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火的牦牛銷售市場。

牦牛系列產品。

特色名店。
■ 葉強平 文/圖
2015年12月31日,理塘縣禾尼鄉阿嘎村養殖大戶措拉達吉初略算了一下2015年的牦牛賬:家中有牦牛300多頭,今年賣了30頭,收入有20多萬元。在理塘像措拉達吉一樣靠養殖牦牛走上小康之路的牧民還有很多。據了解,去年,理塘縣各類牲畜存欄31.08萬頭(只、匹),肉類產量實現4300噸,奶產量0.9萬噸,牲畜總增、出欄、商品“三率”分別為21.7%、21.1%、20.1%,牲畜“三率”始終位居全州前列,“理塘牦牛”和“理塘牦牛肉”地理標志正待國家質檢總局審批。養殖牦牛正成為理塘縣牧民脫貧致富、走上幸福小康之路的有效途徑。
加強宣傳轉變觀念
調動農牧民積極性
“以前家里牦牛只養不賣,雖然家里有上百頭牦牛,也只能保障家里的基本生活。”措拉達吉說。理塘縣是我州5個純牧業縣之一。由于受宗教文化、傳統觀念的影響,“畜多為富、畜多為榮”、“不殺生、惜殺生”等落后的傳統觀念仍然束縛著當地廣大牧民的思想。
為改變牧民思想上存在的誤區,該縣加大了對鄉村干部、農牧民群眾、僧尼等三個層面的宣傳教育,注重從農牧民群眾身邊的典型事例入手,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對比分析出欄效益,使群眾真正認識增加出欄就會增加收入,樹立“養畜為出欄、出欄才增收”的意識。同時,該縣采取有力措施,全方位、多渠道深入宣傳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畜牧法律法規,公安部門也加大了對偷牛盜馬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嚴厲打擊造謠惑眾、干擾牲畜出欄出售的行為。縣委、政府在第一時間堅決果斷地取締了干擾市場經濟運作的“理塘康區慈悲和平放生協會”等5個非法民間組織,確保了牲畜正常的出欄出售秩序,同時也讓農牧民惜殺、惜售的觀念在一定程序上得到轉變,為促進農牧民增產增收鋪平了道路。
該縣依據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強化了全縣632萬畝可利用草場草畜動態平衡,農牧戶超載10%-30%的,每個超載羊單位罰款10元;超載31%-50%的,每個羊單位罰款15元;超載50%以上的,每個超載羊單位罰款30元。對實現草畜平衡、完成減畜計劃的牧戶兌現獎勵。建立村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機制,將出欄減畜納入“村規民約”,確保出欄減畜目標和責任落到實處。通過對出欄超載牲畜的牧戶進行減畜獎勵,在人工飼草地、牲畜棚圈等項目建設上,向出欄大戶傾斜,積極調動牧民出欄出售牲畜的積極性。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做大做強牦牛產業
牦牛要出欄,必須有地方賣。2001年,理塘縣籌資建成了集“活畜、畜產品交易,牲畜寄放,定點屠宰,集中檢疫”為一體的康南活畜交易中心,該中心是康南地區統一、開放、有序、較大規模的畜產品專業市場,建成以來通過不斷的規范、完善、充實,其作用和效益凸現。該中心成為龍頭企業與牧戶之間的紐帶,暢通了牲畜及其產品的流通渠道,搭建了交易平臺,減少了流通領域的中間環節,確保農牧民利益最大化。解決了牲畜及其產品買難賣難的問題。通過本地與縣外、省外的信息互通,及時為農牧民提供市場需求信息,拓展更為廣闊的市場領域。每年通過交易中心出欄出售的牲畜達3萬余頭只。
為加速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理塘縣通過招商引資,于2008年5月成功培育了理塘縣高城鵬飛牦牛肉食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公司在發展過程中,該縣在政策傾斜,場地劃撥、項目捆綁上優先考慮,縣財政、信貸、農牧、工商等部門在資金扶持、規范布局、商標注冊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加大了對公司技術改造、產能擴張、產品升級、市場開拓的扶持力度,支持公司做大做強。目前,公司已發展成占地14畝,固定資產1000萬元,員工120人,年加工銷售風干牦牛肉、金絲肉干系列產品500噸,總產值3000多萬元的畜產品龍頭加工企業,生產的牦牛肉產品已營銷至成都、重慶、廣州、西藏等省區市。公司入駐理塘前由于沒有畜產品加工企業牦牛只能是低價市場銷售,附加值極低。而今,牧民不愁銷路,附加值也得到極大提高,以前一頭牦牛價值4000多元,如今可達近萬元。現在,公司已帶動6家牦牛專合組織大力發展牦牛養殖,養殖大戶30多家,帶動當地牧戶2000多戶,人均增收6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