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孜經濟板塊中,如果把東部看作“龍頭”,北部看作“龍尾”,那么,地處腹地的新龍就是“龍腰”。“腰”不硬,身體必然不靈。新龍不振興,全州的“腰”就不硬。近年來,新龍用新理念新思路,精準扶貧,加速推進縣域經濟發展,讓一個國定貧困縣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隨著扶貧攻堅力度不斷加大,新龍縣的交通條件也得到極大改善。圖為穿城而過的S217線。
■ 本網記者 阿連 袁飛 文/圖
昔日的新龍縣甲拉西鄉曲格村,環境惡劣、飲水困難,交通不便,大部分群眾居住在土坯房里。從2012年開始,當地采取“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干部結對、援建地區幫扶”的機制,現在全部村民住上了依山傍水、生態休閑、獨具民族建筑特色的新居,曲格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
曲格村只是新龍縣開展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
新龍,藏語稱“梁茹”,意為林間的河谷,地處雅礱江中游高山峽谷地帶,是康南、康北的連接地,因其位于甘孜州的腹心地帶,故有“肚臍縣”之說。
“天保工程”實施前,林業開發一直是新龍縣的支柱產業,“木頭財政”占據整個財政收入的96%,原有5個國有企業,其中3個就是林業企業。1998年8月31日,隨著一紙“禁伐令”,全縣2000多名伐木工人撤離下山,斧鋸全部封存入庫,自1972年以來逐步形成的“木頭財政”成為歷史,堅固的根基也怦然倒塌,新龍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打出“組合拳”
五大措施確保扶貧到戶
蓄之既久,發之必速。面對貧困,在歷屆黨委政府的不斷努力下,勤勞智慧的新龍人民立下愚公志,敢啃硬骨頭。他們“內”“外”兼修,外部積極爭取項目支持,內部深挖各級干部群眾潛力,在州委、州政府帶領下開啟了一場改變命運的脫貧之戰。
在新龍縣委書記公糾的眼里“肚臍就是中心,在甘孜州經濟帶中,東部是‘龍頭’,北部是‘龍尾’,新龍就是‘腰身’,新龍要更好地發揮‘腰身’作用,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打造名符其實的‘鋼腰’。”
公糾認為,“龍腰不壯,甘孜經濟帶這條龍就難以真正舞動起來。因此,強腰突破、加快新龍振興,是事關新龍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大事,是歷史賦予新龍的時代重任。”
要強腰突破,振興新龍,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頭上這頂“國定貧困縣”的帽子。
新龍縣屬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2001年被列入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牧業等特色產業處于自然發展狀態,農牧民收入大部分依賴國家惠民政策,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任務也十分艱巨,2013年全縣有貧困村90個,國家標準貧困戶2515戶9790人,貧困發生率為21.6%。
“十二五”以來,新龍縣始終堅持把扶貧開發擺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把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作為重點,把幫助扶貧對象增加收入縮小差距作為主攻方向,扶貧開發有序推進,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2490元提高到2014年的5867元,年均增長24%;貧困人口從2010年的18067人下降到2014年的8390人。
“通過興產業、建基地、扶龍頭、育大戶、創品牌,在穩固優勢青稞產業的基礎上,加力發展高原優質油菜、紫皮馬鈴薯、洋蔥、元根、瑪卡等特色產業。下一步,我們將堅持區域發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做到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幫扶措施精準、責任落實精準,著力實施‘強腰壯體’工程,繼續培育高原特色農業,以支撐扶貧攻堅力度。”新龍縣委副書記、縣長董德洪告訴記者。
在扶貧過程中,新龍縣全面實行各單位“一把手”掛鉤貧困村、黨員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不脫貧不脫鉤制度。在一系列扶貧攻堅“組合拳”的作用下,貧困人口逐年減少。
突出政策扶貧。該縣重點抓好三方面的政策保障,即:加強社會保障,把不具備發展能力的貧困戶全部納入低保范圍,不斷提高特困群體的生活水平。推進醫療保障,幫助貧困家庭全部參加新農合,切實解決貧困戶因病返貧問題。抓好救助保障,構筑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工作格局。
突出產業扶貧。為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群眾收入,2012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提出了“抓中間促兩頭,沿雅礱江兩岸建立產業帶,讓老百姓糧袋子、錢袋子鼓起來,選準產業,為新龍縣農村經濟再上新臺階打好基礎,并逐步形成上下兩條產業鏈條”的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總體思路,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突出技能扶貧。該縣整合項目資金1500萬余元,由縣農廣校、林業、畜牧部門承擔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采取以“縣培訓鄉鎮、鄉鎮培訓村”層層培訓方式,每年培訓就業3000人以上,每年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300多期(場),培訓農民5萬多人次,使每戶家庭都至少有一人掌握生產技術或者科技知識。
突出社會扶貧。搶抓對口支援機遇,與省司法廳共同編制完成《2012—2015幫助協調新龍縣扶貧項目規劃》,已爭取到的項目投資過億;爭取宜賓市對口援建項目24個,援建資金6450萬元;承接浙江省東西扶貧協作項目3個,援建資金900萬元。對口支援該縣的各地區、各部門積極幫助貧困鄉村分析致貧原因,找準發展制約因素,拿出解決辦法,提供科學路徑,加大資金投入。
突出信息扶貧。該縣充分發揮包扶部門、包扶干部聯系面廣、信息靈通的優勢,依托“互聯網+”平臺,注重提供市場、投資、用工三大信息,幫助貧困村、貧困戶選好項目,發展二三產業。
唱響“合奏曲”
“九大精準”助扶貧“突圍”
“過去扶貧,是撒胡椒面兒,項目來了,資金來了,大家都分點,結果實際效果甚微。”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沈曉波說,扶貧進入新階段,要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所以思路和辦法都得變,“比如,誰是貧困人口、致貧原因何在、如何針對性幫扶,必須把真貧挑出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記者了解到,該縣已全面完成了貧困戶建檔立卡工作,通過發揚基層民主,透明程序,保證了貧困戶認定的公平、公開。
新龍縣在精準扶貧大合唱中,唱出了新聲音。為防止平均數掩蓋大多數,改變以往扶貧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化狀況,面向特定人口、具體人口,堅持精確制導,因地制宜,分類區別,分項施策,切實做到工作思路精準、扶持對象精準、項目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駐村幫扶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真正實現精準施策、精準滴灌、精準脫貧。這一連串以“精準”為核心的創新舉措,已成為新龍縣統領扶貧工作“突圍”的關鍵所在。
實施精準扶貧以來,新龍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專題研究部署,分解任務、明確分工、落實責任,確保工作有序、高效推進。
“三到位”精準識別扶貧對象。一是部署動員到位。2014年6月,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建檔立卡和信息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發了《新龍縣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實施細則》。二是政策宣傳到位。利用召開大小會議、張貼宣傳標語、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把政策講清、程序講透、要求講明。三是程序執行到位。嚴格按照“戶申請、組評議、村審查、鄉審核、縣審定”的程序,公平、公正、公開組織民主評議,確保政策公開、規則公平、程序公正、群眾公認。
“三落實”促幫扶落地見效。一是落實結對幫扶。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群眾工作全覆蓋和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工作,對90個貧困村、2515戶貧困戶實施“一對一”幫扶,制訂貧困村幫扶規劃90份,印發《扶貧手冊》2515份。二是落實社會幫扶。以省司法廳為代表的各級各部門深化“掛、包、幫”活動,各級領導和干部職工深入各幫扶點,開展走訪慰問活動。三是落實項目。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260萬元,建設各類扶貧項目32個,項目覆蓋貧困村23個,項目區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觀。
“三強化”保障扶貧工作推進。一是強化資金監管。嚴格執行扶貧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等相關政策規定,全面落實縣級財政報帳制,無擠占、挪用項目資金等違規違紀現象。二是強化目標管理。根據新形勢需要,完善《新龍縣目標績效考核管理辦法》,將扶貧工作目標考核分值由1分增加到2分。三是強化經費保障。2014年,在縣財政十分拮據的情況下,落實工作經費15萬元,全力保障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順利開展。
下好“增收棋”
發展產業加快脫貧步伐
妙棋一著,滿盤皆活。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在新龍鄉村,飲水、行路、建果園、蓋大棚、搞養殖……一件件事關農民脫貧致富的好事、實事正在推進。
按照區位優勢優化產業布局,上占片區以打造青稞、紫皮馬鈴薯基地為主,下占片區以打造洋蔥、油菜、干果基地為主,河東河西以打造俄色茶、蔬菜、元根基地為主的產業布局。著力突出基地輻射作用,以大蓋鄉大蓋村瑪卡示范基地、寺廟村青稞示范基地,雄龍西鄉堤壩村洋蔥基地以及和平鄉油菜基地為中心,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全縣推廣種植瑪卡200畝、青稞30000畝、洋蔥500畝、油菜3000畝。通過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不斷提高農業產值,增加群眾收入,2014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5867元,比2010年的2490元增3377元。
精準發力,使新龍縣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水平、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后勁、勞動者素質明顯提高,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貧困戶居住環境、貧困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明顯改善;社會扶貧工作、農業人口轉戶進城、“精準扶貧”力度明顯加強,扶貧工作不斷深入,扶貧攻堅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扶貧如看中醫,把準脈,下對藥,就能除病根。”如今在新龍已涌現出了一大批“油菜之鄉、洋蔥之鄉、元根之鄉、瑪卡之鄉、洋芋之鄉”等,逐步形成“縣有骨干產業、鄉(鎮)有主導產業、村有優勢產業、戶有增收產業”的局面,一村一品特色經濟使廣大貧困山村自身“造血”功能進一步增強。
今天的新龍,“鋼腰”漸硬,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