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奏響和諧幸福華美樂章

《甘孜日報》    2016年01月16日

 ——鄉城縣“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紀實

鄉城縣城全景。

鄭天強調研產業發展。

藍莓。

葡萄園。

群眾熱衷“四小工程”。

鐵超的農家樂。

電腦教學。
 
    ■ 何才華 /
    感言
    中共鄉城縣委書記
    鄭天強
    鏗鏘跨越“十二五”,香巴拉鄉城站在了新的發展起點上。
    過去的“十二五”,是鄉城縣三萬各族群眾務實苦干、奮力拼搏的五年。五年來,鄉城堅持用發展的眼光謀劃工作,用科學的思路指導實踐,全力抓好發展、民生、穩定三件大事。圍繞建設美麗幸福新鄉城目標主動融入經濟新常態,以全域旅游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統籌推進“三化聯動”。以經濟林木、經濟作物、高山牲畜、特色畜禽為主的特色種養殖產業,正成為群眾增收致富主渠道;以休閑觀光、民居接待、菩提文化、旅游商品為主的旅游業正成為群眾增收致富新引擎;以水電、光伏等綠色生態能源開發利用為主的工業產業正成為經濟發展主動力;城鄉基礎設施、農田水利基礎條件日益完善;干部群眾感恩奮進、奮力作為,社會安定團結,全縣呈現出經濟提速、民生改善、社會和諧、風清氣正的良好發展態勢,為“十三五”發展打好了基礎,集聚了能量。
    發展沒有終點,奮斗永無止境。展望“十三五”,鄉城處于優勢彰顯期、投資高峰期、發展加速期。我們將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12363”發展戰略,圍繞全面建成美麗生態和諧小康新鄉城奮斗目標,以改革創新激活力,增后勁;以項目建設強動力,架支撐;以脫貧奔康求突破,提實力;以全域旅游提升發展速度,實現新超越。帶領全縣干部群眾苦干實干,在鄉城大地唱響求發展、謀富裕、保穩定、促和諧的主旋律,站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
    201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3.58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6億元,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9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02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15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00元
    2015年,預計地區生產總值7.7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7億元,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608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24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004元。
    四小工程
    夯實發展基礎
    一直以來,地處高山峽谷的鄉城縣缺路、缺橋、缺水、缺電等問題突出,基礎設施的脆弱成為制約該縣經濟發展最大的瓶頸。要發展就得改變現狀,面對困境,鄉城縣黨委、政府迎難而上積極作為,全力以赴加快發展。
    “建好基礎設施,提升發展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決不能讓偏遠山鄉掉隊!”“十二五”期間,鄉城以“民生優先、群眾第一、基層重要”的理念,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從群眾的需求出發,啟動了以小水、小路、小橋和小能源為主的“四小工程”,一大批群眾改善愿望強烈的基礎設施有序推進。
    鄉城縣采取“政府統籌、部門指導,鄉村主體、齊心協力”的“四小工程”建設模式,五年間先后投入1.2億元,用于380個“四小”工程項目建設。這一惠民舉措得到群眾積極響應,并廣泛參與其中,幾年間全縣廣大農村的發展基礎得到不斷夯實。
    如今,全縣89個行政村實現了水、電、路、通訊、廣播電視、太陽能熱水器全覆蓋,95%的行政村實現了村內聯戶路硬化,廣大農村行路難、飲水難、灌溉難、基礎差等問題得到持續改善。藏鄉翻天覆地的變化增強了村民們建設美好家園、共同邁步小康的信心。同時,在全民參與“四小工程”建設中,干部得到了鍛煉磨礪,干群關系也更加融洽了。
    鄉城探索實施的“四小工程”發展模式集聚了新的發展優勢與后勁,歷史再次將香巴拉鄉城推到了新的發展起點上。在探索中總結,在總結中思索的鄉城縣面對發展躍上新水平的現狀,決定從2015年起對“四小工程”實施轉型提檔,將“四小工程”的三分之一的項目用于產業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這將是鄉城縣又一步履鏗鏘的民生發展里程,和濃墨重彩的民生發展篇章。
    美麗新村
    增強群眾幸福感
    如今,當你行走在鄉城的各村寨,一幅如詩如畫的田園美景在眼前徐徐展開:綠樹掩映中的村莊流水潺潺,花果飄香,空氣清新,縱橫交錯的硬化路村村相通、戶戶相連,清澈甘甜的自來水引入每家每戶,造型別致的太陽能路燈照亮了村民笑容可掬的臉龐……
    “十二五”期間,在美麗新村建設中,鄉城縣狠抓種樹添綠色、引水添活力、安裝路燈增亮度等為重點,全力推進村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實現農旅互動、產村相融,做到景城、景鎮、景村和景戶“四位”一體,構建村美、業興、家富、人和的多點支撐發展格局。同時,結合全域旅游,積極打造“一村、一寺、一館”原生態的幸福美麗新村,讓其成為眾多游客休閑游的首選地。
    新農村建設活動猶如一曲悠然動聽的歌謠,唱出了鄉城3.3萬干部群眾的心聲。“村子變漂亮了,走到哪里都是景點,一天勞作回來或者坐在滿是花草的觀景臺邊與朋友聊天,或者和家人逛逛有著明亮路燈的街道,心里別提有多舒暢了。”克麥村崩色大媽說起美麗新村建設帶來的好處,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美麗新村建設帶來了農村新變化,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和“完善功能、增加內涵、提升品位”的目標,鄉城縣農民群眾的生產勞作條件和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著悄然改變。喝干凈水,上衛生廁,走平坦路,住整潔房,用節能灶和太陽能熱水器,通電話,看電視,鄉城農民對這種生活方式的追求已由過去的奢望變成了現實。
    按照“做強縣城、做優鄉鎮、做美村寨”的既定目標,鄉城縣啟動完成了45個村的美麗新村建設工作。今年該縣已鎖定完成4個幸福美麗新村的建設目標,預計到2020年,全縣80%以上的村落將達到幸福美麗新村標準。
    特色產業
    引領百姓致富
    發展不但要有思路,還要有自己的特色,敢闖、敢試的鄉城在探索干熱河谷地帶發展產業方面走在了全州前列,積累了根據市場需求調節發展農特產業的經驗,如今到鄉城的游客不再只是購買“金雪魚”菜籽油和“藏鄉田園”蘋果醋,不斷推陳出新的各種商品讓消費者的選擇變得日益多元。
    “十二五”期間,鄉城以打造康南農特產品集中加工園區為契機,建設和完善了一批規?;⒓s化、標準化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力促農業產業走向特色化、規?;⑵放苹?。目前,建成4個牦牛養殖基地,全縣核桃發展至4.1萬畝,與企業達成投資1.8億元的瑪咖產業化協議,完成引水主體工程和葡萄酒生產研發中心建設,圣地陽光和七湖瑪咖公司入駐園區,培育專合組織17個。鄉城藏雞、蘋果系列品種獲得有機食品認證,鄉城松茸、鄉城藏雞、藏雞蛋相繼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原產地認證,成為成都、上海等大城市的搶手貨。高原河谷特色農產業聲名遠播,成為最具優勢,最有成長潛力的產業鏈。
    今年10月,入駐鄉城縣的葡萄酒加工企業將大卡車開到田間地頭收購葡萄,過秤、付錢、裝車,公司員工忙的不亦樂乎,村民臉上樂開了花。在鄉城縣四個葡萄試種基地的500多畝葡萄地里,廣大村民初次嘗到種植釀酒葡萄帶來的經濟效益。村民仲仁拉章種的10畝葡萄地收獲近3萬元,是種其它作物的好幾倍。
    在全域旅游的推動下,今年鄉城縣青德鎮仲德村的民族工藝展廳在人們的期待中開張營業。應運而生的民族工藝品展示銷售場所,彌補無本地旅游商品空缺,“瘋裝芭比、菩提佛珠、白色藏房模型等具有本土特色商品滿足了游客購買鄉城旅游土特產品和商品的需求。通過展廳銷售平臺引導本地群眾發展旅游商品生產,融入旅游經濟,拓寬了增收渠道。
    產業發展的關鍵是要讓群眾脫貧增收,經過探索實踐,如今鄉城的核桃種植基地、優質小水果基地、油菜種植基地、藍莓種植基地、蔬菜種植基地、釀酒葡萄基地、藏豬養殖基地、藏雞養殖基地、奶?;亍⒉卣迓渎糜我约懊窬咏哟龖舻热缬旰蟠汗S般茁壯成長起來。不同的產業集群讓群眾走上脫貧致富道路,錢袋子越來越鼓,生活越過越好,高效的農業特色產業鏈正引領百姓逐夢小康。
    交通破瓶頸
    筑建康莊大道
    “十二五”,鄉城人用實干不畏艱、苦干不苦熬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期的愚公精神,按照“外接周邊、內連鄉村”的交通發展思路和“建管養運、齊頭并進”的原則,在鄉城大地掀起了一場戰天斗地的建路風云。在全州率先實現鄉鄉通油路,現今農村通車里程達1477公里,79個行政村通硬化路。期間,農村道路硬化率由14%提高到85%,一個干支相連、城鄉交錯的公路網,為山村群眾鋪就了條條康莊道。
    機具轟鳴,車輛穿梭……隨著一條條道路的延伸,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在大山深處隨處可見。全縣投資1.4億元,實施農村公路項目47個,改擴建農村公路86公里,道路硬化102公里,建設機耕道16公里,建設橋梁28座,新增農村公路里程36.5公里。一條條斷頭路建成了致富路,一座座危舊木橋建成了“連心橋”,群眾出行難問題得到逐步解決。至此,全縣村道達773公里、農村通達便道345公里; 12個鄉鎮全部通瀝青(水泥)路,89個行政村全部通公路。
    在農村交通的迅猛發展中,“出了家門進車門,下了車門進家門”的便捷交通已經進入鄉城的村村寨寨,當年的沙石路、搓板路,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城鄉差距在農民的出行之間進一步縮短。村民們享受著環村路、入戶路建設帶來的便利和村容村貌提升的幸福,無不點贊這項惠澤民生的好政策。
    借助全州交通大會戰、依托“環亞丁兩小時旅游經濟圈”線路建設,鄉城又迎來交通大發展的歷史性機遇,三條出境通道將開工建設,“三級互動、四通八達、村村通暢、布局合理”的交通網絡體系將指日可待。人暢其行、貨暢其流的優良交通環境在鄉城將不再遙遠。
    民生保障
    提升幸福指數
    長期以來,鄉城堅持抓教育就是抓發展、就是抓民生的理念,把教育事業當成強縣之本的優先戰略,2015年,鄉城縣在全州首批通過國家級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驗收。
    五年來,鄉城教育迎來輝煌時代,大手筆抓投入,精細化抓管理,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全縣形成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責,民以支教為樂,商以助教為善,師以從教為榮的良好氛圍,實現了校際間、城鄉間教育均衡發展。先后投入近2億元,新建2所片區寄宿制學校,改擴建9所學校,將原35個學校整合為17個校點。目前,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7所,新添置了教學儀器、音體美和電教器材等設施設備,實現了中小學校實驗室、圖書室和活動室設施齊全。如今,4000多名學子在最好的環境、最好的師資、最好的設施設備和最好的管理下享受最優質的教育。
    鄉城抓實衛生工作,以提高大眾健康水平為目標,通過政府投入,全縣醫療衛生機構達78個,11個鄉衛生院開設藏醫門診室,鄉鎮藏醫實現100%覆蓋,建成15個標準化村級衛生室、12個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初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實現城鄉居民病有所醫,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持續改善的醫療條件打下了堅實穩定的民生基礎。
    自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來,政府每年為每名農牧民配套參合資金并逐年遞增,籌措資金幫助五保戶、特困戶等特殊困難群眾參加“新農合”,全縣參合率達100%,患者除診療項目明確規定不予報銷的內容及與疾病無關項目外,補償不分藥品目錄和診療目錄范圍,降低補償起付線,提高補償標準,對定點醫療機構確診重大疾病的實施二次補償,實現應報盡報,讓群眾有病能得到及時診治。
    鄉城先后建成松通、卡心壩等集中搬遷安置點,62戶343人從生存條件惡劣,土地貧瘠的半高山上搬遷到條件較好地方居住。生存條件惡劣的水洼鄉浪充村43戶村民整體搬遷工作已進入實施階段,通過“一年抓基礎、三年抓提高、五年上水平、十年大發展”的移民開發戰略,目前全縣80%以上居住在高山半高山,發展艱難、致富無望的貧窮村民,已整體搬遷到發展條件好,生存環境優的低海拔地區,并實現集中居住。先期搬遷的群眾已擺脫貧困走上致富之路,后期搬遷的群眾在種養殖產業支撐下也步入了發展快車道,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新建學竹片區敬老院,目前,全縣養老床位達到了130張,五保對象在自愿的前提下實現集中供養。開工建設康南兒童福利院,大力實施安居工程,一百余戶城鎮困難職工徹底告別了“居無定所”的窘境,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愛心廉租房”,幫助三百余戶農村困難家庭進行了危房改造。一項惠民工程,造福著一方百姓。在鄉城這片祥和安寧的土地上,處處灑滿了關愛的陽光,處于弱勢的各個群體沐浴著黨和政府的陽光雨露,滿心喜悅地編織著美好生活的夢想。
    農家樂里生意火
    來到距鄉城縣城5公里的尼斯鄉則魯村,沿著古樹掩映的硬化村道踏進里吾林卡農家樂,雖沒有看見夏季里客人滿座的景象,卻發現幾位云南客人躺在樹下石凳上,透過擠滿陽光的樹縫,看鳥飛炊煙飄、聽頑童嬉鬧,體驗著城里無法感受到的靜謐;田園觀景平臺上,幾個年輕人正觀賞白藏房。雖然是深冬時節,游客仍然能在這里享受到春天般的溫暖和愜意。
    走進里吾鐵超家近80根柱頭的藏房,金碧輝煌的經堂、精致的唐卡、精妙的雕刻、細膩的墻畫,無一不讓人驚嘆叫絕。難怪主人家說“前次一批浙江游客在這里住了整整兩天也不想離去。”里吾林卡經營才一年多,卻早已聲明遠揚,不僅城里人休息日專門來這里體驗綠色生活,靜心養息,南來北往的過往游客也慕名前來小憩,探秘藏家風情,品味藏家文化。
    美麗幸福新村的建設催生了里吾林卡的誕生。以前的則魯村雖然景色優美,距縣城也近,但基礎設施極差,游客最多也就是沿公路粗略觀賞一下田園美景,都不愿越過塵土飛揚的泥土路進到村里。新農村建設把則魯村祖輩行走的爛泥路變成了通達農戶家門口的水泥路,新裝的40盞太陽能路燈讓村民可以每晚聚在村里廣場跳鍋莊、拉家常。
    毫不起眼的則魯村變為了美麗村莊,這讓村民有了更多致富想法,初嘗開辦農家樂甜頭的里吾鐵超對下一步發展已經成竹在胸,經過一年的經營腰包鼓了起來,今年又打算再投資十萬左右元裝修客房,準備進一步擴大規模、提升檔次。在鐵超的示范帶動下,幾戶條件較好的村民也開始謀劃自家的旅游發展項目。
    則魯村的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不僅為群眾搭建了發展旅游的平臺,還被縣里作為藍莓種植和蔬菜產業基地。“環境好了,心情舒暢了,干什么事情也都積極性高了,感覺生活越來越有奔頭。”隨著全域旅游的迅猛推進,越來越多的游客進入到鄉城,里吾鐵超感覺經營特色農家樂是自己走上富裕道路的不二選擇。
     
    
  • 上一篇:南望雅江,提速升質快一拍
  • 下一篇:揚帆小康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