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興隆鎮瓦斯村扶貧紀實
■
本網記者 唐闖
瀘定縣興隆鎮瓦斯溝村,是典型的瀘定縣高半山貧困村,曾經山高路遠,道路難行。記者聽當地老鄉如此描述當地的出產:經過科技改良后,核桃又大又香,三個李子放在一起重達一斤,最大的桃子重兩斤,而當地特產花椒更是品種優異,據此打磨的花椒粉香味撲鼻。
都說“墻內開花,墻外香。”守著風水寶地的瓦斯溝村人卻因缺乏種植和養殖技能,從而10戶人家致貧,因學4戶致貧,因病6戶致貧。一些人家選擇逃離瓦斯溝村,在山下安家。
如何才能讓風水之地重新煥發生機?
扶貧攻堅工作一開始,在州、縣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興隆鎮黨委立即安排部署,成立了以書記、鎮長任組長、鎮紀委副書記、第一書記、村支部書記、樹委會主任任副組長,駐村干部和村兩委主要成員為成員的扶貧奔康工作組,開始了扶貧開發的前期工作。
扶貧工作剛一鋪開,工作組進村入戶,走田間地頭大力宣傳,摸底調查,了解民意,掌握數據進行匯總,再通過民主匯商會,村民代表會,群眾大會進行了公開、公平、全程公開落實、確定該村特困人員、貧困戶、做到不漏報,不瞞報,制定該村扶貧開發計劃,得到全村村民積極擁躍支持。
通過一番調研,致貧的病因摸清了,當地鎮黨委意識到:只有將零星的種養殖業集中化、規?;?,瓦斯溝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才能最大限度得到利用,而要將規?;洜I轉化為富民成果,為此,急需要解決交通和水利灌溉問題。
為了盡早讓群眾脫貧,當地鎮黨委和政府多管齊下,一方面,成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將全村的荒山、荒地和村民的農耕地進行整合,鼓勵村民積極參與,促進土地多用途發展,增加收入,減少農耕閑置地。重點將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把現有的幾戶養殖小戶變成養殖大戶。
另一方面,重點將該村貧困戶、無勞動力戶拉入專業合作社,讓他們將自己無法耕種閑置的土地轉讓過來,采用入股的方式參與其中,增加他們的收入。
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礎上,鎮黨委政府積極與相關部門對接,改善該村比較破舊的村民住房和產業入戶建設,積極解決灌溉問題,擴大種植面積,引進適宜當地發展的作物。
一年下來,在縣、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村兩委積極配合協調,村民的支持下,完成7.5公里的通村路加寬(正在準備硬化階段)。完成全村20000多米人飲管道的安裝。完成全村安全電網的改造。完成6.8公里的移動光纖建設,使該村水、電、路、通信四大基礎設施工程基本完善,全村87戶,227人用上了安全電、吃上了放心水,用上了效果好的通信設備,交通安全隱患問題大大減少。
“現階段工作只是為將來做好準備,最終,我們以紅色旅游為主體的平臺建設,將我村小寨子“石門坎”戰斗遺址作為中心點,打造大渡河河谷旅游觀光平臺建設規劃,發展旅游產業,帶動村內外經濟。”興隆鎮相關干部如是解釋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條精準脫貧的產業路,把瓦斯溝村人的現實與未來緊緊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