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強平 汪培 文/圖
綠草茵茵、牛羊成群,如火如荼、工地繁忙,載歌載舞、幸福安康……盛夏的“世界高城”理塘,從城市到鄉村、從藏寨到牧場,無不煥發出“草原明珠”的耀眼光芒。
1.43萬平方公里、人口7.6萬余人、藏族人口占95%、藏、漢等8個民族共處的藏民族集居地區、平均海拔4300米、全省十個牧區縣之一,地處甘孜州南部中心的理塘縣,發揚“天斗地斗與人斗,苦干實干加巧干”的理塘精神,攻堅克難,務實創新,全力抓好三件大事,不斷夯實基層基礎,奮力推進“和諧繁榮優美幸福新理塘”建設,全縣呈現出經濟加快發展,民族更加團結,社會持續穩定的良好局面。
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9.5億元,同比增1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69億元,同比增68.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5億元,同比增14.5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25928元,同比增9.12%;農牧民人均現金收入實現5805元,同比增17.83%;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6915萬元,同比增34.95%。
以發展的眼光創穩促和諧
穩定是發展的前提,沒有穩定什么事都干不成。長期以來,理塘縣存在資源開發受阻,重大項目難以推進,民生工程難以兌現;土地糾紛、草場糾紛、資源糾紛等各種矛盾層出不窮;民間私藏槍支現象依然存在;非法上訪、纏訪、鬧訪現象仍然突出等。
該縣按照“什么問題突出就整治什么問題,哪里問題嚴重就重點整治哪里,群眾最痛恨什么犯罪就嚴厲打擊什么犯罪”的要求,深入開展打黑除惡綜合整治行動。現行命案破獲率連續三年達到100%,收繳各類槍支357支,子彈6750發,手榴彈5枚、炸藥233公斤、雷管465枚、導火索400米,收繳管制刀具642把,有效震懾了涉槍涉爆違法犯罪,打造了全藏區第一個“無管制刀具縣城”。分別在治安隱患及維穩隱患突出的下壩等8個區鄉(鎮)舉辦了8期集中法制培訓班,對551名“大案不犯、小錯不斷”的村民進行了法制培訓,實現了“整治少數,教育多數、震懾一片、穩定一方”的工作目標。
該縣正視社會管理存在的亂點、難點,找準工作切入點、時機點,重拳出擊,以點帶面,有效規范社會管理。強化信訪政策的宣傳,深入開展“大接訪”、“大下訪”的信訪活動,切實做到了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問題解決在當地。
理塘縣是南路最大的蟲草產區,蟲草季節是該縣維穩隱患及治安壓力最大,資源性矛盾糾紛最為突出的敏感期。該縣加大蟲草管理工作力度,僅今年就抽調630人組成57個工作組,派駐13個蟲草產區,與采挖群眾同吃同住,以服務帶動管理,確保了蟲草季節“無群體事件、無刑事案件、無涉穩事件”。
為營造持續穩定的社會政治局勢,理塘縣以群眾工作全覆蓋為載體,全縣2865名干部以最直接、最真誠、最有效的方式結對11553戶農牧民,進一步密切了干群關系;全縣211名領導干部愛心幫扶96名孤兒、73名殘疾兒童、41名“三無”人員和34名貧困僧尼,進一步關心群眾疾苦;全縣31名縣級領導聯系30座寺廟和245名宗教界人士,進一步創新寺廟管理;通過發放宣傳冊、播放宣傳片、開展“四下鄉”活動等,進一步增強群眾感恩意識;結合基層組織集中教育整頓活動,制定具有操作性的黨支部結對共建共創實施方案86個,對7個重點鄉鎮、16個后進村進行整頓,對7名村干進行撤換,配齊配強村級班子,下派428名科級干部到村任職,進一步夯實執政基礎;完成危房、棚戶改造663戶,避險搬遷67戶,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180套,新增就業415人,技術培訓619人,保障城市、農村低保對象16221人次,補助貧困生465人,篩查白內障患者67人,免費治療14名包蟲病患者,配送334套文化設備,建成7個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廣場,完成鄉村客運站點建設4個,建成新村(聚居點)68個。成立由24名縣級聯系領導為組長,鄉(鎮)和包鄉單位為成員的30個駐寺工作組,做到每個寺廟都有工作組,每個僧侶都有聯系干部。開展創新寺廟社會化管理工作,規范寺廟管理、健全規章制度,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用穩定的環境謀發展惠民生
理塘縣高起點明確了“生態立縣、產業強縣、科教興縣、依法治縣、和善安縣”的總體戰略;進一步理清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建好一個新區,提升兩大基礎,推進三大產業,加強四項建設,打造五個中心”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堅定了“努力實現美麗、和諧新高城”的奮斗目標。
以全域旅游為契機,緊緊依托地處318國道這一景觀大道的便利,優先發展文化旅游產業。設計制作了《到理塘轉一轉》電視宣傳專題片,《尋找理塘》《大美格聶》旅游宣傳片及微電影《邂逅理塘》。重點對格聶山、毛埡草原、長青春科爾寺、“八一”國際賽馬節以及理塘古鎮進行推介宣傳。以“千戶藏寨·勒通古鎮”為建設目標和形象定位,投資951萬元建設仁康古街,完成高城鎮德西村、車馬村200余戶的風貌改造,打造以仁康古街為中心,輻射帶動白塔公園至長青春科爾寺的旅游精品線,變過境游為目的游;立足“全域旅游”戰略,完成《理塘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修編,成立了高城文旅發展有限公司,由縣國資公司注資,開發旅游產品,引導群眾積極發展牧家樂、民居接待等,擴大農牧民增收致富渠道,促進農牧民穩定增收。2015年上半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1.2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達1.09億元。下一步該縣將緊緊抓住“打造世界山地旅游和藏文化體驗目的地”這個目標,圍繞“三條最美景觀大道(G318、G227、理章路)”,打造具有康區代表性的理塘特色文化產業。
沒有農牧的鞏固提升,產業就難以得到支撐。理塘縣以項目為基礎,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努力構建“一帶、二區、三中心、四基地”的現代特色農牧產業(科技)園區。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實施“百千萬”工程,2014年糧食產量達1.32萬噸,良種覆蓋率達92.1%。加大中藏藥材種植力度,在甲洼、濯桑、拉波建立瑪卡、藥材基地200余畝,建設大棚蔬菜、菌類種植基地20余畝,總投資7650萬元的FD項目已完成投資1000余萬元。培育牧區特色畜牧產業基地,建立濯桑優質牧草示范種植基地2000畝,大力開展牧區現代草原畜牧業發展試點(大河邊示范區),建設現代畜牧業產業園區,基本建成生態平衡、幸福和諧、環境優美的新牧場。扶持特色農畜產品加工業,截至2014年底,各類牲畜存欄31.2萬頭(只、匹),奶產量實現9110噸,肉產量4629噸,牲畜出欄率位列全州前茅。
只有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才能推動經濟的加速發展。理塘縣下力氣穩步推進水電礦產開發,總投資21.96億元,裝機15.1萬KW的德巫確如多電站,已完成投資2100萬元;總投資6.47億元,裝機5.7萬KW的麥洼措洼水電站,已完成投資6200萬元;總投資5140萬元,裝機容量0.38萬KW的覺吾施工電源莫壩水電站,完成投資1350萬元。總投資1.95億元的阿加隆洼金礦,已完成廠房、尾礦庫等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69億元;總投資6000萬元的伊津金礦,正在開展地質勘查和基地建設,累計完成投資2200萬元;總投資8935萬元的日乃金礦投入生產,完成投資3604萬元。全面完成87宗探礦權、礦權人的集中備案工作。
作為甘孜州南路的中心,理塘縣始終立足區位優勢,加快康南中心城鎮建設。老城區改造初見成效,在廣州市的支持下,啟動了《理塘縣城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總投資7978萬元的理塘縣主城區“一縱兩橫”市政道路改造工程作為該縣2015年重點工作,目前已完成建設工程45%的建設任務,完成投資3500萬元。吉祥街、商貿街兩條步行街打造進展順利,團結路、格聶路和幸福路等城市主街道店招店牌得到規范。以“加快招商引資、爭取國家投入、吸納民間資金”等方式,規劃面積約2平方公里的新區正加快建設。目前,新區樂山路、第四完小、武警駐訓基地等項目正在建設中,三條特色街區、情詩廣場等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啟動新居建設,著力打造甲洼鄉江達村、中木拉鄉八魯村等11個幸福美麗新村,切實改善農村困難群眾基本居住條件。
人間萬事,民生為大。理塘縣立足當前,著眼群眾吃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和行路難等社會問題,將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的落腳點放在關注民生上。投資1.5億元,全面完成了縣城供水工程擴建項目,今年徹底解決城區居民吃水難問題。同時,新建飲水工程19處,解決了3300余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投資1.54億元的理塘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去年年底投入運行;投資5179萬元,完成理塘至禾尼和臥龍溪至城關35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投資5618萬元,完成1578戶10KV及0.4KV供電線路改造工程。總投資4970萬元的理塘縣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80%,完成投資3970萬元。縣中學、城小、二完小、三完小和城關幼兒園共有學生7059名,加上區鄉學生3300余名,該縣在校學生已突破一萬人。投資2200萬元,建設規模5600平方米的縣醫院綜合大樓已投入運行,極大地改善了群眾就醫環境,徹底杜絕了以往群眾“無院可住”的現象。集中力量打好交通“三年攻堅戰”,協調做好縣境內國道318線和227線的改擴建工程。投資1549.2萬元,完成總里程32.3公里的哈依、莫壩兩鄉通暢工程。投資357萬元,完成通村通暢工程7條10.2公里。投資 2288萬元,完成通村通達工程9條114.4公里。總投資6874萬元的德巫鄉至拉波鄉公路改建項目已完成工程量的95%,完成投資6530萬元;總投資11006萬元的縣城至覺吾鄉公路改建項目已完成工程量的95%,完成投資10455萬元。到2016年,將實現通鄉通暢、通村通達、通鄉安保三個100%全覆蓋,通村通暢率達到60%以上。
以深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為切入點,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4429人,養老金提標到61元。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57759人,城鄉低保17221人。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新增就業人數366人,轉移農村勞動力4609人,新開發公益性崗位21個。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完成人工造林補植補栽500畝,森林撫育1.5萬畝,鞏固退耕還林2.87萬畝,林業有害生物防治3.5萬畝。防沙治沙、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環境治理、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重點項目有力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