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江縣大力推進精準扶貧新模式紀實
雅江縣河口鎮香格宗村阿志瑪騎游驛站。 資料圖
8月10日,雨后初晴,雅江縣河口鎮香格宗村,一戶戶藏式民居風格的鄉村酒店在藍天白云下分外美麗。各家各戶正在熱情地接待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自駕游和騎游客人。接待完來自河北的騎游客,“大阿三騎友驛站”老板大阿三有了片刻歇息,口里喊著累,滿面卻是笑容。說起自己的鄉村酒店,大阿三說:“這得感謝縣里的扶貧政策,才讓我的鄉村酒店有這般好光景。”
其實,對鄉村酒店建設戶開展扶貧只是雅江縣實施精準扶貧的一項舉措。
雅江縣17個鄉鎮、113個行政村,總人口50370人、12397戶,共有53個貧困村、3296戶貧困戶、9140名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20.96%。脫貧任務任重道遠。
今年以來,雅江縣按照上級關于扶貧開發的新部署新要求,堅持以富民為目標,創新扶貧開發方式,牢固樹立“靶向思維”,實施“靶向療法”,大力推進精準扶貧,走出一條扶貧開發新路子。
■ 謝臣仁 陳銀軍 陳昌鵬
精準搞摸底——
從開“大藥方”到開“小處方”
“對每一個貧困人口,我們的調查人員都會登門、見面,并將貧困狀況拍成照片。”7月18日,正在縣扶貧移民局填寫資料的呷拉鄉干部王莉告訴筆者,在扶貧摸底工作中,該鄉嚴格按照《雅江縣貧困戶登記表》的要求進行登記。
打開《雅江縣貧困農戶登記表》,貧困人口的家庭人員、致貧原因、生產條件、勞動能力、收入來源、享受社會保障、月均基本生活開支等一系列指標一一展現,真正做到了全面準確掌握每個貧困戶的真實狀況、主要致貧原因和脫貧條件。
縣扶貧移民局局長斯郎尼瑪介紹說,以往在扶貧工作上,“面上”扶貧多,“點上”著力少,找個大方向,開個“大藥方”,往往是張三該吃的藥,李四也在吃;李四該吃的藥,王五也在吃。扶貧資源精確瞄準不夠、致貧原因不明,導致工作針對性不強、扶貧實效性不佳。
導致貧困原因多種多樣,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共性的如交通不便、產業不強;個性的如疾病、災害等。在推進精準扶貧中,雅江縣首先“合并同類項”,同一種病,就吃同一種藥;同時,對那些“個性病”、“少見病”,就采取精細化政策。
雅江縣在精準扶貧中運用“靶向思維”,有的放矢,要求在情況摸底時力爭做到“三個準”,即:扶貧對象準、致貧原因準、治療藥方準。并對每村每戶量身定做針對性脫貧規劃與方案,開出“小處方”:對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將新農合可報費用的比例給以傾斜;對無產業致貧的貧困戶,將由相關單位提供扶貧產業項目和技術幫扶,讓貧困戶擁有1個脫貧產業1項致富技術;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創新扶貧資金使用模式,如用扶貧資金購買山核桃苗、流轉田地、山場,為貧困戶提供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
通過對各鄉鎮、村和農牧戶開展“解剖麻雀”式的抽樣調研,該縣較為系統地了解貧困戶的貧困狀況、致貧原因和群眾訴求,完成17個鄉鎮、3296戶貧困戶、9140人貧困人口以及53個貧困村是被建檔立卡資料。
“號”準了脫貧的“脈”,并根據貧困戶實際情況,對癥下藥,分類施策,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
精準來實施——
從“大水漫流”到“精點滴灌”
“沒實施精準扶貧時,扶貧有時就像大河淌水,漫到哪兒算哪兒。資金用了,卻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縣扶貧移民局副局長楊杰總結“教訓”。
在開展精準扶貧中,該縣從以往的“大水漫流”到現在的“精點滴灌”,在做到點面結合的基礎上,實行點對點的“靶向”扶貧,確保覆蓋全、幫扶準、效果好。
該縣著力產業發展,按照農區和牧區的不同環境,按照沿線(沿318國道線)沿江(沿雅礱江)的不同特點,分別確定特色種養殖產業發展項目和旅游開發項目,對每個項目進行科學評估嚴格預算,讓每分錢都用在刀口上,滋生最大的財富。
7月19日,呷拉鄉灣地溝村村民王東元正在伺候他的寶貝——藏山羊。王東元藏山羊存欄近200只,產值近30萬。該縣在呷拉鄉、祝桑鄉、紅龍鄉等近1000戶貧困戶中開展牦牛、藏雞、藏豬、藏山羊等特色畜類養殖,這些高原特產為貧困戶帶來滾滾財源。
7月21日,雅江縣八角樓鄉三道橋村村民澤仁鄧珠正在整理大棚,為種植羊肚菌做準備。去年他種植了一個大棚的羊肚菌,凈收入達到20000元,嘗到甜頭后,今年他準備擴大規模。雅江盛產珍稀名貴的天然食用菌——松茸。依托雅江“中國松茸之鄉”這塊金字招牌,該縣引進川野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在八角樓鄉、河口鎮、呷拉鄉、米龍鄉貧困戶中發展食用菌種植示范戶100戶,促進每戶種植戶增收20000元。
地處中國最美景觀大道318線的河口鎮香格宗村和八角樓鄉日基村,是縣旅游局開展旅游政策扶貧的試點,村里按照新村要求打造的鄉村酒店,享受到三年之內的10萬元無息貸款和3萬元至8萬元不等的獎勵款。通過這一系列近7000萬扶貧資金的注入,該縣鄉村酒店提升了檔次,提高了接待能力,貧困戶很快實現了增收脫貧。
“責任到人頭,腳趾頭都抓緊了。”7月18日,蹲點在該縣呷拉鄉灣地溝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宜賓市援藏干部、雅江縣農牧局副局長周文彬說到激動處,聲量一下提高了。該縣整合工作力量,抓好駐村幫扶,選派238名優秀機關干部幫扶113個行政村,組織全體機關干部與全縣農牧民結對認親,貧困群眾結對認親率達100%,做到“不脫貧不脫鉤”。
在精準扶貧具體實施中,雅江做到領導責任實、基層組織強、駐村幫扶細、工作要求嚴。從以往的“一人幫”到“大家幫”,部門合力,“眾人拾柴火焰高”,一人一把柴,共同燒熱扶貧這口“鍋”。
精準建機制——
從“摘帽子”到“拔根子”
“扶貧也是發展,雅江自然條件差,長期發展不足。對于雅江而言,搞好扶貧必須要搞好發展,脫貧共建重在加快發展。”雅江縣委負責人對精準扶貧有著深刻認識。
要發展,首先硬件基礎要夯實,路、水、電、通信等制約發展的瓶頸要突破。雅江狠抓農村公路建設,近三年鄉村公路建設投入3億元,建成一大批通行通村公路;狠抓水利建設,投資3.8億治理水利工程;投資4.8億改善電網設施;全縣113個村實現電視節目“村村通”,其中80個村接通了互聯網,及時為群眾提供了致富信息。
在精準扶貧中,雅江縣響亮地提出——“輸血”摘“帽子”,“造血”拔“根子”,全力助農增收。通過多管齊下,做好“給票子、打底子、探路子、活腦子、拔根子”的“五子登科”扶貧模式:給票子,財政資金作“小引子”,催生“大財富”;打底子,讓貧困人口得到基本保障;探路子,讓每戶貧困戶有脫貧產業,讓每個讓貧困村有支柱產業;活腦子,扶貧扶智,讓貧困戶有致富意識和致富技術;拔根子,增加貧困戶“造血”功能,不再返貧。
在具體工作中,著眼優化產業結構,增收農牧民經營性收入;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牧民工資性收入;落實惠農政策,增加農牧民轉移性收入;探索財產增資方式,增加農牧民財產性收入。
以扶志氣、增智慧、強技能三大“造血”舉措為抓手,開展惠民政策、實用技術、致富信息進鄉村活動,聘請技術專家、組織科技服務隊、動員致富能人,大力培養觀念超前、技術過硬、善于經營的新型農牧民,累計培訓勞動力10107人次。
充分結合全域旅游、支柱產業發展、新村建設、水電開發庫區移民,超前謀劃扶貧工作,扶持發展觀光旅游業、特色種養殖業和各種加工服務業,為53個貧困村確立了107個支柱產業、為3296戶貧困戶確定了3457個致富產業,并對每戶制定幫扶規劃,明確脫貧時間,確定定點幫扶人員,讓扶貧落到實處,確保貧困人員和貧困家庭扶得起、穩得住、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