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瀘定名老中醫范述方

■ 馮菊梅 文/圖
瀘定冷磧有一位老中醫,擅長治療肝、膽、腎、血癥系統疾病。名揚千里,威望很高。筆者驅車前往,期望能拜訪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中醫。到了冷磧鎮,打了老醫生的電話,他遠遠的就來迎接我,循著老醫生響亮的嗓子望去,一個中等個頭、鶴發童顏的老者出現在我的眼前,他就是筆者要尋訪的老中醫范述方。
落座后,范述方開始講起了他學醫的經歷和心得。1940年,范述方出生于瀘定德威鄉磨子村的一個中醫世家,他的祖父深得在瀘定頗有名氣的“長春堂”中藥鋪李含章真傳,創建了名聲在外的“中善堂”中藥鋪延續至今。范述方是在父親的中藥鋪里聞著中藥味兒長大的。上小學時,他的父親就讓他學習背誦《難經》、《素問》、《溫病》等中醫藥啟蒙書籍,并要求用毛筆小楷抄寫。16歲時,他就隨父診脈出方,父親每診治一個病人,讓他復診,通過望、聞、問、切,說出遣方用藥的理由和依據,然后再在他開的方藥上加減,并指出用藥對癥與方藥配伍中的“君、臣、佐、使”的關系及規律。他的父親常教導他:“學醫首先要學會做人,醫學是關乎到人生命的大事,樹立對病人高度負責的精神,懸壺濟世是一個醫生必備的素質,然后再談學醫。”父親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令他欽佩,他決心以父親為榜樣,做一個盡心竭力為群眾服務的人。
1974年,范述方考入成都中醫學院醫療系,后轉入師資專修班繼續深造,在學校里他更為系統地學習和掌握了中、西醫藥理論知識,他博采眾長,融會貫通,不斷總結和提高。畢業后他到了德威鄉聯合診所工作。坐診之余,他就讀書學習,除了反復研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還認真學習藏醫基礎理論及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主攻肝、膽、腎疑難病癥,泌尿系統和老年病的診治與研究。常因一方一法,向專家請教、同身邊的同事切磋,甚至向病人詢問有用的民間藥方,對各種有療效的治療方法,他孜孜以求,師古不泥,兼收并蓄,為之后的岐黃之路打下堅實基礎。
范述方是一個非常善于學習的人。他遇到疑難問題,一是求教于古今醫籍,師古拓新,二是拜訪名醫大家,博采百家之長豐富自己。在學術上他主張師古而不泥古,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經方時方審勢而用,遣方用藥靈活達變。他在成都中醫學院學習期間,經常拜望蜀中名醫李克光、凌一揆、楊介賓、陳潮祖等中醫大師,虛心向他們請教,天長日久,范述方與這些德高望重的中醫前輩成為忘年之交。與這些名醫大家相處,耳熏目染,讓中青年時期的范述方受益匪淺。
現雖已年過七旬,范述方仍堅持學習,虛心向同行求教,潛心研究中、藏醫的結合治療,經他用中、藏藥結合研制成功專治肝、膽、腎的“參蟲紅景茯苓丸”、“麝艾合蔥丸”,“金珠溶石排石散”、治療帕金森綜合癥的“震顫麻痹丸”等療效甚佳。
范述方在虛心向中醫前輩大家請教、從藏醫經典中汲取智慧的同時,還十分注重向群眾學習。他平時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廣泛收集民間的單方驗方,以備臨證擇善而從。對于中藥方劑,范述方信口拈來,臨床多有創新。正是因為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治學態度,使得他在臨床實踐中攻堅克難,治好了很多久治不愈的疑難雜癥,為廣大患者留下了非常好的口碑。
現年74歲的范述方,身體健康,面色紅潤,思路清晰,他用高超的醫術,救治了無數疑難病患者,挽救了患者生命,幫助患者找回健康,重獲快樂人生。行醫50余年,愛好文學,除坐診外,他還發表醫學論文及醫案104篇,并入選多種中醫藥文集,醫學科普文章138篇,出版有《貢嘎藥物拾奇》、《貢嘎山藥物臨床治療》,長篇小說《長河西》等。199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首屆國際人體科學大會上,他的《中藏醫治療震顫麻痹》一文獲優秀論文獎,1996年,專著《肝膽病治療保健撮要》獲第三屆世界傳統醫學成果獎。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瀘定縣文化館正在積極收集、撰寫、申報《瀘定范氏“中善堂”中、藏藥療法》為州級非物資文化遺產。
看著這些成績。筆者肅然起敬,范述方說,這些只能代表過去,晚年還要繼續努力,為中、藏醫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這豪情,這自信,分外年輕。他邁向明天的每一步,都是實實在在的。這是一個醫者拯濟蒼生的腳步,不疾不徐,沉穩而堅定。他會這樣一直走下去,走進廣大患者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