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應瓊
今年,一項全新的基層服務模式——網格民意微信群,在甘孜縣城區全面推行,為信息化時代的基層服務模式提供了新的借鑒與參考。
該縣城區有4個社區,劃分為22個網格,在原來網格化模式的基礎上建立了22個微信群,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加入微信群聊,反映社情民意,解決生活難題、分享興趣愛好。
實時互動回應民生需求
11月20日,筆者打開旭日嶺社區05網格微信群,發現微信好友已達 97人。
不到2分鐘,群內發布的新信息高達30條。仔細查閱,他們都在閱讀、討論群主白瑪桑珠發布的防火防盜信息,微信圈內好友討論氣氛十分熱烈。
白瑪桑珠說:“微信辦公模式的開啟,打破了以往巡查時部分居民不在家,電話單線聯系效率低,不夠直觀、全面的局限,充分利用微信平臺集拍照、圖片、聲音、群交流為一體的優勢,通過在線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互動模式,構建現代化管理循環流程的新興載體,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更好地為居民服務,這是做好新時期社區服務工作的一個法寶呢!”
該縣每個網格微信群由網格員管理,通過網格群發布信息,網格員與居民可以直接互動、交流。
有一次,新區社區安心苑小區居民通過微信群反映小區一棟樓都沒電,希望幫助解決。新區社區網格員向巴拉德和同事趕到小區,與小區居民一道檢查線路,發現是因電表損壞所致。網格員自發到街上買來蠟燭送給住戶,并答應次日一定幫助解決問題。第二天一早,網格員專門到電力公司反映情況,一個多小時后,電表檢修完成,安心苑小區又恢復了往日的溫暖。
對于網格員來說,有了微信群,可以及時回應居民需求,工作的便利不是傳統的方式所能比擬的。網格員們也會注意收集居民的意見和建議,不管是否采納都及時在群里反饋。
該縣綜治辦是這個創新的推動者,縣政法委書記楊文武希望借助微信等新媒體技術,讓網格管理更好地服務群眾,也為社區鄰里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他說,基層治理必須要有互聯網思維,與大數據時代接軌,借助“互聯網+基層治理”、“互聯網+群眾工作”、“互聯網+社區工作”,創新管理模式,從傳統管理轉向服務、“線上+線下”出組合拳,倒逼服務升級。考慮到網格巡查員人數有限,巡查范圍以街面為主,為了拓寬發現問題的渠道,提升管理水平,網格化微信群應運而生,讓居民也參與進來,通過信息化手段提升社區治理和服務水平,進一步創新群眾工作方法。
“互聯網+”顯效
微信作為當前信息技術發展的新興產品,因其便捷、廉價受到了廣泛關注和使用。甘孜縣利用這一新興媒介,在我州率先開通民意微信群,將服務工作放上微信群,利用微信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使用率高的優勢,讓國家政策法規家喻戶曉,使惠民服務工作深入人心。
新區社區居民拉姆深有感觸地說:“有了微信群真方便,既能了解政策,還隨時可以咨詢,省去了跑腿的麻煩,群里交流也增進了鄰里感情,大家都愛上了搶紅包活動。”
網格員澤仁多吉說:“現在我們除了每日例行的巡查,還要發揮好微信群的作用,工作雖然累些,所做的事也很瑣碎,但與群眾的聯系比以前密切多了。”
據縣依法治縣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與微信公眾號不同的是,在微信群里同時段發布法律案例,大家能迅速地展開討論,彌補了以往法宣工作的單向性、滯后性等問題。”
甘孜鎮副鎮長扎呷告訴筆者:“每天的社情民意有哪些,群眾有什么意見和要求,上網就知道得清清楚楚。微信群可以群聊、發圖片、發視頻,能直接、準確地反映出問題屬性,更好地服務群眾。像微信群這樣的新技術手段確實契合了居民的需求和社會管理的需要。”
縣綜治辦主任高茂強說:“隨著社會治理的要素增多、難度增大,借助信息化、網絡化手段搭建管理平臺,就成為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要手段。一條普通的微信信息解決一個民生難題,也正是推行社會治理網絡化的成果。目前,已有2049名居民群眾加入了微信群,還將引導更多的居民加入微信群,讓網格化的觸角延伸到大街小巷,編織起一張隱形的安全網”。
甘孜鎮旭日嶺社區書記羅秀珍說:“微信群的開通,實現了各項工作在第一時間掌握情況、第一時間聯系溝通、第一時間督導解決,互動縮短了溝通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促進了社區各項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