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讓災區群眾住上好房子

《甘孜日報》    2015年07月14日

 ——瀘定“4·20”地震災后重建記
    得妥鄉南頭村新貌。
    ■羅楚凱 文/圖
    在瀘定縣得妥鄉南頭村,一幢幢嶄新的房屋拔地而起,一座座“小洋樓”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房舍錯落有致,若隱若現,在飄渺的云霧之下,呈現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能住進這樣漂亮的房子,這在前些年是不敢想的。今天能住上這樣寬敞、漂亮的房子,感謝共產黨,感謝縣委、縣政府。”談起現在居住條件的改善,村民李元華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他介紹說,在“4·20”地震中原來住了幾十年的土房子墻體開裂,不敢再居住了。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用了三個月時間,蓋起了這幢五室一廳一廚的三層小洋樓,底樓是飯廳、廚房,二、三樓是客廳、臥室和衛生間。“底層現在可以做商鋪,屋前再修個小院壩,將來準備開個農家樂,相信日子會越過越好。”李元華對未來過好小日子充滿信心。李元華家只是瀘定縣“4·20”災后重建中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2013年“4·20”蘆山地震波及瀘定縣全境,造成3人死亡、101人受傷以及重大經濟損失。在災后重建中,瀘定縣以人為本、快速反應、科學救災、超前謀劃、統籌結合,以加快建設“生活更富裕、生態更優美、生產更現代、城鄉更協調、社會更和諧”的幸福美麗新家園為目標,堅持突出優先解決民生問題“一個重點”,統籌強化與高半山扶貧攻堅規劃、交通三年攻堅行動、新型城鎮化建設、鄉村旅游發展“三結合”,加快推進城鄉住房、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產業、生態“五大重建”的“一個重點、三個結合、五大重建”工作思路,加快推進災后重建工作。
    嚴格編制規劃,助推科學重建。堅持把災后重建規劃與新農村建設、高半山扶貧開發、交通三年攻堅、教育衛生發展等專項規劃統籌結合,制定了《瀘定縣“4·20”災后重建總體規劃》、《瀘定縣“4·20”災后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瀘定縣“4·20”災后綜合補助項目重建規劃》等規劃,并嚴格組織實施。
    遵循規程規范,強化技術支撐。依據省州農房建設規范要求,編制了《瀘定縣農房維修加固技術指南》、《瀘定縣農房建設技術導則》、《瀘定縣農房重建施工技術指導手冊》、《農戶重建檔案管理辦法》等技術資料,并編制成冊、發放到戶、宣傳到人;探索實行了“四級聯動、層層負責、人人盡職”的建房質量保障機制,強化了專項督查、聯合檢查、明察暗訪、隨機抽查,始終保持對建房質量的高壓嚴管態勢。同時舉辦了3期農房建筑工匠培訓班,對10個鄉鎮496名有一定建房經驗的建筑工匠和72名有倒房重建任務的村黨支部書記或村主任進行了技術培訓。
    真心為民,創新重建機制。委托農房重建質量監理單位逐戶對重建農房進行全程跟蹤監理,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技術服務機制,及時整理歸檔建房資料,保證了農房建設質量過硬。為切實解決農房重建資金不足的難題,在全州率先制定實行了《農房重建貸款貼息辦法》,并和相關金融機構簽訂了貸款協議,向1145戶發放了重建貸款5095.6萬元。同時,由政府出資為重建農戶全額購買意外傷害保險,最大限度規避重建安全風險,確保了安全重建、和諧重建。出臺了《4·20災后重建異地購房建房辦法》,鼓勵并幫助700余戶高半山重建農戶搬遷安置到經濟、社會、環境等綜合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居住。對全縣17戶“五保戶”在國家補助標準的基礎上,由縣財政出資70.5萬元,實施房屋重建;針對全縣65戶特困群眾,整合紅十字會、殘聯等資金適當進行補助,確保其建房安全實用。
    緊扣幸福美麗,推動產村融合。以農房重建為抓手,借力深化農村改革,實施項目攻堅戰略,推進產村融合發展。突出學校、醫院、交通、水利、產業等五大重建重點,加快實施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重建項目。把地災治理作為“生命工程”貫穿災后重建始終,快速排查明確安全隱患點,全面落實監測防護措施,啟動實施了6個標段、38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堅持房屋重建與產業重建“兩手抓、兩不誤”,以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聯動”為契機,以高半山農業綜合開發為抓手,加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林果、優質蔬菜等產業,探索“農旅互動、產村相融、產業齊興”,培育農業企業,建立專合組織,及時對接市場,力促科技興農、產業增收、信息致富。投入資金1.34億元,細化完善涉農項目資金整合方案,堅持把12個重點聚居村與美麗幸福新村建設有機結合,按照“一村一品、各顯特色”的要求,抓好房屋風貌打造和村容治理工作,加快災后幸福美麗新村建設。
    落實主體責任,重建機制完善。各鄉鎮黨委、政府切實履行重建工作主體和責任主體的職責,確保了重建責任和任務“雙落實、雙到位”。嚴格執行災后重建資金管理制度,紀檢、監察、財政、審計、民政、住建等部門加強了對包括農房資金、城鎮住房維修加固資金在內的所有災后重建資金使用情況的全程監管,確保了陽光重建、廉潔重建。同時,充分發揮人大、政協的監督作用,適時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與全程監督,促進了災后重建有力有序有效開展。
    轉變思想觀念,重建資料規范。借力群眾工作全覆蓋,深化“科學建房、安全建房”大宣傳,通過思想宣傳、技術指導、質量監管等工作,促使高半山群眾轉變傳統的建房觀念,廣大群眾更加注重建房的質量安全,更加注重建房的抗震設防,更加注重建房的風貌設計,建設幸福美麗新村的群眾基礎更加堅實。同時,按照“一戶一檔一冊”要求建立重建檔案,確保電子文檔和紙質檔一致,清理歸檔農房重建工作檔案文件59483件,集中歸檔976卷。
    鎖定目標任務,重建成效顯著。2398戶城鎮居民、13502戶農村居民住房維修加固和2475戶農村居民住房重建全面完成;12個新村聚居點、743戶農村居民住房重建全部完工,建筑風貌、道路交通和公共服務設施等工程正加緊實施。縣財政補助70.5萬元實施的17戶“五保戶”房屋完成重建,并全部入住新居;整合紅十字會、殘聯等資金補助的65戶特困群眾重建住房已通過檢查驗收;9個災后重建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已完成7個,累計完成投資15753萬元,占估算總投資的77.8%;總投資6.9868億元的111個災后重建綜合補助項目已全部開工,已竣工89個,占項目總數的80.2%;在建項目12個,累計完成投資2.29億元。
     
    
  • 上一篇:半扇門鄉有了科技法庭
  • 下一篇:巴塘讓核心價值觀融入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