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如畫新村的幸福之路

《甘孜日報》    2015年05月21日

——瀘定縣災后農房恢復重建見聞

    南頭村村民忙著重建房屋。
    
    機聲隆隆、人聲鼎沸,嶄新的房屋拔地而起,一座座“小洋樓”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房舍錯落有致,若隱若現,恍若世外桃源。在“4·20”蘆山強烈地震過去兩周年之際,記者走進瀘定縣得妥鄉,初春的暖陽下,該鄉南頭村、發旺村處處呈現一片如火如荼的災后重建景象。
    ■ 記者 陳斌 文/圖
    在南頭村,記者走進一家已建好的房屋,室內的布置讓人眼前一亮。雪白的墻壁、淡黃色的地磚、白色的餐桌、時尚的電視柜……房主李元華坐在新沙發上陪孫子看動畫片,屋子里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這是一幢時尚適用的小洋樓:底樓是飯廳、廚房,二、三樓是客廳、多間臥室和衛生間。“住進這樣寬敞明亮的房子,這在前些年是不敢想象的。”談起這幾年居住條件的改善,李元華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搬進新家后,生活條件大變樣!”李元華說,“我在土房子住了幾十年了,地震中墻體開裂了,不敢再住了。如今,多虧政府災后重建政策,我家用了三個月時間,蓋起這幢五室一廳一廚,外帶衛生間的三層小洋樓,看著美觀,住著也舒適。而且這幢樓的底層可以做商鋪,屋前修個小院壩,再種些花草,擺上桌椅,開個農家樂,我相信未來的日子會越過越好。”
    從四面進風的土房子搬進漂亮的“小洋樓”,南頭村村民的居住條件越來越好,日子也越過越有滋味了。“你看,村里的房子修得這么漂亮,基礎附屬設施也完備,等到果園里的佛手柑、青果成熟時,我們將在政府的帶領下,發展集‘吃、住、行’為一體的田園式農家樂。”村民們紛紛向記者談起他們未來的打算。
    據了解,在南頭村,90%的受災農戶地處高半山或河谷地帶,這里自然條件惡劣,地質災害嚴重,經常出現大面積滑坡,嚴重阻礙了該村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受交通條件的制約,原有住房是就地取材修建的土墻房、石木房,無抗震設施,防災減災能力差,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一直難以改善。
    “我們村黨員干部帶頭,主動聯系群眾,極力勸解重建戶搬到路邊或區位優勢較好的地方居住。”南頭村村支書孫安民告訴記者,按照縣上制定的《4·20災后重建異地購房建房辦法》,在與全縣水電移民、國家重點建設及城鎮規劃不沖突的前題下,該村充分發揮村組群眾重建主體作用,鼓勵重建農戶搬遷安置到經濟條件和環境良好的地方居住,極大地改變了這部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同時,村民們進住新的安置點,還可以借助特殊的區位優勢,依托佛手柑、青果等特色產業資源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等第三產業,實現增收致富,提高生活水平。
    得妥鄉黨委書記劉洪向記者介紹,自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啟動以來,該鄉立足當地實際,結合新農村建設,宜散則散、宜聚則聚,發放災后重建資金補貼,開展重建工匠技術培訓,強化重建技術指導和質量監督,全力推進農房維修重建工作。
    近兩年,瀘定縣各級黨委政府在組織受災群眾抗震救災、生產自救的同時,堅持把災后重建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實現了群眾“搬進重建新家,喜迎生產豐收”的良好局面;同時,在災后恢復重建的項目上,切實結合當地特色,將產業發展和生產、生活緊密結合。如今,“重建一批、打造一批、帶動一片、致富一方”的重建畫面,正一步步呈現在世人眼前。
     
    
  • 上一篇:康定整治非法改拼裝大中型貨車動真格
  • 下一篇:康定縣抓“早”重“防”全力防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