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一輩子服務群眾”
《甘孜日報》 2014年09月17日
——記瀘定縣委農辦主任萬俊蓉

萬俊蓉下鄉宣傳惠農政策。
■ 瀘宣 文/圖
“我的根在農村,我的心在農村;我的工作職責是建設農村,我的服務對象全部是農村群眾”。在瀘定縣農村基層干部培訓大會上,縣委農辦主任萬俊蓉用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她真誠的心聲。
萬俊蓉先后在瀘定縣農牧局、瀘橋鎮、烹壩鄉、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縣委農辦工作,雖然工作崗位在變,但她真情為民的心始終沒有變。
“群眾的事就是我的大事。”
“萬大姐,你們對我家的關心,為我家做了那么多好事,我們如何才能報答??!你是我們的貼心好大姐。”結對親戚吳文龍激動地說。有一次,吳文龍向萬俊蓉提到想去農行貸款種植桃子,卻不知道該走哪些程序。萬俊蓉跑前跑后整整一個多星期,幫他協調好了貸款。在民政局、新農合辦服務窗口……她經常幫助結對親戚咨詢、辦理事務。
去年4月20日,蘆山強烈地震波及瀘定。地震發生后,萬俊蓉第一時間趕到結對親戚家中,走訪慰問,幫助解決困難。杵坭鄉70歲的獨居老人王興金是萬俊蓉的結對親戚,她時刻擔心隨時會發生的余震會震塌老人的住房,時刻牽掛老人的安危。見到王大爺沒事,萬俊蓉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雷安芳因兒子和丈夫都相繼去世,全家就只剩她和一個帶著3個小孩、漢話還不流利的藏族媳婦。萬俊蓉牽掛她們一家的生活,經常給孩子們捎去些生活和學習用品。有一次,雷安芳悄悄地向她數落大孫子不孝順,萬俊蓉和風細雨地教育大孫子,孩子主動承認錯誤,婆孫關系融洽、和睦。
她在瀘橋鎮、烹壩鄉工作期間,正值瀘定電站上馬實施,她堅持以做好群眾工作為抓手,全力做好移民工作。在瀘橋鎮工作期間,她通過耐心細致的政策宣講、疏導引導,實現了4000余名移民群眾的搬遷;在烹壩鄉工作期間,她不厭其煩地挨家挨戶做宣傳動員工作,使移民群眾消除了顧慮,積極參與和支持移民搬遷、安置點建設。
“高半山群眾還這么苦、這么窮,我內心有愧?。?rdquo;當萬俊蓉擔任縣委農辦主任,深入各鄉鎮,走完所有高半山村組后,她內心焦急不安。縣委、縣政府實施“高半山扶貧開發5年行動計劃”,讓困難群眾看到了希望。
“發揮牽頭部門作用,履行好崗位職責,推進扶貧攻堅,就是辦好群眾的大事,也是我的大事”。縣委農辦開展深入調研、牽頭編制規劃、積極爭取項目、檢查督促項目落地落實。圍繞推進全縣農村發展、全力助農增收,先后編制完成了《瀘定縣高半山特色生態農業發展規劃》、《瀘定縣縣域新村建設總體規劃》、《瀘定縣省級新農村成片推進示范縣總體規劃》、《瀘定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瀘定電站移民后期產業發展規劃》,制定了《瀘定縣優先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化工作方案》、《瀘定縣涉農資金整合方案》等一系列規劃和工作方案,有力有效指導了全縣農業農村發展。
興隆鎮海子村在三分類三升級中被評定為后進支部,萬俊蓉多次來到海子村幫助制定整改措施。海子村“4.20”災后重建過程中,大部分群眾為了節約錢,不按重建標準進行重建,萬俊蓉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確保了災后重建工作保質保量進行;海子村在硬化通村路時發生阻工阻路,萬俊蓉多次給村兩委、黨員、群眾講清楚團結才能進步、基礎設施改善才能加快發展的道理,打開了心結,推動了工程實施進度。作為農辦主任,萬俊蓉帶著農辦等單位幫助海子村改種蔬菜,流轉土地100余畝,申報水利建設項目資金200萬元。
“服務好農村發展,就是最好的群眾工作”。去年,瀘定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達16%,增速位列全省川西南山區24個縣(區、市)之首。成績來之不易,更浸透著萬俊蓉的巨大付出和心血。
“服務好農村發展,就是最好的群眾工作。”
萬俊蓉緊緊圍繞縣委工作思路,全力做好協調服務工作,抓好項目落地落實,推進高半山扶貧開發、農村交通三年攻堅、新農村建設等 “三大攻堅”任務,促進發展成果與民共享。她圍繞農村群眾生產條件改善,牽頭協調抓實農村扶貧攻堅,去年投入資金4.8億元,啟動實施29個扶貧開發項目,完成通村通達公路33公里;通村通暢公路45.88公里;農村通鄉公路硬化3公里,建橋梁6座橋;維修整治灌堰維修27公里,解決8900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全縣種植魔芋1.1萬畝,建成300畝以上的魔芋產業村10個;完成蔬菜播種面積達1.9萬畝,建成現代農業蔬菜產業基地5640畝;新發展核桃面積9000畝,特色水果新發展面積達7120畝。她注重農村群眾生活環境改善,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搶抓列入省級新農村建設成片推進示范縣契機,按照 “業興、家富、人和、村美”要求,啟動4個新村建設,建成9個整體推進新村、57個試點新村、1個州級新農村示范片建設,創建2個省級生態鄉、9個州級生態村。去年省新農村建設示范片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審定的績效考核為良好,爭取省級新農村建設成片推進示范縣以獎代補資金1000萬元。她緊扣農村群眾增收致富,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搶抓“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蔬菜)”和“州級特色農業產業建設示范縣”建設機遇,引導探索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黨支部帶頭+黨員示范+群眾參與”等發展模式,推進無公害、錯季節優質蔬菜建設,使冷磧鎮團結村立體生態農業示范村建設成效明顯,興隆鎮和平村、杵坭鄉松林村特色生態農業蓬勃發展;杵坭鄉“紅櫻桃”、烹壩鄉黃草坪“雪域野農”蘋果、冷磧鎮幸福壩“仙桃”、德威鄉“無公害大棚蔬菜”、藏香豬等品牌已初具影響力,大渡河南北兩端、東西兩岸成片成規模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示范片初具規模,全縣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加速發展基礎更加夯實。去年,全縣高半山群眾人均純收入達3600元,較上年增長30%;全縣農民人均收入達577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