現,在提高生活水平、守護人民健康、改善生態環境、打贏脫貧攻堅戰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

  科技創新滲透到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和便利水平得到極大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我國成體系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7天內分離出新冠病毒毒株,14天完成核酸檢測試劑研發和審批上市,開發一批臨床救治藥物,研發應用多款疫苗,在控制傳染、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藥物研發、復工復產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同時,在脫貧攻堅戰中,幾十萬名科技特派員深入脫貧攻堅一線,實現對建檔立卡貧困村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全覆蓋,成為支撐全面脫貧的一支“硬核”力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計120余人在29個?。ㄗ灾螀^、直轄市)180余個市(縣)開展扶貧實踐,取得實實在在的扶貧成效。









  • 上一篇:國家醫療保障信息平臺在川正式上線
  • 下一篇:全力以赴做好新一輪強降雨應對工作

  • 本文地址: http://www.mtl1611.cn/html/xw/dzyw/72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