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甘孜州委員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民營經濟專題協商意見建議摘要
5月12日,州政協在康定召開十二屆州政協第十次常委會,圍繞民營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州政協經科委 改革開放以來,我州民營經濟不斷發展狀大,但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基礎設施滯后是最大“瓶頸”、發展環境不優是最大“硬傷”、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是最大“短板”、融資難、融資貴是最大“箍咒”、企業競爭力低是最大“軟肋”。建議:把民營經濟擺在優先思考、優先部署、優先發展的重要位置,破除阻礙民間投資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現象;破除唯大唯強、“壟斷壁壘”觀念,進一步放寬初始經營條件限制;理順政策體制限制,構建民營經濟考核評價體系和督促檢查的長效機制;搭建融資平臺,完善銀行增量獎勵政策,著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渠道窄、門檻高、時間長、銀行惜貸、企業難貸等突出問題;重力整治政策操作不具體、信息公開不對稱、政策落實不到位、執行環節打折扣等部門行為;強化統籌協調,提高生產要素保障能力,著力改善交通、通訊、能源等要素保障;堅持把民營企業發展用地統一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供地計劃,積極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用地;建立水、電、氣價格干預協調機制和預警告知機制,建立合理、良性、有序的發展環境。著力整頓部門“三亂”、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流程,下放審批權限,提高服務質量,嚴厲打擊黑惡勢力騷擾企業,地方勢力阻擾企業等行為。加強宣傳,提升甘孜形象,堅持走“三讓三引”方式(讓出優勢資源、讓出優勢資產,讓出優勢企業,以資源引資金、以產權引資金、以存量引增量)筑巢引鳳;實施“放水養魚”策略,做大做強本土企業,提升民營企業的競爭力、創新力和綜合實力;進一步拓寬人才引進的辦法和途徑,通過校企合作、企業訂單、政府買單等培養方式,建立勞動力資源基地;建立民營企業發展基金,定期組織民營企業家、經營管理者到高等院校、知名企業培訓學習,提升經營管理能力;勵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以管理、技術等參與興辦民營經濟實體,促進社會優秀人才向民營企業配置流動。
州政協農業委 建議推進農牧企業人才隊伍建設;重視解決農牧業用地難問題;拓寬農牧企業融資渠道;提升農牧企業自主經營能力;處理好農牧企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四川省農村信用聯社甘孜辦事處 我州民營經濟在其自身發展,還是在宏觀環境上都存在一些問題,如“家族式”、“夫妻店”管理色彩濃厚;財務狀況較為復雜;低學歷人員多,技能人才少;企業規模小,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資金實力有限,擔保問題難以解決,等等。建議:加強企業誠信建設,加強信用管理示范企業、信用建設示范行業和守合同重信用企業培育,引導和改進企業信用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按照公司法要求不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加強基礎管理,夯實財務基礎;建立融資信息服務發布平臺,民營企業發布融資需求,金融機構發布信貸條件,介紹信貸產品,幫助企業了解金融知識,促進融資和商業交易;設立民營資本參與的再擔保公司,為融資擔保機構增進信用、分散風險,有效建立擔保和銀行共同參與的再擔保機制。
州工商局 我州民營經濟呈現市場主體不足、傳統行業比重偏高、企業比重偏小等特點,突出表現在發展資金緊缺、融資難;市場競爭力弱、發展難;外部環境不理想,經營難,等等。建議:放松對市場主體準入的管制,通過改革公司注冊資本及其他登記事項,降低準入門檻,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市場主體加快發展;積極開展“先照后證”試點工作,大力推進以電子營業執照為支撐的網上申請、受理、審核、公示、發照等全程電子化登記管理方式;改革監管制度,強化信用監管,促進協同監管,提高監管效能;加強市場主體信息公示,促進社會共治,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創造活力。
瀘定縣政協 民營經濟發展存在思想觀念落后,管理水平不高,融資難,企業規模小,投入不足,分散經營,發展環境不優等問題。建議:把民營經濟作為一項發展區域經濟和富民強縣的重大戰略,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大力推進審批制度改革,放開生產經營范圍,以思想大解放、觀念大更新、環境更優化,推動民營經濟更快更好發展;制定品牌經濟發展規劃,努力培植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和品牌產業,引導民營企業從分散小規模經營向規模集約化經營轉變;強化政府主導,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實現信貸資金供需的有效銜接;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行業布局,實現集聚發展,引導企業強強聯合,自主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積極爭取加快民族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制定完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在社會保障、人才引進、信貸支持、土地使用和稅收諸方面讓民營企業享受優惠待遇,著力解決融資難、用地難等突出問題。
九龍縣政協 建議努力營造平等競爭的政策環境,培育和扶持成長型民營企業,加大金融扶持,解決融資難問題;積極創造條件,構筑民營企業服務體系;改善政府服務質量,創造經商環境;著力幫助民營企業解決人才問題。
康定民貿公司 我州民營經濟產品品牌少,實力弱,特色產品和手工藝品品牌較少,大多是以“作坊”式生產經營,實力較弱。各企業各自為陣,單打獨斗,知名度小,市場渠道建設難度大。建議政府加強橋梁紐帶作用,統籌協調,使企業之間逐漸形成優勢互補。質監部門要分門別類對特色產品制定標準,形成認證機制,對合格產品授權使用地域性標識,對地域性產品進行資源整合,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設立 “情歌專柜”大屏幕滾動播放我州各地紀錄片和廣告片,大力推介甘孜旅游、打造民族品牌。
州政協常委、華康進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長葉茂康 我州民營企業面臨著先天發展不足,后天地理不足以及企業家底淺、人才匱乏等影響。建議:以文化旅游產業為抓手,助推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創新政府扶持資金管理機制,增強民營企業的造血功能;制定切實有效的人才發展戰略,吸引州外優秀人才來州創業;鼓勵民營企業創建公共平臺,整合優勢資源,協同發展;以“甘孜十八珍”為品牌,打造甘孜州旅游特色品牌,發展地方優勢特色產業。
州政協常委、州人行辦公室主任羅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金融資源在配置上出現了結構性矛盾,信貸資金分布不合理,民營經濟貸款難現象較為突出。建議:銀行機構加強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改善和提高民營經濟金融服務水平;以成長性、經營能力、企業信用等為主要判斷標準,確保產品有市場、有效益、還貸能力強、能擴大就業的民營企業獲得信貸支持;對效益、潛力和信用高的企業實行“綜合授信”,一次性簽訂融資合同,循環使用;進一步發揮銀政企聯系會議制度的作用,通過借貸雙方的直接溝通交流為民營企業獲得信貸資金爭取更多的機會;完善民營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健全財務制度,規范會計財務及報表行為,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經濟的要求,規范管理,增強銀行信貸投入信心;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爭取設立更多類型的金融機構。建立由政府牽頭、財政出資的擔保基金,對民營企業融資提供擔保。九是政府通過提供信息、培育市場中介組織、減免稅費降低融資成本等為民營經濟提供公共服務,促進資源配置效率提高。
州政協委員、州商務合作局副局長孫雪毓 我州民營經濟發展還存在思想觀念不夠解放、政策環境不夠寬松、政務環境不夠優化、自身素質亟需提高等問題。建議:按照“非禁即準”的原則,全面放開投資領域,放寬經營條件,建立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專項基金,研究制定具體扶持政策和激勵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開拓市場,對參加各類交易會、展銷會、博覽會的民營企業給予適當補助;實施強企工程,引導優質資源向優勢民營企業集中,支持科技、管理、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打造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市場影響力大的骨干企業,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家;引導企業依托豐富的特色資源自主創立特色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本著“扶大不放小”的原則,采取激勵措施,推動更多社會成員興辦經濟實體,促進更多個體工商戶轉型升級為企業法人;完善和落實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等鼓勵自主創業政策,加快完善招商引資激勵機制,搭建銀企合作平臺,加大對民營企業信貸支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財務透明度,幫助企業完善財務、統計制度;建立發展信用擔保機構,推進信用評估體系建設,為企業從銀行貸款創造有利條件;將民營企業用地納入用地計劃;探索建立“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定期召開”的人才引進交流機制,鼓勵發展職業中介機構,為企業用工提供良好保障;鼓勵企業建立定期培訓機制,對企業的專業培訓給予適當補助;優化政務環境,建立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領導機構和協調聯系機制,整治行業不正之風,促進市場正當有序競爭;優化法制環境,完善民營經濟政策法規,加大對損害民營經濟發展行為的查處,保護企業業主人身和財產安全;優化輿論環境,營造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
州政協委員、瀘定藥水山莊總經理孟康清 因政策導向、政策滯后、部門不作為、經營環境及思想意識差等問題,導致有錢有資金商人不敢也不愿做民營企業,即使做民營企業其規模也不大、企業壽命短。建議:對有政策不執行,有法不依,辦事不力,拖沓,互相踢皮球的工作人員及相關部門給予相應的處理;對無證經營的工商戶及企業堅決查處罰沒取締,保護合法經營者的利益;對吃、拿,卡、要、刁難,非法阻工、無事生非的行為進行堅決打擊;對我州各線路途觀景臺無證小販欺客、宰客,亂收停車費的現象,應不定期組織聯合執法組進行嚴厲打擊;組織工商戶、企業業主開展法治學習,樹立守法誠信經營的思想;對旅游景點景區態度不好的工作人員進行處理,改變行業窗口形象,在各觀景臺及旅游景區設立投訴電話,堅決做到有訴必查,查必重處的聯動監管體制;大力扶持特色種植業、養殖業、特色加工業、特色餐飲住宿、特色旅游、特色傳統工藝等本地特色產業;加強對公路的養護與管理,努力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州政協委員、州科技局社會發展科科長陳濤 我州科技型中小企業量小質弱,產業規模遍不大,產品附加值不高,產業鏈短,科技含量偏低,高新技術產業嚴重滯后,并存在企業技術創新環境和服務體系不健全,研發經費不足,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企業融資難,優惠政策落實難等問題。為此建議:加大優惠政策落實力度,保證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確保政策落實到位;由州政府金融辦牽頭,召集科技部門、金融部門、財稅部門等,積極探索科技和金融結合的路子,共同商討我州科技金融結合的具體政策措施,促進企業健康穩定發展;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檔案;積極拓寬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吸納多種資本,特別是民間風險資本投資中小企業,體現科技資產價值,推動專利權質押貸款;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用好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專項資金,以科技項目為推手,扶持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扶持;制定完善相關認定標準,建立以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創新能力、成長速度、社會經濟效益等為取向的評價體系,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提質升級;積極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企業發展戰略管理,幫助家族式中小企業逐步向現代公司制企業轉變。
州政協委員、州工商聯副會長王永生 建議盡快建立非公有制申訴維權服務中心,搭建好企業發展協調服務、行政監察服務、法律咨詢服務、仲裁服務、危機處理服務五個平臺;落實好民營經濟矛盾糾紛調解、行業商會維權聯席會議、地區間維權聯席三項制度。
州政協委員、甘孜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李春燕 建議在把握民營經濟政策的實用性,政策優惠應反映投資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愿望的同時;充分發揮資源富集、生態良好等突出優勢,有針對性地加強項目策劃推介,千方百計引進戰略投資者;用新機制打造發展環境,盤活城市存量資本,經營好城市增量資本;制定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和促進中小微企業加快發展;堅決懲治亂收費、亂攤派、亂集資行為,努力降低創業和發展成本;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創造政府高效服務環境,拓展民營企業經營空間;以商招商,發揮現有外商作用,拓寬引資渠道,尋求更多外來資金;認真落實好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和保障政策;積極探索建立將技術、知識、管理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機制,將企業發展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激發高層次人才干事創業的激情,為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大力扶持、培育優勢骨干民營企業,選擇一批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骨干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引導有條件的個體工商戶向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公司發展。
州政協委員、丹巴縣梅龍生態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鳳 我州區位劣勢明顯,造成企業生產成本較高,農牧產品雖然生態環保質優,但量少,難以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生產,產品競爭力弱,致使民營企業營運艱難。為此:建議成立“甘孜州農產品開發服務工作領導小組”,組建“甘孜州農產品開發服務中心”,加強對全州各地農產品生產企業的統籌協調,統一規劃,并幫助提供技術支持、市場開發、資金扶持等,將各地的小品牌整合為我州的大品牌,統一打造具有高原特色農牧產品品牌;運用產業扶持、技術支持、財稅優惠、搭建融資平臺等手段,建立開發生態農牧產品的獎勵機制,著力解決生產企業在開發新產品中資金不足的問題,幫助企業做好提檔升級工作。既由州商務局及相關部門負責抓大品牌打造工作,改變企業各自為陣的局面;又由政府牽頭,每年組織開展1~2期企業法人培訓班,組織民營企業代表外出參觀、學習,并利用浙江、廣東對口援助等活動的契機,組織企業招商引資,開展營銷活動。
王旭初、李德、白上海、農農等委員 建議一是各縣工商聯應該牽頭成立擔保基金,建立民營企業聯保機制;二是加大本土民營企業扶持力度,做大做強本土企業;三是加快土地、房屋確權登記,明晰產權關系,這樣有利于個體工商戶、私營業主、民營企業融資貸款;四是州級有關部門在招商引資中態度模糊,存在急功近利,引大放小的現象,導致大的引不進,小的不愿引,最終影響了全州的經濟發展,建議制定詳細的招商引資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力度。五是 在“兩委員一代表”中增加民營企業代表人數,增加企業界人士話語權,適時召開民營經濟方面的會議,努力做到政策上放松,引資上支持,發展上放手,法律上保護,極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六是重視解決好各縣產業園區引進企業因沒有土地證,無法抵押貸款的問題。
曲梅、葉宏偉、李德、鄧雪凱等同志 建議一是堅定不移地把我州制定出臺的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大力整治發展環境,改善發展軟環境,提高我州投資吸引力;二是建立納稅大戶稅收返還激勵機制;三是我州葡萄酒發展較為迅速,具有良好品質,但要形成統一品牌,形成拳頭產品,才能提高市場競爭力;四是加快我州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建設。 (州政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