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訪康定市災后恢復重建各安置點

塔公鎮江巴村集中安置點。

重建房外貌打造。
藍天白云下,在康定市各災后重建集中安置點建設現場,一輛輛運輸車滿載著各種建筑材料穿梭往來,建筑工人和災區群眾拌泥、搬磚、砌墻,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開工4個多月來,隨著一棟棟藏式新居初具雛形,記者再次走進繁忙的施工現場,一覽重建點今后的模樣。
■記者 張濤 文/圖
提升式恢復重建
災區群眾得實惠
康定“11·22”地震致使康定中谷村房屋全部受災,其中嚴重受損17戶,其它受災43戶。此次災后重建中谷集中安置點項目估算總投資1647.5萬元,規劃用地為89546.06平方米,規劃安置25戶、250人。
在中谷集中安置點,記者看到村民活動中心、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和配套的溫泉洗浴等項目已破土動工。
據了解,中谷村是當年茶馬古道重要營地,這里的恢復重建將充分利用其原始地形地貌,結合藏漢文化元素,圍繞當地傳說賜福神泉“扎西神泉”為中心,以打造“博愛溫泉、休閑營地”為目標,建成后將依托當地獨具特色的自然資源,以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及地熱溫泉資源來發展旅游業。
正在自家工地上干活的村民龔榮華說:“我們把房子建得漂漂亮亮的,今后還能靠發展旅游增加收入,日子會越過越好。”望著拔地而起的新樓和晨霧中建設者忙碌的身影,村民們充滿期待。
“整個項目的土方開挖工作已全部完成,9月底前讓主體全部封頂,入冬以前所有民房達到入住條件。”據該安置點工程項目經理雷帥介紹,當前,重建部門正在全力組織施工單位增力量搶工期,安置點各項建設按照既定計劃有力有序推進。
像中谷集中安置點這樣提升式的恢復重建正是康定地震災區恢復重建的思路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把恢復重建當成一次發展的機遇,變被動為主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讓災區群眾真正得到實惠。
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推動旅游產業發展
“重建不是光修房!”百姓安居還要樂業,產業不僅要恢復還應優化提升。
“康定 ‘11·22’地震受災面積大、受災戶多,在災后房屋恢復重建工作中,我們圍繞“美麗鄉村·產村相融”這一主題,把道路當公園來修建,把產業當景觀來打造。在規劃設置方面,從房屋設計到功能配套等,都是圍繞旅游來做文章。”康定市重建辦主任高曉峰介紹說。
據了解,塔公鎮奪拉嘎姆集中安置點以建設幸福美麗新村為目標,規劃新建32戶重建農房,配套建設游客活動中心、道路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依托草原、雪山、湖泊、牧場等高原牧歌式藏域風光和獨具藏區特色的民族文化,通過整合優勢資源和打通產業鏈,全力建設震后牧民新村和塔公草原旅游目的地;江巴村集中安置點則充分利用該村地處“康定—塔公—新都橋”旅游環線和康定機場所在地的區位優勢,規劃新建33戶重建農房,全面提高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水平,實現民族風情旅游產業由單一的風景游向吃、住、行、游、購、娛多元化發展,全力建設震后牧民新村和塔公草原旅游集散地。
而瓦澤鄉魚子西村集中安置點則在尊重原有村落布局肌理、居民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利用原始地形地貌,規劃新建32戶重建農房,以傳統木雅藏式建筑為風貌控制,引入現代生活設施,有選擇地保留了幾棟完好的現有建筑,將原有零散青稞地串聯成片,保留了原有河灘濕地的放牧功能,還原出原滋原味的藏鄉風味,提供游客不同的視覺體驗,著力發展觀光農業和特色攝影旅游。“據我所知,新房建好后,我村有一半的村民都在考慮搞民居接待,以后可能還更多哩!”瓦澤鄉魚子西三村村支書多吉透出一股興奮,“我們不僅要蓋新房子,今后還要過上好日子!”多吉的話也是災區廣大群眾的心里話。
科學規劃嚴把質量
全面加快項目進度
“自災區重心全面轉入恢復重建階段以來,我市在全州率先啟動重建農房設計,率先參與重建規劃編制,率先考察學習災后重建先進經驗,全力爭取政策資金支持,細致梳理項目和倒排工期,加快項目各項工作進度,確保了全市大部分項目快速、有序、穩步實施。”截至9月初,康定市啟動城鄉住房建設重建837戶,完工185戶;啟動維修加固4889戶,完工2380戶。公建項目中已完工2個,開工91個。
“災區老百姓的房屋以前是用石片加黃泥壘起來的,達不到抗震要求。現在的重建房全部按照8度設防的標準,外部用水泥砂漿來粘接石材,內部是鋼筋、水泥筑成的圈梁和實木柱子形成內骨架,將現代建筑與傳統建筑相結合,既體現了藏式風格和地域文化,又按現在的建筑科學要求保證了工程的質量和安全。”正在現場指導災后重建的省住建廳專家楊超英介紹說,安置點建設是一項群眾期盼、政府關心、社會關注、影響深遠、惠及群眾的民生工程,工程質量不能有絲毫馬虎。為此,各現場指揮部不斷強化管理,靠實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等各方主體責任,并有3名專業技術人員常駐施工現場,加大對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的監督力度,履行政府監督職責,對發現的施工質量問題要求立即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不得進行下一道工序。
“地震雖然震垮了我們的房子,但我們馬上就要住進更好的新家了。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老百姓的關愛和支持,今后有再大的困難,我們也不怕了。”一位正在建設現場的受災群眾感慨地說。的確,一幢幢新房在康定災區拔地而起,不但凝聚著廣大參建者的汗水與智慧,也凝聚著黨和政府對受災群眾的重視與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