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瀘定縣“4·20”災后重建成果豐碩

《甘孜日報》    2015年07月20日


召開蘆山4·20地震暨康定11·22地震災后重建推進會。

受災群眾喜遷新居。
    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一場突如其來的蘆山地震波及瀘定縣全境,造成3人死亡、101人受傷以及重大經濟損失。地震發生后,在省州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瀘定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災后恢復重建既是最大民生,也是重大政治”的理念,堅持突出優先解決民生問題“一個重點”,統籌強化與高半山扶貧攻堅規劃、交通三年攻堅行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及鄉村旅游發展“三結合”,加快推進城鄉住房、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產業、生態“五大重建”的“一個重點、三個結合、五大重建”工作思路,有力推進城鄉住房、地災治理、農村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為重點的重建工作。通過近兩年不懈努力,瀘定縣災后重建工作特色明顯、亮點紛呈,得到充分肯定,贏得廣泛贊譽。
    八大措施
    有力有序推進災后重建
    強化組織領導,抓實重建工作。為進一步加強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瀘定先后三次調整充實縣災后重建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第一組長,縣長為組長,縣委副書記任常務副組長的災后重建工作領導小組,先后11次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專門研究安排災后重建。同時,抽調了8名干部職工脫產開展重建工作,落實了50萬元工作經費,使災后重建工作組織領導、工作人員、經費保障、監督檢查、技術服務“五到位”, 建立起了統籌指揮、科學決策、協調配合、高效運轉的重建工作體系。
    嚴格編制規劃,助推科學重建。堅持把災后重建規劃與新農村建設、高半山扶貧開發、交通三年攻堅、教育衛生發展等專項規劃統籌結合、緊密銜接、形成體系,制定了《瀘定縣“4·20”災后重建總體規劃》、《瀘定縣“4·20”災后重建城鄉居民住房恢復重建規劃》、《瀘定縣“4·20”災后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瀘定縣“4·20”災后綜合補助項目重建規劃》,各相關部門依據規劃編制重建實施方案,為重建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和綱領。
    整合項目資金,推進綜合項目實施。進一步抓好規劃的銜接、細化、落實,形成項目推進協同機制。扎實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加快項目審批核準,規范推進招投標工作,全面加快重建項目開工建設,形成實物工作量。突出學校、醫院、交通、水利、產業等五大重點重建,加快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重建項目開工,完成災區鄉村公路恢復重建。以高半山特色產業發展和旅游全域化規劃為指引,發揮資源優勢,積極發展農牧業、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文化生態旅游等特色優勢產業,建立農民受益機制,惠及千家萬戶。將12個重點聚居村與美麗幸福新村建設結合,確定項目資金整合方案,共計投入項目資金1.8億元,開展幸福美麗新村建設。
    遵循規程規范,強化技術支撐。依據省州農房建設規范要求,編制了《瀘定縣農房維修加固技術指南》、《瀘定縣農房建設技術導則》、《瀘定縣農房建設抗震設計指南》、《瀘定縣農房重建施工技術指導手冊》、《農房重建安全選址意見書》、《五保特困戶建房辦法》、《農戶重建檔案管理辦法》等技術資料,并編制成冊、發放到戶、宣傳到人,確保了科學重建深入民心。同時,將重要的技術要點、材料選擇、建筑工匠、聯系干部等印成資料逐戶發放、張貼到戶,并通過結對認親干部發送短信、現場講解等形式一戶不漏地指導到戶。舉辦了3期農房建筑工匠培訓班,邀請了州建筑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和州建筑協會專家,對10個鄉鎮有一定建房經驗的建筑工匠和72個有重建任務的村黨支部書記或村主任等496人進行了技術培訓,滿足了重建工作技術需要。這些工作的開展,不但有效地解決了重建工作的技術需要,也為這部分能工巧匠外出打工掙錢創造了條件,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好評。同時,委托了農房重建質量監理機構,由監理單位逐戶對重建農房進行跟蹤監理,保證重建農戶都有基本完善的技術服務和技術檔案資料,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技術質量保證系統。
    加強資金籌措,提供重建保障。按照農戶自籌、國家補助、金融貸款等方式,加強重建資金籌集。對國家農房重建補助資金按照“專帳專戶、封閉運行、一卡通”模式,按農房建設進度逐戶進行補助。充分發揮群眾重建工作主體作用,廣泛動員受災農戶的親朋好友,通過“調工換手”、互幫互助方式,有效解決了重建資金和勞動力不足等問題。積極引導金融部門參與并支持災后重建。在瀘定縣農村信用合作社、農行瀘定縣支行大力支持下,制定了《農房重建貸款貼息辦法》,與金融部門簽訂了貸款協議。在農戶自愿的基礎上,重建農戶最高貸款不超過5萬元,制定了“一年歸還本金、縣政府貼息100%”、“二年歸還本金,縣政府貼息70%”、“三年歸還本金,縣政府貼息50%”的優惠政策,有效解決了農戶重建資金困難問題。截至目前,共計發放1145戶、5095.6萬元重建貸款。同時,由政府出資,為重建農戶全額購買意外傷害保險,最大限度規避重建安全風險,確保了安全重建、和諧重建。
    創新工作舉措,因地制宜異地重建。瀘定縣“4·20”地震災害受損農戶90%地處高半山地區,由于自然環境、地理條件等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壩區相比嚴重滯后,特別是受交通條件制約,原有住房大多是就地取材而修建的土墻房、石木房,無抗震設施,防災減災能力差,尤其是個別村組地處地質災害滑坡地帶,滑坡無法治理,交通難以恢復。對此,瀘定因地制宜,按照避開“地震斷裂帶、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洪泄洪通道”三避讓原則,制定了《4·20災后重建異地購房建房辦法》,鼓勵重建農戶搬遷安置到經濟條件和環境良好的地方居住,原有承包地、林地所有權和經營權不變,從根本上改變了這部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歷史性跨越。在與全縣水電移民、國家重點建設及城鎮規劃不沖突前提下,充分發揮村組群眾重建主體作用,使全縣700余戶農戶從自然條件差,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后的山區搬遷到條件較好、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從根本上解決了發展難、條件差的問題。
    強化“生命工程”,推進地質災害治理。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生命工程”貫穿重建始終,加強監測預警和應急能力建設,及時將新增地質災害隱患納入監控范圍,逐點落實監測、預警、避讓措施,實現隱患監測工作全覆蓋。抓緊實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報經州政府同意,開辟“綠色通道”,確保地質災害治理6個標段、38處地質災害工程按時完工。這些項目的建成,為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防災減災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都發揮了極大作用。
    嚴格監督管理,確保任務完成。結合鄉鎮、村組實際,推廣建設符合當地風貌和滿足抗震設防要求的磚混、石木結構房屋。每戶均掛重建明白卡,明確重建補助政策、施工工匠、技術要求、聯絡員等內容,確保責任落實。嚴格執行災后重建資金管理制度,實行“專賬管理、專人管理、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封閉運行”,紀檢監察、民政、財政、審計等部門加強對所有災后重建資金使用情況和農房資金的監管。各鄉鎮黨委、政府切實履行重建工作主體和責任主體職責,制定工作方案細化任務,嚴格時間節點,確保責任和工作落實到位。充分發揮人大、政協的監督作用,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與災后重建監督小組人員整合、融合,全程參與監督。
    五大亮點
    提升災后重建成效
    實行“一三三三五”工作法推進重建。堅持把恢復重建工作與基層組織建設、打造“百里黨建示范長廊”相結合,廣泛發動、上下聯動,整體配合,有序推進。建立“一個體系”,實行縣級領導負責組織指導農建聯系鄉鎮重建工作,為聯系鄉鎮災后重建領導責任人;建立縣鄉村“三級聯動”重建工作責任體系,鄉鎮黨委、政府為該鄉鎮災后重建工作主體和責任主體,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為該鄉鎮災后重建第一責任人;村兩委為重建工作具體實施主體。強化“三個培訓”,即:強化了技術培訓、工作管理培訓和檔案管理培訓;用好“三支隊伍”,即:用好民主議事隊伍、技術指導服務隊伍和民主監督隊伍;實現“三個全覆蓋”,即:用群眾工作助推災后重建工作,實現黨員、干部聯系服務全覆蓋,政策法律宣傳全覆蓋,涉災信訪化解全覆蓋;嚴把“五個關口”,即:嚴把程序關、質量關、時間關、檔案關和廉政關。
    積極引導金融部門參與并支持災后重建,協調農行、信用社發放貸款5000多萬元支持農房重建,最大限度幫助受災群眾,特別是受災貧困群眾渡過難關。
    實行政府“兜底”幫扶重建。按照國家補助,政府兜底的原則,對全縣17戶“五保戶”在國家補助標準的基礎上,由縣財政出資70.5萬元,開展房屋重建工作。目前,17戶“五保戶”已全部入住。同時,還針對全縣34戶特困群眾,整合紅十字會、殘聯等資金適當進行補助,為全縣51戶特殊困難戶重建房屋。
    多渠道穩定建材價格。采用各種措施穩控紅磚、水泥、砂石等主要建材價格和供應,保障重建需要。
    規范檔案資料。在重建工作初期便召開1次培訓會,邀請州檔案局專家講解檔案裝檔工作;在重建工作開展過程中,先后又組織6次檔案裝檔培訓,深入鄉鎮指導檔案裝檔20余次。嚴格按照“一戶一檔一冊”建立重建檔案。目前,已清理歸檔農房重建工作檔案文件59483件,集中歸檔976卷。
    截至目前,全縣全面完成2398戶城鎮居民、13502戶農村居民住房維修加固和2475戶農村居民住房重建,完成投資58866萬元,發放重建資金9538.35萬元,占下撥補助資金的96.52%;12個新村聚居點743戶農村居民住房重建全部完工,建筑風貌、道路交通和相關公共服務設施按縣新村打造項目整合方案正有序實施,成效明顯。在地災治理項目重建上,大力推進9個災后重建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建設,已完成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地質災害勘查、地質災害排危除險、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重點場鎮地質災害治理、小流域治理等7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7039.4萬元。在綜合補助項目建設上,總投資69868萬元的111個災后重建綜合補助項目已竣工101個,累計完成投資28675.7萬元。
    三大經驗
    凝聚災后重建智慧心血
    堅持以人為本,確保群眾滿意。兩年多的災后重建實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才能讓群眾滿意、固牢執政根基。在兩年多的災后重建中,我們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始終心系受災群眾,將災后重建作為全縣三大攻堅任務之重中之重,作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抓緊抓實,務求實效。同時,堅持“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原則,充分發揮群眾在規劃編制、重建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全力加快災后重建,實現了災后重建工作讓上級部門放心、讓受災群眾滿意。
    注重結合實際,確保推進有力。兩年多的災后重建實踐,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只有堅持從實際出發、務實創新,才能有效推進、確保實效。在兩年多的災后重建中,我們緊扣縣情實際,將災后重建作為體現發展思路、展現工作特色的平臺,高標準規劃、高起點要求,做好災后重建規劃,實現科學規劃。采取廣泛宣傳引導、加強技術培訓、注重監督檢查等系列措施,確保了災后重建工作體現上級要求、推進有力。
    強化執行落實,確保取得實效。兩年多的災后重建實踐,使我們深刻領悟到只有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州重大決策部署,做到步調一致、同頻共振才能凝聚力量,統籌推進。在兩年多的災后重建中,我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不等不靠,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抓好執行落實,達到了用災后重建工作推動發展、加快發展的目標。    (縣委宣傳部 縣重建辦 資料收集整理 羅楚凱 謝林)
     
    
  • 上一篇:鄉城縣開展新型農民職業培訓
  • 下一篇:巴塘縣“四抓四強”做實黨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