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鞠躬盡瘁為群眾

《甘孜日報》    2015年01月15日

——記九龍縣政協副主席、縣交通建設協調指揮員鄭立軍

鄭立軍生前檢修公路。
  鄭立軍,1990年高中畢業后招聘為鄉鎮干部,從事過鄉司法助理、鄉專武干事到鄉長、鄉黨委書記、區工委主任到縣政協副主席、縣交通建設協調指揮人員。曾獲得“九龍縣資源開發先進個人”、“全州優秀區工委主任”、“全州優秀黨委書記”、“全州縣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參與開展群眾協調工作1000余起,用3年時間所在鄉農牧民人均收入實現翻一番,先后幫助200余名群眾解決打工就業途徑。
  ■ 九宣 文/圖
  為群眾苦干實干
  鄭立軍剛參加工作時分配到了煙袋鄉,在一次下隊途中,他遇見一個衣衫襤褸,赤著腳的小姑娘背著一個黑瘦小男孩,躬身在一棵核桃樹下撿核桃。小男孩不停地哭,小女孩就說:“弟弟別哭了,等姐姐賣了桃核我們就有錢上學了。”看到這一幕,他的眼眶濕潤了,面對貧困的山村和群眾期盼的目光,他暗下決心,不把這里的貧困面貌改變了,決不離開這片土地。
  鄭立軍主動向鄉黨委提出請求,要聯系最偏遠且不通公路的上海底和白巖子組的28戶貧困戶。他只身一人到聯系的貧困戶家里調研,一去就是一個多月,通過挨家挨戶的走訪,了解情況,他制定出了一套發展經濟林木、特色養殖業的脫貧計劃,通過種植花椒、核桃栽種、土豆和養殖本地土雞、黑山羊來帶動大家致富。為了跑項目、找資金,他奔波于縣級有關部門和群眾之間,腳磨起泡了,用鋼針挑破,繼續走,鞋子穿壞了舍不得買一雙,拿起麻繩縫補又穿。為了說服群眾改變傳統守舊觀念,搞特色種養,他三天三夜“賴”在人家不走。通過不懈努力,28戶貧困戶全部驗收合格,人均收入得到大幅提高,貧困戶的孩子們都背著書包上學去了。
  灣壩、洪壩鄉地處偏遠,經濟發展滯后,是唯一一條到雅安地區石棉縣的外出公路一到雨天就因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無法通行,群眾出行、買賣貨物、運送物資特別困難,當地流傳這樣一句童謠:“河連著河,山連著山,河東望到河西邊,走個山路走半天!”當官的不把路修好,山里百姓就吃不飽!”
  鄭立軍在擔任灣壩鄉黨委書記時,為了把基礎設施建設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他絞盡腦汁,他四處爭取資金,到處碰壁。他卻樂觀的說:“我鼻子大不怕碰,胃口好吃得多”,靠著堅強信念和不懈的努力,采取群眾投工投勞的方式,加上爭取到位的補助資金,他帶領鄉黨委政府一班人馬,苦干實干,修通了灣壩鄉39.5公里的通鄉路,新架設了該鄉鋼索橋11座,解決了6700多人的行路難題。
  為工作親力親為
  1994年至1998年鄭立軍在縣屬重點企業龍財公司兼任辦公室主任、企管科科長,負責龍財公司辦公室工作,分管挖金溝銅選廠、礦山管理等業務,全面負責礦山公路建設。當時修建的一條公路要經過一段叫“柏香林”的路段,該路段全在高山峻嶺之上,懸崖峭壁,山石林立,長達11公里沒有一寸土質層,為了搞好工程建設,鄭立軍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毅然帶隊上山,天天吃住工地上,每天都要在數百米的峭壁上摸爬十來回,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隨行的同志因為恐高無法跟進,最陡峭的地方的勘察都是他親力親為,當地的村民佩服的戲謔道:“比猴子還麻利!”一年多,他僅僅回過家里一次,年幼的兒子見了他,竟然都不認識了。
  1997年挖金溝銅選廠所在地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9名工人被無情的吞噬,嶄新的廠房化為烏有,新鑿的礦洞被泥石掩蓋,在這人力不能掌控的天災發生后,鄭立軍迅速帶隊抗災搶險,不等不靠不要,四天四夜不眠不休,處理善后,組織人力物力重建工廠,有人預計至少3個月才能恢復生產,可他僅僅用了40多天的時間,搶通了公路,修復了機械設備,恢復了生產。公司領導感慨的對他說:“你真是鐵打的好漢!”
  為群眾忠孝難兩全
  在基層工作中,他每到一個鄉鎮都會了解全鄉有多少孤兒、五保老人,有多少特別貧困戶,有多少因病返貧的群眾,將這些牢記在心每月走訪慰問,結幫扶對子,并長期幫扶孤兒和特困戶。
  “忠孝不能兩全”,鄭立軍把時間花在群眾身上太多,為家庭付出卻太少,他有著一個個永遠無法舒緩的心結——在灣壩水電開發工作的緊要關頭,母親因癌癥去世,他最終沒有能見上母親最后一面,每每提到這事,這位鐵骨硬漢不禁潸然淚下,他說:“沒有能盡到人子之責,沒能報答母親恩情,他是不孝之子。”在斜卡鄉征地拆遷的緊要關頭在家務農的妻子卻因病倒在病床上無人照料,他卻在工地上調解糾紛,沒有能送上一杯熱水。他說:“作為一個丈夫,因為忙于工作沒有能盡到人夫之責,沒有能給她應有的關懷,我不稱職!”
  為工作鞠躬精粹
  2013年6月10日,是端午節假期的第一天,也是瓦九路建設工程最緊要的攻堅階段,各標段施工隊趁著這幾天天氣狀況良好正抓緊時間鋪設水穩層。想到最近路面鋪設還需要馬上協調村組支持施工隊采挖1000多方的石灰巖,鄭立軍又一次選擇了放棄假期休息,并要求協調辦的高學明、劉心武兩位同志和他一道上山去找到正在山上采集蟲草的村組干部就采挖石灰巖的事情再做一次協調。通過一個上午的耐心協調,最終村民們答應以每方4元的價格將石材出讓給施工隊。當3人回到指揮部駐地時,時間已經過了正午,炊事員劉永紅看見鄭立軍便抱怨總是沒有正點吃飯,飯弄好,鄭立軍卻突然一拍大腿說:“再等一下,我到山上有信號的地方給縣上打個電話,要跟林業局長馬文才協商一下采石灰巖牽涉砍伐部分雜木的事情。”話還沒有說完,人已走出了指揮部大門。當他們安心的吃完一頓飯,時針已經指向了晚上11時。
  “你去倒車,我有點不舒服,要休息一下。”鄭立軍對劉永紅說道。
  等了好一會兒不見鄭立軍回來,劉永紅擔心天色黑暗老鄭不識路徑發生危險,便撥通了鄭立軍的電話:“老鄭,你在哪里?需要我把車開過來嗎?”“你就在路邊等我,這里到處是水坑,車開過來容易陷著……”老鄭話還沒有說完,電話那頭傳來了嘟、嘟、嘟的忙音。劉永紅心里咯噔一下,他一邊大聲呼喊老鄭的名字,一邊跑下路坎借著手機微弱的光亮尋找鄭立軍。
  當來到一處水塘邊上時,水塘中央漂浮著鄭立軍的衣服一下映入劉永紅眼前,“老鄭,老鄭,來人啊!救命啊!”劉永紅一邊呼喊一邊涉著齊腰深的水向水塘中央奮力靠攏…….
  “老鄭,你堅持住,我馬上去叫人!”筋疲力盡的劉永紅把氣息微弱的老鄭拖到岸邊后,立即向公路邊上跑去。
  幾分鐘后,當路過的一位熱心司機和劉永紅趕到時,老鄭已經永遠的停止了呼吸……
  清理老鄭的隨身遺物的時候,劉永紅捧著那本被浸泡的字跡模糊的工作日志泣不成聲。
  鄭立軍用48歲的人生為民鞠躬盡瘁,他為九龍人民留下了一串串閃亮的足跡!
 

 
  • 上一篇:理塘縣敲定文旅產業重點
  • 下一篇:得榮縣“暖冬行動”贏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