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2年07月19日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深度解讀
張偉
核心提示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統攬全局、站高謀遠,講清了“時與勢”、講明了“穩與進”、講透了“治與興”,充分體現了貫徹中央精神對標與落實的統一、部署工作戰略與策略的統一,具有很強的政治感召力、時代感染力、實踐指引力。報告把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作為全省頭號大事進行精煉總結,對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出總體部署,為今后五年“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指明了方向。我們要胸懷“國之大者”、心系“省之要事”,緊緊圍繞“講政治、抓發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總思路,從脫貧攻堅偉大實踐中汲取強大力量,準確把握新形勢新任務,高質量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脫貧攻堅的巨大成就和偉大精神為全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注入強大動力
◎脫貧攻堅鑄就的“里程碑”是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航向標”
◎脫貧攻堅凝聚的“精氣神”是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動力源”
科學研判和準確把握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形勢新要求
準確把握形勢任務的“三大變化”
◎一是工作對象上從幫扶脫貧群眾轉向所有農民
◎二是工作任務上從解決“兩不愁三保障”轉向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三是工作措施上從支持脫貧縣脫貧摘帽轉向促進發展
清醒認識當前面臨的“三大挑戰”
◎一是脫貧群眾穩定增收壓力較大
◎二是脫貧縣發展步伐有待加快
◎三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尚有短板
堅持用發展的辦法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堅持把防止返貧監測幫扶作為關鍵前提
◎堅持把增加脫貧群眾收入作為根本措施
◎堅持把促進脫貧縣加快發展作為主攻方向
◎堅持把鄉村建設治理作為重點任務
一 回首來時的路
脫貧攻堅的巨大成就和偉大精神為全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注入強大動力
四川貧困量大、面寬、程度深,曾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盡銳出戰、精準施策,舉全省之力打贏了一場氣壯山河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取得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成就。四川在國家連續五年的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都被評為“好”的等次,在巴蜀大地上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跡的精彩篇章。
脫貧攻堅鑄就的“里程碑”是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航向標”。我省脫貧攻堅戰取得的成就是歷史性、標志性的,具有劃時代意義,必將指導實踐、昭示未來。一是絕對貧困問題宣告歷史性終結。全省62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50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涉藏地區所屬貧困縣提前一年全部摘帽,聚力攻克大小涼山彝區深度貧困堡壘,困擾四川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徹底解決。二是脫貧群眾生活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2020年全省貧困家庭人均純收入達9480元,是2013年底的3.46倍。136.05萬搬遷群眾挪出了“窮窩”,353.78萬脫貧群眾住上“安心房”。從基本溫飽到吃穿不愁、從不蔽風雨到住有安居、從缺醫少學到全面保障,脫貧群眾過上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三是脫貧山鄉面貌凸顯歷史性巨變。全省新(改)建農村公路19萬公里,新增346個鄉鎮和1.65萬個建制村通硬化路,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一大批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建成投用,即便在最偏遠的鄉村,農民群眾也能看電視、刷“抖音”。四是脫貧群眾精神風貌發生歷史性轉變。堅持法治、德治、自治三管齊下,廣泛開展感恩奮進教育,扎實推進移風易俗,脫貧群眾的精神狀態、生活觀念大為改變,從貧困中“走了出來”,更從精神上“站了起來”。五是脫貧地區基層基礎得到歷史性夯實?;鶎狱h組織在抓黨建促脫貧中得到鍛造,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顯著提升。廣大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極大鞏固。這些成就的取得,關鍵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根本在于堅定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為科學指引,要義在于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下了堅實基礎,積累了成功模式和制度范式。
脫貧攻堅凝聚的“精氣神”是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動力源”。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不僅取得物質上的累累碩果,也取得精神上的累累碩果,鍛造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這一偉大精神,承載著黨的初心和使命,蘊含著團結拼搏、眾志成城的共同意志,凝聚起合力攻堅、決戰決勝的磅礴偉力;這一偉大精神,蘊含著科學思維和精準理念,體現了廣大干部群眾求真務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展現了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進取魄力;這一偉大精神,蘊含著人民至上的真摯情懷,黨員干部始終與群眾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彰顯了為了人民利益不怕犧牲、英勇奮斗的使命擔當。身臨其境感受脫貧地區的滄桑巨變,文明新風之盛、感恩情懷之濃、干群關系之深、精氣神之足,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真切地打動人心。偉大脫貧攻堅精神,是新時代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價值追求和有力武器,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凝聚了思想共識,提供了動力之源和精神之力。
二 看清腳下的路
科學研判和準確把握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形勢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設立5年過渡期,繼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脫貧攻堅成果如果守不住,“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就會卷土重來。我們要充分認識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性,深刻把握“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這個大邏輯,科學分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形勢新情況新要求。
準確把握形勢任務的“三大變化”。各地要堅持一手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一手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著力推動“三個轉向”。一是工作對象上從幫扶脫貧群眾轉向所有農民。在毫不放松抓好脫貧人口和監測幫扶對象穩定增收、確保不出現規模性返貧的前提下,把工作對象轉向所有農民,讓包括脫貧群眾在內的廣大農民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越走越有奔頭。二是工作任務上從解決“兩不愁三保障”轉向推動鄉村全面振興?,F在脫貧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已經全面解決,過渡期的工作任務需要從解決脫貧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為重點轉向扎實推進鄉村“五大振興”,從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轉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三是工作措施上從支持脫貧縣脫貧摘帽轉向促進發展。脫貧攻堅期間主要采取幫扶的手段支持脫貧縣摘帽,用發展的辦法提高其內生發展能力還不夠,要強化系統觀念,引導政府、市場、社會各類資源,推動脫貧縣更多依靠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縮小發展差距。我們必須準確把握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關系,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把準發展方位、找準工作定位,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清醒認識當前面臨的“三大挑戰”。通過全省上下的努力,我省過渡期第一年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獲得國家鞏固脫貧成果后評估考核“好”的等次,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還面臨一些挑戰和困難。一是脫貧群眾穩定增收壓力較大。有的脫貧地區產業基礎較為薄弱,部分脫貧勞動力就業不夠穩定,直接影響脫貧群眾持續增收。全球疫情持續影響,自然災害多發,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與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疊加,穩收入難度加大。二是脫貧縣發展步伐有待加快。部分脫貧縣特別是全省50個國家和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總體發展基礎較弱,自身“造血”功能不強。國家和省級重點幫扶縣農民收入增速低于全省農民收入增速的達22個,國家重點幫扶縣人均GDP、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0%和20%。三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尚有短板。有的地方松勁懈怠,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重視不夠,責任、政策、工作落實還不到位。部分新到崗干部對政策不夠了解,實戰經驗不足。部分幫扶干部業務不夠熟悉,想干不會干。對這些挑戰和問題,各地要采取針對性措施切實加以解決,著力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質增效。
三 堅定前行的路
堅持用發展的辦法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藍圖已繪就,關鍵在實干。各地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代會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總體部署,緊緊圍繞“講政治、抓發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總思路,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突出發展導向,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擺在突出位置,把準目標、突出重點,分類推進、精準發力,全力以赴把黨代會謀劃的“藍圖”細化為“施工圖”,變成“實景圖”,確保脫貧人口收入增速高于本地農民收入增速、脫貧地區農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國農民收入增速,確保不出現規模性返貧,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努力讓脫貧成果更鞏固、鄉村發展更美好、群眾生活更幸福。
堅持把防止返貧監測幫扶作為關鍵前提。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第一顆紐扣,必須“盯村入戶”,把監測對象找準找全,做到有的放矢。精準認定監測對象,建立監測標準年度調整機制,優化自上而下排查與自下而上申報機制,規范識別認定程序。注重年度集中排查和日常動態監測相結合,健全部門間信息數據共享機制和村級入戶核查員制度,及時準確認定監測幫扶對象,做到應排盡排、應納盡納。精準落實幫扶措施,根據監測對象風險類別、幫扶需求、發展能力等實施分類幫扶,及時落實針對性、精準性幫扶措施。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成果鞏固提升,在產業扶持、就業促進、以工代賑等方面優先支持監測幫扶對象。統籌發揮農村社保兜底和保險救助功能,讓監測幫扶對象享受更多惠民政策,做到應幫盡幫、應扶盡扶。
堅持把增加脫貧群眾收入作為根本措施。緊緊抓住產業和就業這兩個關鍵,多措并舉、綜合施策,組織實施脫貧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行動,切實增加經營性收入,穩住工資性收入,提高財產性收入,落實政策性收入,不斷提高脫貧群眾生活水平。著力增強產業增收帶動功能,中央和省級銜接資金用于發展產業的比例逐年增長,加快壯大鄉村特色優勢產業,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促進鄉村產業提檔升級。加大消費幫扶,用好“天府鄉村”公益品牌。完善脫貧群眾參與產業發展和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機制,扶持新型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通過訂單生產、股份合作等方式,把幫扶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脫貧群眾。用好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和富民貸等金融政策,穩步提高到戶產業的增收能力。著力增強就業增收支撐功能,堅持轉移就業和就近就業兩手抓,提高勞務就業組織化程度,推行“互聯網+就業”模式,完善省際間、省域內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積極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加強技能培訓、崗位對接,落實以工代賑、幫扶車間、公益性崗位等就地就近穩崗就業措施,抓好易地搬遷勞動力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監測預警,開展就業幫扶專項行動,確保每個有勞動力的脫貧家庭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實現脫貧人口就業規模和收入穩中有升。
堅持把促進脫貧縣加快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推動幫扶政策、資金項目、各方力量向脫貧縣傾斜支持,不斷縮小脫貧縣與其他縣的發展差距。大力培育脫貧縣特色產業,圍繞全省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建設,依托脫貧縣農業農村優勢資源,以現代農業園區為抓手,深入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特”,發展壯大脫貧縣特色產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完善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生態、電商等產業深度融合,將農業農村資源優勢轉化為脫貧縣鄉村產業發展優勢。加快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強化規劃引領,推動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走深走實,建強脫貧縣縣域經濟發展支點。發揮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和省內對口幫扶等平臺作用,加強經濟交流合作,推動脫貧縣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與發達地區共建產業園區,促進區域間產業協同發展。深化市場合作,拓展營銷渠道,促進脫貧縣的特色產業與發達地區的市場空間深度對接。持續改善脫貧縣發展條件,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加大重點幫扶縣發展支持力度,全面落實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集中支持政策,持續在財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傾斜支持。編制執行好重點幫扶縣實施方案,科學論證儲備項目,將重點幫扶縣要實現的剛性目標任務轉化成具體項目,轉化成到縣、到村、到戶的具體措施,確保政策落地見效。
堅持把鄉村建設治理作為重點任務。立足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目標,統籌資源要素,既量力而行又盡力而為,久久為功推進鄉村建設治理,確保干一件成一件。穩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堅持鄉村為農民而建,遵循城鄉建設發展規律,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科學確定村莊布局分類,合理定點、定位、定規模、定功能。規范有序建設鄉村,留住本土特色和鄉土氣息,避免生搬硬套、千村一面。著力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深入推進農村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努力讓農民群眾過上現代文明生活。全面提高鄉村治理效能,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大力實施鄉村文明新風培育行動,扎實開展平安鄉村建設。推廣應用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治理等治理方式,增強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的主動性。廣泛深入開展移風易俗,發揮好鄉村自治組織和村規民約作用,有力整治鋪張浪費、厚葬薄養等不良習俗,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