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縣構建生態、文化、幸福家園紀實

石渠縣城全景。

伍強向全國政協調研組介紹包蟲病防治工作。

袁明光深入基層調研。

災后重建新居。

電力天路建設者。

志愿者關愛農牧民群眾。

康定客車開進石渠縣城。
■刁海瀚/文 李宏/圖
感言
中共石渠縣委書記
伍強
石渠縣人民政府縣長 袁明光
春花秋實,五年時間彈指而過,回眸過去的五年,在扎溪卡兒女的齊心努力下,點滴成就已匯聚成不歇之流,為建設“生態、文化、幸福”石渠提供澎湃的前進動力;
滄海桑田,舊貌換新顏,過去的五年是石渠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發展變化最快的五年,放眼扎溪卡草原,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處處綻放,感受村村寨寨,文明建設新風浸潤心田;
披荊斬棘,晝夜兼程,一代又一代的建設、奉獻者前仆后繼扎根高原,用熱血甚至生命堅守著“缺氧不缺志,謀利人民立新誓;苦干不苦熬,敢叫石渠換新貌!”的石渠精神,發揚“石渠是我家、我愛我的家,石渠是我家、發展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識,為石渠的發展建設抒寫著一個又一個動人故事。
“十二五”以來,全縣各族兒女,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理念,以問題為導向,抓綱治本,大力實施“五大戰略”,推進“三化”聯動發展,統籌抓好“發展、民生、穩定”三件大事,立足縣情,奮力自強,開拓創新,突出推進“一二三三”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始終堅持“穩定促發展,發展保穩定”的工作思路不動搖,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努力實現了縣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生不斷改善、黨風整風明顯好轉的良好局面。
團結凝聚力量,奮進開創未來。我們始終堅信,扎溪卡兒女只要緊密團結在黨的領導下,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堅持“生態立縣、科教興縣、產業強縣、依法安縣”的戰略定位不動搖,遵循生態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團結一心、凝聚共識、奮發圖強,實現“生態、文化、幸福”石渠的家園夢指日可待!
數字“十二五”
“十二五”期末,石渠縣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73%,達到80200萬元,較“十一五”期末(4.06億元)增長97.54%;地方公共財政一般預算年均增長28.08%,達到3800萬元,較“十一五”期末(1072萬元)增長254.48%,高出全州平均增速11.98個百分點;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3000萬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33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2.36%,達24000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8.94%,達588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42%,達27432元;牲畜在欄年均保持在45萬頭(只、匹),糧食產量年均達7200噸以上。一二三產結構從“十一五”末的48.6:8.4:43.0調整為56.62:9.17:34.20。
自“十二五”計劃啟動實施以來,石渠縣委、政府直面挑戰、迎難而上,為“十二五”收官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為“十三五”的良好開端打下堅實的基礎。
看變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未進數九凍死牛,晚上扶著墻壁走”這是石渠各項電力工程建設完成之前,寒冬季節時節石渠真實的寫照。石渠縣電網建設滯后,2010年,該縣電網覆蓋率僅35%左右。全縣僅靠一座小水電站發電,夏季供電量僅供縣城和周邊使用,冬季河水結冰,無法供電。每每進入冬季石渠縣城就呈現出“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蕭條景象。因為沒有電,不少人甚至從未看過一次春節聯歡晚會。這里的人們長期過著“點酥油燈照明、燒牛糞取暖”的生活,切實解決“用電難”問題成為9萬農牧民群眾最為迫切的希望。
“現在好了,家里有電用了,去年我買了電爐、電視,今年計劃再買臺洗衣機,再也不用過以往那種‘黑燈瞎火’的日子了,生活也越來越方便。”遠在長須貢瑪鄉的查加游牧部落的次乃談及有了電的生活顯得興奮不已。
從2012年開始,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與省委、省政府相繼實施了新甘石聯網工程、甘孜州“電力天路”及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和川藏聯網工程,解決我州電網長期欠賬問題。
經過近兩年建設,伴隨川、青、藏三省邊界金沙江畔10千伏奔真線最后一處“大跨越放線”的順利完成,石渠縣“電力天路”暨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全線竣工。石渠縣徹底結束無電歷史。
“現在我們出行方便多了,不像以前到康定要走3、4天路程,而且路爛得要被顛散架的感覺,現在一天就到,班車也通了,既安全又快捷。”家住蝦扎鎮的貢秋說道,“最難走的海子山也即將打通隧道,柏油路都修到家門口了,以后走哪都方便了。”
2015年7月16日,石渠至康定恢復班車通行,要歸功于“十二五”期間總投資18.27億元的省道S217馬石路的全面改建。 “十二五”期間,石渠縣累計建成通鄉油路 88 公里,村村通981.8公里,新建雅礱江大橋三座;兩條國道已經國家批準,并已進入前期工作階段。
“以前走進石渠,街上沒有一家像樣的餐館、沒有一間能24小時供應熱水的旅館,‘臟、亂、差’不說,市政設施、城市基礎功能都不健全。”援藏干部扎西曲珍回憶到,因為用房緊缺,許多單位長期無固定辦公點,有時辦事找單位都困難。
如今,寬闊而整潔的街道迎接著八方來客,明亮的路燈裝飾著恬靜的小城夜晚。據了解,“十二五”期間該縣改造升級主城區街道路面4.7公里,新建尼呷鎮排污管網10.4公里;尼呷鎮、洛須鎮供水工程和縣城垃圾填埋場建成運行;建成黨政機關綜合業務用房4.1萬平方米,徹底改變了黨政機關單位長期無固定辦公場所的歷史;第一輪干部周轉房的建設,解決了全縣30%的干部住房難的問題;招商引資新建商業中心兩座、改建商業步行街一條,城市功能日趨完善。
看民生: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石渠縣是包蟲病高發區,它不僅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重要原因,還有可能奪去患者的生命。通過歷屆縣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包蟲病防治工作于去年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央將石渠確定為包蟲病綜合防治試點縣,并批復該縣制定的《石渠縣包蟲病綜合防治試點工作方案》,擬投資6.4億元,以石渠為重點,全面推進包蟲病綜合防治工作;提出“確保到2017年包蟲病疫情得到有效遏制”的階段目標和“到2020年基本控制包蟲病流行”的總體目標。據了解,僅去年下半年,該縣就已開展包蟲病防治知識宣講320余場次,開展包蟲病篩查46234人次,免費藥物治療6620人;完成家犬登記9545戶,并制作、配發犬只標識牌,為有效控制傳播源頭打下基礎。
為切實解決群眾“飲水難”和飲水安全,“十二五”期間,全長65公里骨干中型水利工程洛須引水工程基本建成,新增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全面竣工交付使用,新建集中供水點19處,新建預防包蟲病深水井155口、打造偏遠牧區安全飲水井100口。
呷依鄉牧民卓嘎說:“由于經常宣傳包蟲病防治知識,我們認識到包蟲病是可防、可控、可治,政府幫我們打井,幫我們管狗,還有免費篩查、免費發放藥品,教我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等,我們現在不再恐懼了。”
“十二五”以來,石渠縣致力于把治理地方病與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相結合,使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更符合群眾治病就醫的需求,五年來,通過積極推進“衛生十年行動計劃”和社會保障建設,居民健康建檔率達93.33%,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9%,職工醫療保險參保率100%,實現8個定點醫療機構醫療保險聯網結算;引進先進醫療設施設備,不斷完善縣醫院、鄉鎮衛生院功能;重視人才培養,鼓勵業務提升,打造出一批具有高素質的醫療人才隊伍。
年近50歲的教師降珍滿是感慨地說:“我在德榮瑪鄉中心校當教師快20年了,是這所小學建設發展的見證者,現在,教學樓新了、校園環境好了、教學設備更加齊全了、教師隊伍素質整體提高......這五年教育變化最大的是農牧民群眾對教育更加重視,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高漲,這也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成就。”
據石渠縣教育局介紹,“十二五”期間,石渠縣全力實施推進“民族地區教育十年行動計劃”和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改善23個鄉鎮中心小學和8個村小基礎設施;狠抓“控輟保學”工程,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在校學生鞏固率達90%以上;同時,通過不斷改善教學環境,教師福利,將優秀師資“引進來、留下來”。
五年來,全縣2000余名干部職工深入2.6萬戶“親戚”家中,累計走親訪親20余萬次,為特殊困難群眾送去慰問物資4000余萬元,解決困難8500余件,化解矛盾4200余件,辦實事2500余件;解決全縣農牧村1.376萬戶共5.71萬人的定居問題。石渠縣委副書記羅林說:“將群眾真當親人,干部職工‘5+2’、‘白+黑’勤勉工作。”去年以來,石渠縣結合“五大扶貧工程”和一系列扶貧開發項目,完成23個鄉(鎮、場)6144戶貧困戶、19992貧困人口及112個貧困村的識別建檔立卡工作;全面開展調研、調查按村、按戶精準掌握“病因”,匯總分析,科學研究精準開發“藥方”;緊抓扶貧攻堅機遇,全力推進精準扶貧工作。
看發展:經濟生態并駕齊驅
“十二五”以來,石渠順應經濟發展形勢,著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迅速調整經濟結構,充分利用優勢資源,探索符合縣情實際的產業發展路子。洛須野生枸杞培育基地、色須達攏牧業專業合作社、扎益達吉民族民間手工藝加工有限責任公司等一批具有石渠特色的種植、畜牧、手工藝產業通過規范運營、建立制度、明晰組織機構、科學市場營銷、樹立品牌意識、提升品牌價值等現代企業管理手段,逐步從探索走向成熟,并在全縣范圍內形成示范帶動效應,通過到試點相互學習、考察,“特色農業型、生態畜牧型、旅游開發型、新村建設型”等一批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發展潛力而探索出的差異化發展模式正在悄然興起。
前不久,色須鎮達攏牧業專業合作社召開分紅大會,殘疾牧民地弟一家被評為“致富能手”,雙手捧著剛領的4萬元“紅利”,地弟樂開了花:“放了大半輩子牛,從來沒想到放牛也能賺這么多錢,以前的苦日子到頭了,相信以后會越來越好。”
“不用放牧或者農閑的時候,我就和一些鄉親到我們的手工藝加工公司,跟老師傅學習,現在自己加入生產,一年下來也有一萬多元的收入呢。”家住俄多瑪鄉的扎西說。
“政府幫我們修的牲畜暖棚,冬季過完,我們也不讓他閑置著,在種植專家的指導下,我們將牲畜暖棚利用起來種蔬菜拿到縣城賣,又是一筆可觀的收入。”牧民其美多吉說。
近年來,石渠注重合理配置有限資源,鼓勵探索發展優勢產業,開發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等一系列措施,狠抓經濟發展,群眾收入多了、日子好了、觀念變了,社會經濟發展得以有效促進。
“經濟發展絕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我們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決不讓我們的美麗家園遭受破壞。”縣委書記伍強斬釘截鐵地說。
“十二五”期間,完成退牧還草工程470萬畝,人工造林500畝、封山育林5000畝、森林撫育19000畝,完成防沙治沙工程12萬畝,保護與恢復濕地3.5萬畝,完成草原節水灌溉工程3.05萬畝,建成水源地保護1處,治理鼠蟲害工程565萬畝;預防地質災害工程有序推進;大氣環境質量總體達到國家1級標準,主要江河水質達到國家1級標準,垃圾集中處理率達20%,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初見成效。
“除了政府投入生態建設外,我們更加注重引導農牧民群眾自覺參與到生態保護中,將牧業發展合作社的‘紅利’與群眾參加網圍欄管理、鼠蟲害治理效果、草種播撒成活率等結合起來,將生態保護與科學畜牧結合起來,引導群眾認識到保護生態家園才能過上幸福生活。”畜牧局局長尼克月哈介紹說。
石渠將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結合,踏上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看未來:脫貧奔康信心滿懷
石渠擁有天然草地3216萬畝,占四川省草地面積的15.33%,占甘孜州草地面積的23.88%,是全國五大牧區川西北牧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畜草承載量較大,具有開發生態畜牧業、現代奶肉業的先天資質和巨大優勢;洛須片區擁有“塞上江南”美譽,開發現代農業的稟賦較好。洛須鎮片區現有耕地13萬畝,常用耕地3.96萬畝,有宜糧、宜草、宜林的閑置土地近8萬畝。該片區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水利灌溉體系完整,為機械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高附加值現代農業提供了有力保障;縣境內光伏資源豐富,太陽總輔值達6032兆焦/平方米;直接輔值達5061兆焦/平方米;散射輔值為2713兆焦/平方米,據勘測,石渠的光熱開發利用價值和產出效益很高,開發前景廣闊;石渠高原自然風光與藏傳佛教文化交相輝映:色須寺、志瑪拉空寺遠近聞名,松格嘛呢是藏區絕無僅有的石經城,巴格嘛呢是世界上最長的石經墻,優美的自然景觀與得天獨厚的歷史人文景觀,為石渠發展高原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奠定了基礎。
石渠作為全州、全省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貧困發生率最高的縣,抓好扶貧工作既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民生問題。預計未來五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將持續不斷地增加對石渠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和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加速石渠脫貧奔小康的前進步伐。石渠作為“三江源”生態功能區最重要的水資源涵養地,但面臨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濕地萎縮加劇、生態環境日益突出,成為全國生態安全敏感區之一。隨著國家對生態主體功能區補償制度的不斷完善,必將在生態建設和生態經濟產業方面給予大量投入,促進石渠生態經濟的發展。隨著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會議、四川省藏區工作會議的召開及州委全域旅游發展戰略進一步深入,必將為石渠追趕跨越提供千載難逢的機遇。
長期以來,石渠縣廣大干部職工堅守風雪扎根高原、默默傾情奉獻,用忠誠擔當、用智慧建設美好家園,石渠的破、石渠的立、石渠的變,終將實現。
過去的“十二五”,是扎溪卡兒女破冰前行的壯麗凱歌;展望“十三五”,猶如冰消雪釋的春日,迎來了新一輪發展建設的春風。石渠九萬余各族兒女,將緊密團結在黨的領導下,凝心聚力、排難前行,共建“生態、文化、幸福”的美好家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