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精準施策 不落下一個貧困戶

《甘孜日報》    2015年12月25日

——白玉縣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紀實

新村新貌。 (本網資料圖)

村民民居。

干凈整治的村道。
   開欄的話
   
州委、州政府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為指引,深刻分析我州當前扶貧形勢、著眼完成脫貧致富任務,作出了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決策。實施精準扶貧、深化扶貧攻堅,直接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幸福美好新甘孜的實際 進程,直接關系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甘孜的落地生根。
   為了在全州營造齊心協力抓扶貧、攜手并肩奔小康的濃厚氛圍,從今天起,本報開設“精準扶貧進行時”欄目,深入宣傳全州各地各部門全面貫徹落實州委、州政府各項部署,以嚴的要求、實的行動深化扶貧開發,真正把扶貧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努力提升扶貧開發成效和水平,奮力開創我州扶貧開發工作新局面的好經驗、好做法。敬請關注。

   ■ 楊琦
   隆冬時節,寒風刺骨。在海拔3800米的甘孜州白玉縣燈龍鄉,燈曲河水靜靜流淌,在陽光照射下顯得格外明亮、格外清澈。
   在燈龍鄉政府院壩內,村民們圍坐在一起,熱鬧非凡。
   “通過住房改造、開展陋習革命,房子漂亮了,屋內整潔了,我的臉也白起來了……呵呵呵!”村民們在講述兩個多月來扶貧攻堅帶來的好處。
   據了解,白玉是全省、全州集“邊、少、山、窮”四大特征于一體的典型貧困縣,脫貧任務和形勢艱巨繁重。在全州扶貧攻堅號角吹響后,白玉于今年9月22日拉開了全縣扶貧攻堅大幕。
   精準識別
   實施貧困戶倒排序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要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堅決防止‘富人戴帽、窮人落榜’,全縣貧困戶一個都不能落下。”白玉縣委書記康光友說。
   為摸清全縣貧困戶數量和收入情況,白玉發動群眾廣泛參與到貧困對象識別的各個環節,以保證貧困戶認定透明、公開、公平、公正。制定了建卡貧困戶登記卡表10張,先后4次發動各級干部對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開展“回頭看”,逐村逐戶對貧困人口信息等進行登記核實,并與縣級8個部門進行貧困戶信息對比,清退不符合要求的貧困戶600戶1734人。
   通過精準識別,白玉確立了全縣81個貧困村、2565戶9643人為建卡貧困人口。同時強化跟蹤調查,實行動態精準管理。
   精準識別后,全縣以村為單位,嚴格按照民主評議、張榜公示、鄉鎮審核的程序和環節,對貧困人員的經濟收入情況、住房、生活生產、生體健康情況進行倒排序,實施優先幫扶。
   據燈龍鄉定戈村駐村干部絨他爾介紹,該村按照組內最窮、村內平衡、鄉鎮把關、和諧推進的識別原則,以及一訪、二榜、三會、四議、五核的識別方式,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貧困程度實行倒排序,分級實施住房改造,開展住房幫扶工作。
   據悉,白玉縣著力優先改善貧困戶住房問題,計劃到2020年,縣財政將整合各類資金2.5億元用于5000余戶農牧民住房條件的改善。
  七個一批
  制定脫貧路線圖

   為加快脫貧步伐,白玉縣提出了“七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即通過特色產業帶動一批、勞務就業轉化一批、移民搬遷安置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醫療救助扶持一批、教育助學解困一批、惠民資金補償一批,實現每年有新變化,三年上新臺階,五年全面脫貧。
   特色產業帶動,變“輸血”為“造血”,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關鍵。
   針對全縣貧困農牧民增收渠道匱乏,白玉提出,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旅游等特色產業,吸附一批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參與到產業培育和發展中來,努力實現戶戶有一名致富明白人。同時,鼓勵支持貧困農牧民群眾積極創業,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傾斜。
   該縣立足資源優勢,本著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畜則畜、宜商則商、宜游則有游的原則,構建昌臺片區以牦牛養殖為主,白玉片區以藏香豬、藏雞養殖及蔬菜、中藏藥材種植為主,河坡片區以黑山羊養殖及優質糧油種植為主,蓋玉片區以發展旅游業及中藏藥材、種植馬鈴薯為主的格局,推進片區綜合扶貧開發建設,帶動群眾增收。
   在燈龍鄉龔巴村,為改變昔日“年年扶、年年貧”的狀況,該村按照“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扶貧思路,大力發展養殖業。“我們將統籌幫扶資源,準備投放山羊274只。同時,合作社將與貧困戶簽訂協議,由合作社提供勞動培訓和技術支持,通過合作社平臺拓寬產品銷售渠道,為貧困戶增收創造條件。”談起山羊養殖,該村第一書記段正影可謂信心滿滿。
  “根據貧困村、貧困戶脫貧需求,我們實行‘一村一策、一戶一計、一人一發’,做到產業發展扶持到村到戶、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到村到戶、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戶。”白玉縣扶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鄭寧說。
   試點先行
   探索積累脫貧經驗

  “試點先行、分布實施、打造一個、輻射一片”。自扶貧攻堅實施以來,白玉通過全縣遴選,“貧困程度極深、各類傳統陳規陋習多”的燈龍鄉作為重點扶貧區域試點打造,示范引導,逐步在全縣整體推進、全面鋪開,積極探索積累扶貧經驗。
  “自然條件惡劣、思想觀念落后、產業支撐乏力、環境臟亂差……全村群眾人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燈龍鄉鄉長多吉巴登告訴記者,尤其是環境衛生,以前村民們的生活習慣不好,生活垃圾隨地處置,村道上常常一片亂象。
  “廁所露天在村頭,牛欄羊欄隔床頭,污水橫流撲鼻臭,飲水衛生無保障”是該鄉龔巴村過去的真實寫照。從而直接導致村民生存環境差,身體素質差。
   為了讓村民們有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一場“革除陋習、潔凈鄉村”主題活動在燈龍鄉迅速掀起。通過文明新風宣講進鄉村,結對幫扶,制定村規民約,學校開展“小手牽大手”活動,全鄉各村老少齊動手,打造干凈整潔的藏家環境。
  “過去,我們村臟亂差可是遠近出了名的,大家總是羨慕城里的生活環境。現在你看看,我家房前屋后多干凈,屋內擺設整齊,生活用具齊全,跟你們城里人沒什么兩樣吧!”龔巴村村民澤仁擁措自豪地向記者說道。
   不僅要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還要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圍繞‘四好標準’,我們選派各級干部組成駐村幫扶工作組,為全縣81個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確保每戶貧困戶有幫扶干部。”白玉縣扶貧移民局局長李杰文介紹,如今,在燈龍鄉貧困農牧民群眾正加快實施危房改造,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增加收入。
  “我們世代居住在偏僻閉塞的山溝里,沒什么致富產業,只能種些洋芋、青稞糊口。”燈龍鄉康通村村民西繞說,“現在村里來了駐村干部,動員發展種植業,還爭取扶貧產業資金,給我們發展特色產業帶來了機遇,明年我打算試種蔬菜。”
   通過精準施策,白玉從2016年起全縣每年將減少貧困村17個以上,減少貧困人口2000人左右。到2020年,81個貧困村全部“摘帽”,9643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農牧民人均收入在全省2010年平均水平上翻一番,達到10280元以上。
 
  • 上一篇:九龍縣通過義務均衡教育省級驗收
  • 下一篇:傳承丹巴藏繡技藝 拓寬婦女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