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瀘定力爭提前兩年打贏扶貧攻堅戰

《甘孜日報》    2015年09月21日


德威鄉新貌。 
    甘孜州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也是全省扶貧攻堅“四大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全省扶貧攻堅的主戰場。
    近日,記者走進甘孜州的東大門——瀘定縣,探訪該縣扶貧攻堅之路。
    瀘定縣高山、半高山村組多,地處高寒,區域偏遠、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群眾居住分散,生存、生產、生活條件差,農民靠天吃飯、靠天增收的局面仍然存在。
    近年來,瀘定縣通過高半山扶貧攻堅,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變,產業結構優化顯著,高半山人均純收入由2012年的2800元達到4600元,增幅64%,2867名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2014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6655元,較2013年增加883元,增幅15.3%,2014年榮獲“全省農民增收工作先進縣”殊榮。

    羅楚凱 杜靜 楊琦 /
    “量身定制扶貧措施
    一個都不落下
    初秋9月,已有涼意。
    記者走進瀘定縣高半山村加郡鄉海子村,立在村頭的扶貧幫扶一覽表卻帶來陣陣暖意。
    海子村的扶貧表上,全村貧困識別建檔立卡40戶170人,表格對每一戶的經濟收入及來源、家庭基本情況、致貧原因、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了一一列舉,并針對每家每戶制定了幫扶措施,確定了幫扶單位、幫扶責任人和脫貧年限。
    “村長,支書,鄉黨委書記,他們的電話我們都有,有事可以打電話找到他們,以前,家里好窮啊,現在通過國家政策幫扶,進出村的路修得很好,很方便,家里的收入來源多了,種果種菜都可以了,農忙時在家忙,農閑了出去打工。”村民葉夫貴說,以前村里的人買生活必需品都很困難,現在需要什么東西,打個電話就能送到村里。
    舒遠貴也是海子村的扶貧對象,他家有兩個勞動力,貧困原因是缺技術,鄉里為他制定的幫扶措施是:參加專業核桃和蔬菜技術培訓,提高種植和養殖技術;爭取項目政策扶持。
    加郡鄉黨委書記牟俊告訴記者:“全鄉扶貧工作分類定制,精準確定貧困對象,推行實名制管理,量身定制扶貧措施,實現‘一村一策’、‘一戶一方案’、‘一人一辦法’的分類扶持。我們都聽村民的,村里適合種什么,我們就發展什么。”
    “精準扶貧‘不能落下一個人’。扶貧對象要分類統計、加強指導、細化實施,要確定幫扶責任人、定時間、定要求、定措施,排查原因、逐條對照、制定措施、建章立制、整合力量、落實到人、限期摘帽;同時,做到五個明白,即:貧困戶本身要明白、幫助措施要明白、村上要明白、鄉上要明白、領導干部要明白。”瀘定縣委書記陳廷全告訴記者。
    以“戶籍”管理的方式,瀘定縣完成4506戶貧困戶、44個貧困村,以及貧困縣的電子信息錄入和“一村一檔”歸檔工作,做到了“縣有檔、鄉有薄、戶有卡”。落實精準扶貧責任,制定《干部駐村幫扶實施方案》,落實了4506戶貧困戶的結對幫扶干部,實現了駐村幫扶全覆蓋,實現了一對一的“量體裁衣”幫扶,編制并實施貧困村扶貧規劃44個,量身定制貧困戶幫扶計劃4506個。
    水電路升級
    讓基礎設施先行脫貧
    和海子村村民葉夫貴一樣,很多村民都知道路通了,生活方便了,但他們不知道的是,近幾年,瀘定縣完成農村公路建設321.88公里,今年,還將投入資金5000萬元,在全縣10個鄉鎮實施 49條199.9公里通村通達、通村通暢公路建設。
    “我們村里的灌溉渠道早就修到果樹下了,縣里現在正在支持我們搞滴灌,這樣既節水又高效。”黃草坪村的老黨員葛平說:“2009年以前,村里沒有產業,2009年以后,路通了,大家才開始發展產業。”
    目前,瀘定縣已投入資金3609萬元,啟動實施農村公路建設50條,完成15條47.05公里,正在建設35條164.895公里。
    除了道路,水利工程建設也如火如荼。全縣10個鄉鎮36個項目點的安全飲水,已完成財評,正在招標;4個鄉鎮7個村實施的節水灌溉、河道疏浚和飲水除氟項目正在招標;6個鄉鎮10個村實施“4·20”災后農灌堰恢復項目已完成90%。
    此外,田壩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啟動,8個鄉鎮33個村的農網改造正在進行,將解決1.8萬人的用電問題,目前,變電站建設工程正在開展征地工作,農網改造已投資1000余萬元,12個村輸電線路建設已完工,剩余村正在開展規劃設計。
    德威鄉伍玉香家的院子里,鋪滿了新采摘的核桃,走路都無從下腳。“我們家的核桃一年能賣十幾萬,核桃樹占了半個山坡,因為我們做得好,縣林業局還專門給我們獎勵,免費給我們草種,聽說下一步還會給我們把路修到山上,這樣以后我們家采摘運輸核桃就更方便了!”
    輸血造血
    培育富民惠民產業
    基礎設施完善了,產業自然而然便跟上了。
    在德威鄉的奎武村,“瀘定縣藏香豬養殖科研示范基地”里的豬舍明亮干凈,藏香豬生活得愜意,大的胖乎乎,小的“萌萌噠”,十分惹人喜愛。
    藏香豬養殖是村里的扶貧產業,村支部引進民間資金采取“公司+支部+農戶”的模式,成立“瀘定縣藏香豬專業養殖合作社”,納入全村119戶農戶,通過基地牽頭、群眾參與、公司對接市場的方式,發展綠色無公害循環經濟。
    “每年公司把小豬娃給我,養殖過程中有專業人員指導,教我養殖技術,等我把豬養大到出欄賣給公司的時候,公司再扣除小豬的價格,就等于說我是零成本,低風險,豬飼料很簡單,豬草就可以了,豬糞入沼氣池,我們一家人做飯取暖完全夠了。”村民石永平以前在外打工,現在回村專門養豬。
    在杵坭鄉,全鄉以打造“中國紅櫻桃之鄉”核心產區為載體,年接待游客5萬余人,本地群眾戶均增收2000余元,全鄉從無1家鄉村酒店發展到如今的18家。
    今年上半年,瀘定縣家庭承包經營農戶土地流轉面積1530畝,新增11個專合組織,全縣各類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14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2003人,帶動非成員戶5211戶。
    近年來,瀘定縣委、縣政府明確了以推進“5萬畝特色水果(青脆李、甜櫻桃和蘋果)、5萬畝高產核桃、5萬畝優質魔芋”的“三個五萬畝”特色生態產業建設為核心,實施高半山“扶貧攻堅”。
    目前,全縣登記認證的“三品一標”農產品24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認證面積達4871.02公頃,“桑吉卓瑪”青稞酒、紅櫻桃、黃草坪“雪域野農”蘋果、冷磧“幸福仙桃”等本土品牌,受到消費者好評,“品牌”化的產業路越走越寬。
    “你看這個雞樅菌長得多好,農民的收入也是一年比一年好。”瀘定縣農辦主任萬俊蓉給記者翻看她手機里的照片,除雞樅菌,瀘定縣的核桃、魔芋、木耳、特色水果及蔬菜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并逐漸成為瀘定的一張新名片。
    瀘定縣委副書記、縣長祝邦文告訴記者,“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進以高半山為主的全縣農村扶貧攻堅,推進新村建設和魔芋、蔬菜、特色水果等農業產業發展,進一步加快水電路橋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鄉村環境,強化產業扶貧,增加百姓收入,力爭提前2年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
    產業定制,精準到戶,大渡河畔,群山之間,瀘定縣境,一場扶貧攻堅戰役正全面打響。
     
    
 
  • 上一篇:鄉城縣援藏干部重調研傾力扶貧
  • 下一篇:雅江縣“巡回法庭“進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