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張磊 實習記者吳遠勝文/圖)“這是給你的藥,還是要注意休息……”在康定縣塔公鄉一角,剛參加1年工作的醫生李小波正在為患者進行診斷。
“很感謝,我身體硬朗得很。”前來看病的是青年志愿者吳中建,由于連日來奮戰在救災第一線,身體明顯吃不消,在進行簡短的休息后,吳中建又奮戰到一線中去了。
為了更好地服務災區群眾,對受傷人員進行救治。在發生地震后的第一時間,州人民醫院就派出了第一批由7人組成的醫療救治小分隊趕往災區進行救治,很快,第二支小分隊也及時抵達臨時安置地,李小波便是其中之一。
據李小波介紹,在災區臨時安置點易發生感冒、腹瀉、摔傷等癥狀,志愿者會發生相關高山反應癥狀。為此,醫院準備了包括消化、呼吸、心血管在內的40—50種高原常備藥品,并配備了相關輸液、測壓等設備。
像這樣的臨時醫療救治點,在臨時安置點記者看到有三個,分別是州人民醫院、甘孜軍分區、康定醫療救助點。為了讓受傷人員得到有效救治,各醫療救治點進行24小時輪換值班,不值班的醫生進行合衣休息,隨時待命。同時,針對災區晝夜溫差變化非常大的原因,各醫療點的醫生還分組不定期深入到每戶災民所住的帳篷中進行巡診。
李小波回憶說,一次深夜,救助點來了一名小患者,在進行診斷后,考慮到晚上風大容易染上其它病,自己便帶上儀器和藥品和孩子的家長到臨時安置點,再次進行了診斷。雖然很辛苦,李小波還是充滿了笑容地說,能幫一點就幫一點,能為大家服務,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