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記者 袁飛
“瑪咖的經濟效益很好,這里的自然條件對瑪咖生長十分有利。但是,老百姓始終不愿意種植。”新龍縣農牧局副局長丹巴格西深有感觸。
盛夏,記者來到新龍縣大蓋鄉采訪,正看到一些村民在地里除草。
“這是我縣培育的瑪咖基地。”丹巴格西告訴記者。
“你不是說老百姓不愿意種嗎,怎么有基地?”記者問。
“他們不全是農民,他們……”這位副局長有些緊張。
“不是農民是什么?”記者感到其中可能有蹊蹺,也難怪,現在都喜歡報喜不報憂,也許是聽說有記者要來,他們做的表面文章吧?
“這是你的地?”記者走到一位正在地里忙碌的年輕人面前。
“這地是我們……不,是我們租的。”他顯得十分緊張,說起話來有些吞吞吐吐。記者從他的胸牌上看到了他的身份:姓名:李萬友,職務:大蓋鄉農技員。
“租了多少畝?租金高不高?”記者有些好奇。
“我們通過土地流轉形式,租了40畝,每畝租金700元。”李萬友告訴記者,除他外還有4人,分別是大蓋鄉農技員沙瑪澤古、馬紅才,色威鄉農技員何超,縣農牧局技術員謝成才。
“你們都是國家干部,租地搞副業政策允許嗎?”記者問。
“沒辦法,我們心里既著急又擔心,都是在完成本職工作后干的。”李萬友說,新龍縣屬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2001年被列入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牧業等特色產業處于自然經濟狀態,農牧民收入大部分依賴國家惠民政策。為了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群眾收入,2012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提出了“抓中間促兩頭,沿雅龔江兩岸建立產業帶,讓老百姓糧袋子、錢袋子鼓起來,選準產業,為新龍縣農村經濟再上新臺階打好基礎,并逐步形成上下兩條產業鏈條”的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總體思路,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這里種植瑪咖得天獨厚,可老百姓聽說對土地破壞很大,都不愿意種。沒辦法,作為鄉干部,我們不能看到老百姓受窮,經過商量后決定帶頭搞試驗,把積蓄拿出來,搞起了這個基地。”李萬友說起這些顯得有委曲的樣子。他說,瑪咖富含高單位營養素,對人體有滋補強身的功用。近年來瑪咖的功能被人們日益重視,瑪咖產品也備受市場歡迎。
“現在社會上對鄉干部帶頭承包或租地的做法還有分歧,但是不管怎樣只要是為了群眾能夠增收致富,再大的風險我們也愿意承擔。”李萬友說。
“農民很現實,無論你種什么,農民見不到好處是不認可的,所以全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十分艱難。”新龍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楊雪梅說。
楊雪梅,這位曾經擔任過新龍縣博美鄉鄉長職務的她,對此深有感觸。
她告訴記者,新龍縣在穩固優勢青稞產業的基礎上,加力發展高原優質油菜、紫皮馬鈴薯、洋蔥、元根、瑪咖等特色產業的培育。按照縣里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在她擔任博美鄉鄉長期間,為了加大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幾名鄉干部就帶頭種植洋蔥,結果當年收入上萬元,在他們的帶領下,全鄉90%的農戶建起了洋蔥基地。
近年來,新龍縣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堅持以“堅持生態經濟發展,綠色產業富民”的發展理念,按照全州“2423”發展思路,著力提高農業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水平,突出抓好“兩大”工程(主導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工程和推進全域旅游建設工程),全力打造具有新龍縣特色的現代農業。他們因地制宜,優化產業布局,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建設起青稞、紫皮紅馬鈴薯基地、洋蔥、油菜、干果基地、俄色茶、蔬菜、芫根等基地,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全縣。
45歲的澤仁拉花是瑪咖種植的受益者,去年她把自己的一畝多地租給了李萬友,雖然在種植瑪咖中遇到了干旱和冰雹,她也還賺了700元租金。
聽說今年鄉干部還要大量租用土地,澤仁拉花把自己的10畝地全部租了出去。“租用我們的土地每畝有700元的租金,現在,村上每天有30多人到瑪咖種植基地打工,一人一天100元。”
“鄉干部特別是鄉農技員為了群眾增收致富,敢于做出奉獻和犧牲,敢于冒風險‘吃螃蟹’實在可貴,如果沒有他們帶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就很難實施,農民增收致富就是一句空話,如果這樣,那就是我們的失職。”縣委書記公糾在接受采訪時說。
在各級干部和農技人員的帶動示范下,目前,全縣推廣種植瑪咖200畝、青稞30000畝、洋蔥500畝、油菜3000畝。2014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5867元,比2010年增加3377元。
種植瑪咖對土地有沒有破壞?縣農牧局副局長丹巴格西告訴記者,“瑪咖的種植由于其大量地吸收氮肥和其他營養物質,使生長地的土壤的營養結構造成很大破壞,因此我們采用輪作的方式進行種植,這樣就不會對土地造成破壞。”
新龍縣委副書記、縣長董德洪告訴記者,下一步新龍縣將以廣東、宜賓市等對口援建為契機,通過對口援建省市的影響力,接線搭橋,招商引資,引進企業采取“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形成牢固的產業鏈,壯大洋蔥、瑪咖、油菜等特色產業,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升級、農牧民持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