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才華 文/圖
巍巍巴姆山,綿延不絕的碩曲河見證著鄉城這片古老土地上興學重教精神的薪火相傳,鄉城縣委政府圍繞辦人民滿意教育為目標,以抓教育就是抓發展,就是抓民生的理念,把教育事業擺上強縣之本的優先戰略,出政策,重投入,使城鄉教育發展大潮涌動,處處生機勃勃。該縣的教育事業邁上了科學發展的跨越之路。
大手筆抓投入 建設現代化學校
發展教育離不開投入,鄉城縣在推進義務教育向“標準化、均衡化、特色化和現代化”發展中,針對校點多,規模小,資源分散,發展不均衡的特點,把發展教育上升到打造全縣經濟增長極的戰略高度來加以推進。在省州的關心支持下,于2009年啟動集中規模辦學、優質辦學,一場以縣辦初中、片區辦小學高段、鄉辦小學低段以及全面普及學前教育的戰役打響。循序漸進撤并規模小、條件差的村級小學,整合師資和設備,讓孩子享受公平教育,實現教育資源從分散薄弱到統籌均衡轉變。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縣委政府秉承重教傳統,短短幾年時間,先后投入1.22億元,新建2所片區寄宿制學校,改擴建9所學校,將原35個學校調整為17個校點。目前,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7所,其中縣中學1所,“6+3”學校3所,“3+3”學校12所;先后投入1500多萬元,為各學校添置了教學儀器、音體美和電教器材等設施設備,確保了中小學校實驗室、圖書室和活動室設施齊全。如今,4000多名鄉城學子在最好的環境、最好的師資、最好的設施設備和最好的管理下享受全縣最好的教育。
除了高標準建設相關的場、館、室等教學和生活場所外,高投入引進現代教育設備,目前全縣學生計算機有856臺,電子白板已實現校校通、班班通,各所學校硬件資源位于全州前列。
造就一流師資 教學水平大提升
為推動教育良性發展和建設一支適應教育發展需要的教師隊伍,縣委縣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并付諸實施,教育部門明確各學校質量管理總體目標及學科質量具體目標,確定質量管理的基本策略和質量管理措施,要求全體教師樹立質量責任意識;堅持校長考調制,教師聘任制,崗位責任制,績效工資結構制等競爭機制,同時采取“聽優質錄相課”、“組織青年教師上教研課”、“請有經驗的教師評課”等方式開展教師培訓,利用援藏與對口援助,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形式,提升教師素養和業務水平,僅去年一年就培訓教師近600人。
為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從2012年起,縣中學和片區寄宿制小學率先以有效教學集體備課為切入點,“抓課堂、建隊伍、促科研”,大力開展教學教研,深化課堂改革。涌現出一批具有較高科研水平和影響力的教學標兵,并通過小課題研究帶動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該縣提出的“五化六配套”模式已具規模并得到州教委的認可。風生水起的教研教改,讓全縣教師“人人會用電子白板,堂堂課用電子白板”,有效提高了教學水平。
縣財政每年拿出教師獎勵金,縣政府每年評選表彰優秀教師,邀請教學和教育管理專家,在全縣教師中開展師德專題培訓,努力造就師德、師技過硬的教師隊伍,500余名敬業愛崗、務實勤懇、能出質量的教師團隊共同撐起了鄉城教育這片藍天。“近年來,縣上為加快教育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體現了縣委政府優先發展教育的決心,也飽含了全縣人民對教育的期望,我們將不辱使命,為發展鄉城教育貢獻最大力量!”縣中學魏云老師說。
抓精細化管理 教學質量上臺階
管理出質量,在鄉城的每所寄宿制學校都設有免費家長接待室,便于家長來校探望孩子;每棟樓室都配有由老師擔任的“愛心媽媽”“愛心爸爸”, 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困難和教會學生獨立;每所學校設有“親情電話”,學生想家的時候能隨時與家長溝通;專用校車每天接送幼兒上學;即使是偏遠的小學,教育部門通過配送機制,按時為學生送去蔬菜和糧油;在家長開放日里,學生家長和孩子一起聽課、吃飯和睡覺,感受孩子的學習生活。在充滿親情的溫馨校園里,看到的是學生集中精力抓學習,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
“坐在網絡班教室里,就能實現與成都七中同步教學,怕跟不上學習,上課不敢開小差了,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進步。”在鄉城中學初一網絡班教室里,來自定波鄉的學生澤曲登神情專注。做夢都沒想到,自己還可以在距離成都近千公里外的大山里,接受成都七中老師的教學。
“把教育發展作為一項民生工程抓實抓好,讓全縣教育教學水平上新臺階,不是簡單把教育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統籌謀劃、和諧發展,而是立足民族地區實際,更加注重教育均衡發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農牧民減負增收和完善公共服務相結合,進而開創出鄉城教育事業的新未來。”鄉城縣委書記鄭天強說。
教育是一項奠基未來的工程,鄉城已吹響挺進教育現代化的號角,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責,民以支教為樂,商以助教為善,師以從教為榮的良好局面已經形成,校際間、城鄉間教育均衡發展正在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