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巴農家女在采摘釀酒葡萄。
時下,行走在廣袤的丹巴鄉村,滿目是寬闊潔凈的康莊大道、錯落有致的嘉絨小院、碩果累累的莊園……
村中生態環境優美、村容村貌整潔、產業特色鮮明、民族文化繁榮、農牧民生活幸福。近年來,丹巴縣創新工作機制,強化工作措施,全力推進扶貧攻堅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 何小平 楊全富
統籌城鄉發展
凝聚共識同下“一盤棋”
“自從我們村發展鄉村旅游以來,我們農民的生活就像芝麻開花,一天比一天好。”革什扎鄉三道橋村民居接待戶加太如是說。三道橋村位于縣城到黨嶺景區中間地段,依托地理優勢,村兩委提出“開展特色鄉村旅游,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發展思路,實行土地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業。同時,該村還利用當地特色手工刺繡,為群眾增收致富創造了新的門路,并利用地勢平坦的地理優勢,會同縣鄉兩級相關部門開展設計,擬建設一座集休閑、娛樂、體驗為一體民族特色的旅游鄉村酒店。如今該村成立了黃羊養殖合作社,全村黃羊養殖達380頭,現代農業生產能力提高,糧食畝產增幅達20%,全村農牧民群眾的人均純收入達7600余元。
“自2014年實施新農村建設以來,我們村的基礎設施得到逐步完善,生活條件和城市相比沒什么兩樣。目前,全村無一戶危房戶、無房戶和住房困難戶。村村通、電話(手機)覆蓋全村90戶農戶,普及覆蓋率達100%;全村現有摩托車21輛、小轎車12輛,拖拉機13輛,改廚改廁改圈達到100%,村內沼氣池、太陽能熱水器使用達到100%。”村支部書記如是說。
為進一步加快特困人群脫貧致富步伐,打好扶貧攻堅戰,該縣縣委、縣政府按照“不落下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不落下一戶一人”的要求,圍繞“人均收入、基礎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深入開展摸底調查,將全縣181個村劃分為4個類別,形成每村一表、每戶一臺帳,明確扶貧攻堅的重點、盲點和著力點,逐村派駐脫貧工作組,逐戶明確幫扶責任人,落實幫扶措施。同時,結合十三五規劃編制,擬定《扶貧攻堅規劃》,有針對性、有側重點的安排資金、項目,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在扶貧開發方式上,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堅持扶貧開發與藏區新居建設和牧民定居行動等相結合,整合項目資金,統籌規劃實施,發動貧困農戶籌資投勞,加強農村通村公路、電網、安全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貧困地區發展條件。
近3年來,該縣累計投入資金5.73億元,實施了通村通達560公里,硬化村組道路57.7公里,新建水渠78公里、飲水管道34千米、農村橋梁32座、新村15個。
以產業為支撐
演繹脫貧致富“連續劇”
“我種植的這3畝釀酒葡萄,今年9月份大概可以收入一萬三千元左右,跟以前種植別的農作物相比,經濟收入已經翻了幾番。今后我還想擴大種植面積,多學技術,好好管理葡萄!”在巴旺鄉齊支村的葡萄園里,村民澤旺仁真望著已經掛果的葡萄高興地說。
據悉,像澤旺仁真這樣的種植戶,齊支村共有57戶。據澤旺仁真介紹,他家里3口人,在種植葡萄之前這3畝地都是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年收入3千多元,只能解決家里的溫飽問題。去年,康定紅葡萄酒業有限公司以每公斤8元的價格收購了他家種植的葡萄,收入近一萬元,3年以來共收入六萬左右,人均收入翻了好幾番。
近年來,該縣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增加農牧民收入、提高扶貧開發整體效益的重要舉措,根據特殊的地質地貌和氣候特點,創造性地提出“一海拔帶一產業”發展思路,集中力量幫助群眾發展有特色、有市場和短平快的種養項目。河谷、半山地帶已建立2640畝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和2.6萬畝高產玉米、土豆、洋蔥種植基地;半高山地帶重點建立核桃、花椒、林果種植基地;高山地帶重點建立秦艽、天麻等中藏藥材種植基地。同時,積極引導農牧產品加工企業創新發展模式,康定紅葡萄酒公司、甲居藏寨食品公司、丹巴藏味軒綠色食品公司等7家龍頭企業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同時,加大扶貧資金的監管力度,將其與其他涉農資金和項目充分整合、打捆使用,有效避免了“撒胡椒面”,并定期對進展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加大審計,確保資金安全使用。
“業興、家富、人和、村美”,嘉絨獨特山水,賦予丹巴諸多村莊秀美景色,沿大金川河和省道303線42個行政村如今都已成為建設示范點。丹巴縣以打造嘉絨旅游村寨為載體,以產業發展為核心,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為切入點,抓規劃定方向,抓項目強保障,抓機制促落實,著力從特色產業、基礎設施、風貌改造、公共服務四個方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發展優質糧油、黃羊生豬養殖、優質干果、釀酒葡萄、鄉村旅游五大產業,按照“統籌安排、重點突破、示范帶動、量力而行”原則,走出了一條扶貧攻堅引領美麗鄉村建設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