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 2021年08月24日
【全國“兩優一先”先進典型】
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黨委:
再接再厲 做鄉村振興的“領跑者”
名片:
近年來,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黨委始終抓住“黨建引領”這個關鍵,深化“三問三亮六帶頭”,通過組織建設帶動產業、人才、文化、生態4方面振興,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成為鄉村振興的“領跑者”。2021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走進戰旗村,樹綠正濃、花開正艷。游人結伴穿行其間,駐足村莊美景合影留念……“這兩年戰旗村增加了研學拓展訓練、培訓等文旅項目,繼續完善了鄉村十八坊、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呂家院子,建成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和壹里老街。”戰旗村黨委書記高德敏說,現在戰旗村游客盈門。
這是戰旗村黨委始終抓住“黨建引領”這個關鍵,充分發揮黨組織“火車頭”作用和黨員“主心骨”作用的結果。
比如,為戰旗村發展打開新局面的四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槌”。“了解到相關政策后,村黨委書記高德敏第一時間向上爭取了試點的機會,同時帶著大家迅速行動,厘清家底,為敲響‘第一槌’做好了鋪墊。”戰旗村黨委副書記李光菊介紹,拍賣中標方建成了一個情景院落式商業街區——戰旗第5季·香境項目。“這個項目集鄉村民宿酒店、餐飲美食街、特色手工體驗坊為一體,豐富了戰旗村的旅游業態。”
在壹里老街項目籌建初期,86歲的老黨員馮家祥挨家挨戶做宣傳,走訪入戶收集意見,解答村民疑惑、消除村民顧慮,發動村民參與其中。戰旗村165名黨員和馮家祥一樣,主動帶頭領辦項目、參與村務,搞活了村里氣氛,贏得了村民信賴。
與此同時,緊緊圍繞“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戰旗村黨委始終立足本村資源優勢,在土地資源整合、土地集中經營上做文章,形成了以有機蔬菜、農副產品加工、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等主導的農業產業,以媽媽農莊、第5季香境商業綜合體、呂家院子為載體的鄉村旅游產業,逐步走上了一條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子。
從北京捧回“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這一榮譽后,高德敏又先后在村上召開了多場壩壩會,重點為村民解讀了《戰旗村村民自治章程(草案)》《戰旗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界定辦法(草案)》《戰旗村宅基地改革試點辦法(草案)》。
“我們要繼續完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界定辦法、宅基地統籌管理使用辦法,形成具體的章程、辦法,優化村莊治理體系,提升戰旗村的治理能力。”高德敏說。
去年,戰旗村與周邊幾個村合并成為新的戰旗村,面積從過去的2.06平方公里擴大到5.36平方公里,轄區人口從過去的1704人增加到4493人。
眼下,摸清了合并后家底的戰旗村黨委,正在編制戰旗村新的發展規劃。“新戰旗村的規劃包括鄉村形態規劃、產業規劃、綠色可持續發展等規劃。最重要的是,緊緊抓住集體經濟這個核心,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帶動全村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高德敏說。
宜賓市長寧縣雙河鎮黨委:
吹響“發展號”筑起堅強堡壘
名片:
2019年“6·17”地震后,震中宜賓市長寧縣雙河鎮黨委快速響應,率領全鎮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始終把抗震救災和地震恢復重建作為全鎮黨員干部踐行初心使命的主戰場,第一時間成為群眾的“主心骨”,讓黨的旗幟在災區高高飄揚,并提前圓滿完成兩年重建任務,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8月21日,宜賓市長寧縣雙河鎮葡萄井旁,涼糕店老板劉昌金忙得不亦樂乎。涼亭攤位后面,青石砌筑的葡萄井水清冽見底。“只要葡萄井還在,涼糕生意就能一如既往紅火。”回想起兩年前突如其來的地震導致有著千年歷史的葡萄井圍欄倒塌、井水干枯,劉昌金仍心有余悸。
2019年6月17日晚,6.0級地震讓雙河鎮38090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97283.64萬元。
震后第一時間,“沖鋒號”在災區吹響。時任鎮黨委書記的鐘維平迅速成立臨時指揮部,直奔受災最嚴重的雙河老街,救援被困群眾。穿著短褲、背心和拖鞋的時任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的許中成,在一線連續奮戰4天4夜。“當時非常危險,磚頭從頭上落下來。但來不及顧及這些。”雙河社區普通黨員彭興華冒著生命危險,從廢墟下救出了3名群眾。
震后第二天,一個特別的臨時組織——“帳篷黨支部”在雙河鎮成立,該支部堅持“三包”強堡壘——在每個安置點建立臨時黨支部,實行臨時黨支部包安置點、黨小組包片、黨員包帳篷的“三包”工作機制;建立“三單”聚合力——匯總形成救援物資、幫扶力量、群眾訴求三張清單,組建帳篷警務室、設置黨員志愿服務點等,第一時間回應群眾訴求;實行“三進”安民心——堅持走訪慰問、政策宣講和心理疏導進帳篷,實現救災政策在帳篷傳達、群眾需求在帳篷了解、思想動態在帳篷掌握、心理撫慰在帳篷開展、矛盾問題在帳篷解決。“只要看到黨旗,我們就找到了組織和依靠。”回憶當時,雙河中學安置點群眾劉明鳳感慨萬千。
“發展號”也快速起航。“我們推出‘五個一’重建機制:一張表單明政策,一張藍圖推項目,一套機制強力量,一個模式推重建以及一批專家抓監管。”雙河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盧希介紹,包括挨家挨戶幫助老百姓算好補助賬、支出賬;將災后重建項目在重要點位公示,接受監督;創新實踐“三包一幫”責任機制,確保受災鎮村、重點受災戶的全覆蓋包幫;推行“一個受災村一個自建委”工作模式,充分發揮群眾重建主體作用;聘請有資質的專業人員對公建項目開展日常監管和技術指導,抽取監理單位對自建戶民房重建開展巡回監督管理。
兩年重建任務提前完成——3303戶D級危房、3個聚居點、2家醫院、2個敬老院、4所學校分期分批完成重建投入使用,72個重建項目全部竣工。
眉山市洪雅縣瓦屋山鎮沙灣小學退休教師伍萬銀:
扎根山區 只為“把娃娃送出大山”
名片:
伍萬銀,眉山市洪雅縣瓦屋山鎮沙灣村小學退休教師。面對極其偏遠、條件艱苦的教學條件,他扎根山區,只為一句把村里娃娃全部送出大山的承諾。2021年,伍萬銀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一所學校,三間校舍,一名教師,一生堅守……這幾個關鍵詞,是洪雅縣瓦屋山鎮沙灣小學退休教師伍萬銀的人生足跡,也是他的初心之路。
1976年11月,19歲的伍萬銀從師范學校畢業后,毅然回到家鄉瓦屋山鎮,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我也沒啥大志向,反正山里的娃都需要人教。”面對別人的質疑,伍萬銀這樣回應。他先后在新寺村、關帝村等村小任教,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主動申請到最偏遠的沙灣小學任教。
沙灣小學位于瓦屋山鎮沙灣村,距縣城110公里,距瓦屋山場鎮45公里,不僅交通不便,而且工作和生活條件極為惡劣,分配到這里任教的老師走了一個又一個。但也是在這里,“沒啥大志向”的伍萬銀許下一句承諾:“要把村里娃娃全部送出大山”。
為兌現這一承諾,伍萬銀堅守了30多年。學校極度缺乏教師,伍萬銀承擔了語文、數學、音樂、體育、美術、德育等全科課程,包攬了兩個甚至三個年級的全部教學任務。
沙灣小學校舍簡陋陳舊,改善辦學條件一直是伍萬銀最大的心愿。“那是我這輩子唯一一次利用黨員身份向組織提請求。”他多次向上級反映,多方奔走積極爭取。2008年,配合瓦屋山電站修建,沙灣小學需要整體搬遷。在學校搬遷過程中,伍萬銀主動協調新學校選址、土地落實等問題,挨家挨戶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還利用休息時間與工作組的同志一起走村串戶做村民的工作。新校舍建設期間,伍萬銀堅持每天到工地上查看學校修建進度,生怕出一丁點兒工程質量問題,比對自己家里的事情還上心。
雖然工作雜、任務重、生活條件艱苦,但伍萬銀絲毫未曾動搖過。“娃娃們小,家庭又困難,他們更需要關心!”伍萬銀堅持定期家訪,對每一個孩子的家庭和思想情況了如指掌,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自己的孩子。上世紀90年代開始,沙灣村陸續走出多名大學生。被西南政法大學錄取的伍小紅是該村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學生。得知伍小紅被錄取的消息,伍萬銀激動得一晚上沒睡著,“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改變農村娃娃命運的教育之光。”
2019年,伍萬銀把村里最后6名學生送走。這份堅守也有了一份亮眼的成績:據不完全統計,30多年來,沙灣村考上大學的農村學生超10人,很多人以老師、村干部等身份又回到大山,為家鄉發展效力。
“和其他在艱苦地區奮斗的共產黨員比,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能作為四川教育系統的一名代表赴京參加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大會,伍萬銀表示,這是自己一生的至高榮譽。
綿陽韓家脊社區黨委:
從“堵”到“疏”暢通群眾訴求
名片:
綿陽市游仙區涪江街道韓家脊社區轄1個安置小區和7個商住小區,4183戶1.5萬余人,屬純居民型一類大型社區。近年來,社區黨委聚焦居民需求,向市場調資源、配服務,探索出城市基層治理新路徑,構建城市社區治理新局面。2021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8月16日,綿陽市游仙區韓家脊社區濱湖花園小區“唱響初心黨史音樂會”上,陳華宣老人帶頭高歌紅歌一曲。這位曾在“風里雨里等書記”的老人說:“社區黨委就是我們的貼心人。”
2000年左右,濱湖花園小區內偷盜、吸毒、斗毆隨處可見,爛沙發、電器、破衣物堆得到處都是,臭氣熏天,腳都下不去……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小區的4位老大爺天天就在路上“堵”社區書記。
“看,現在多好。”當年總找書記反映問題的陳華宣,推開后門,兩三步就跨進小區。“汽車、共享單車停放有序,街面上看不到一點垃圾,新增的12個天網攝像頭24小時無死角監控。”為此他對社區黨委書記薛燕豎起大拇指。
薛燕還清楚地記得,2016年,韓家脊社區被游仙區掛號為“軟弱渙散黨組織”。“1/3的住戶不交物管費,拆遷賬、租賃賬、公共收益賬……筆筆都是糊涂賬。”
成立新的小區黨支部,重新選舉業主委員會成員,新賬老賬一件件攤到桌面上算。“堵”她的4位大爺分別進入業主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
“還要給群眾一個發聲平臺,把他們最迫切、最盼望的事建立‘需求清單’,納入重點項目臺賬,更好實現社區精細化服務。”薛燕說,現在社區已建立了覆蓋全體居民的12個微信群,開展“愛心呼”“社區守望”等群眾關切和急需的服務活動,架起居民間的愛心橋梁,破解鄰里間的陌路難題。
2016年前,韓家脊社區無集體經濟、無社區資產、無公共收益,怎樣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1米?韓家脊社區做法是運用“大掌柜+店小二”模式,以社區閑置資產入股形式成立綿陽市首家社區社會企業——四川美舍宜居居民服務社會企業有限公司,同時引進5家服務理念先進、專業水平較高的社會組織和團隊入駐,建成涵蓋愛心食堂、農超對接、鄰里驛站等9個涉及民生福祉的“社區1921愛心列車”。同時,社區還自主孵化出游仙區樂壽(萬事幫)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為4名80歲以上的“三無”老人長期提供免費用餐服務,為轄區殘疾人和60歲以上老人等特殊群體發放3000余張暖心卡。
“通過盤活‘沉睡’資源,增強自身‘造血功能’,以合作共贏撬動社會資源,建設經營型社區,提升社區治理的新路徑,將既得的發展‘紅利’通過關愛幫扶貧寡弱小,做優居民生活環境等反哺于民,形成居民廣泛參與共建共治的新局面。”薛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