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瀘定: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甘孜日報》    2016年01月21日


瀘定群眾成功試種羊肚菌。 
    ■ 袁帥 文/圖
    “我們現在住在農村感覺比城里面還安逸,空氣好,吃的基本是自己種的,而且交通、網絡、電視也全面完善了。”瀘定縣瀘橋鎮海子環環村村民李新偉說起近年來該縣大力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給村里帶來的深刻變化時,高興得合不攏嘴。
    瀘定縣地處我州東南部,境內溝壑縱橫,地形陡峭,全縣145個行政村中有78個村位于高山和半高山地區,農村的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業發展緩慢。截止2014年底,全縣有44個貧困村、3921戶、貧困人口12025人;今年10月,根據省州安排,該縣開展了貧困對象的復核、比對工作,進一步精準扶貧對象。據統計,包括磨西鎮、新興鄉在內,全縣現有貧困戶3066戶、貧困人口9615人。“瀘定縣委向全縣人民作出莊嚴承諾,脫貧奔康的路上,決不落下‘一鄉一村’,不掉下‘一戶一人’!”瀘定縣委書記陳廷全擲地有聲。
    為確保精準扶貧工作順利推進,瀘定縣進一步完善工作體系,健全“片為重點、工作到村、扶貧到戶” 和“全覆蓋、無縫隙”的工作機制,每個鄉鎮有1名以上的縣級農建聯系領導,每個貧困村有1名縣級領導聯系指導,有一名駐村“第一書記”,負責貧困村的脫貧工作;全縣所有單位和部門結對幫扶村、社區,干部職工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4506個,責任落實到人。
    根據貧困對象的不同情況,瀘定縣結合縣情制定幫扶措施,抓實“五個一批”。將有勞動能力、可以通過生產和務工實現脫貧的貧困對象2612戶、5504人納入“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加大產業培育扶持和就業幫助,引導其發展本地區特色產業實現脫貧;將生存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區域貧困對象227戶、792人納入“移民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移民安置實施脫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的1518戶、4759人納入“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過社會保障實施政策兜底脫貧;將因病、因殘致貧的貧困對象1341戶、1737人納入“醫療救助扶持一批”,加大對他們的醫療救助力度脫貧;完成“4.20”蘆山地震和“11.22”康定地震中受災貧困災后重建工作,實現“災后重建幫扶一批”。
    “我們村的青椒還未上市,很多菜商已經和我們聯系好了,今年賺個萬把塊錢是沒問題的。”來到瀘定縣杵坭鄉松林坪村,就會看到當前田間頭的青椒等蔬菜長勢喜人,豐收的喜悅讓這里的村民笑逐顏開。松林坪村僅是瀘定縣高半山扶貧工作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
    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關鍵。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瀘定縣確定了“優農強工大旅游”產業發展思路,全力打造“連通內地、服務全州、輻射西藏”的“菜籃子”供應基地,編制了高半山以優質核桃、優質魔芋、特色水果“三個五萬畝”為主導產業的《高半山特色生態農業產業發展規劃》。近年來,已發展核桃6.23萬畝,特色水果3.5萬畝,魔芋1.5萬畝,花椒2.5萬畝;建成無公害農產品基地7.3萬畝,建成蔬菜產業基地21個,蔬菜種植面積達3萬畝;建成中藥材0.7萬畝,羊肚菌等食用菌1500畝。登記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24個,創建了瀘定“紅櫻桃”、“雪域野農蘋果”、“幸福仙桃”等本土農產品品牌。以轉包、出租、互換、入股、轉讓等形式流轉土地3967畝;培育出盛煌農業產業園、團結羊肚菌種植園等產業大戶20家;引進元正食品有限公司、桑吉卓瑪青稞酒業、貢嘎雪域生物科技、盛煌農業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入駐康東農特產品加工園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打造“全州全域旅游先行區”,舉辦“紅櫻桃節”系列活動,啟動“杵坭、德威康養產業試驗區”建設。
    “除了產業扶貧,我們還將做好智力扶貧、衛生扶貧、就業扶貧等工作,預計到2018年,全縣將全面完成建檔立卡44個貧困村‘摘帽’,基本完成3921戶12025名農村貧困人口脫貧;202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瀘定扶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主任說。
    
  • 上一篇:康定市力推地方電視節目全域覆蓋
  • 下一篇:理塘:對癥下藥力拔“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