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云端黑土”長牧草

甘孜日報    2016年03月23日

    ——石渠縣的生態建設探索
    據新華社電 在平均海拔達到4500米的四川省石渠縣,由于草地退化曾形成了大量“黑土灘”。在這個“與云齊高”的四川省藏區縣,當地通過農牧民直接參與生態建設的模式,讓上萬畝不長草的“黑土灘”變為草原的本來模樣。
    3月中旬,記者來到石渠縣色須鎮紅旗一村,見到一片被鐵絲網圍住的草地,里面長滿了半尺高的牧草。“幾年前這是一片‘黑土灘’,根本沒有草,板結化嚴重。大風一起沙塵四揚,人們對這塊地的治理不抱有任何信心。”色須鎮黨委書記安世勇說,但如今,這塊草地退化的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當地農牧民親自參與了生態建設。
    2014年6月,紅旗一村14戶、66名牧民組建了打隆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帶動全村牧民開展牧草種植、暖棚建設、畜產品加工等經營活動。完成了石渠草原生態治理示范工程13000畝的補播,5個人工種草示范點1100畝的建設工作。據介紹,石渠縣整合生態補償、草原灌溉等項目資金,對這13000千畝草地生態治理進行項目招標,但把勞務單獨外包,鼓勵和支持當地農牧民參與其中。2015年,當地農牧民通過合作社的形式,直接在家門口退化的草原上進行種草、后續維護等。“這大大提高了農牧民對草地生態建設的積極性,而不會認為與己無關。”石渠縣委副書記羅林說。
    為了提高當地農牧民對退化草地進行治理的知識和技能,石渠縣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到現場指導,并從青海聘請種草專家對農牧民進行培訓。2015年,紅旗一村牧民種草、暖棚建設等勞務收入達到29.5萬元。“我們已經找到一條治理草地退化的路子,那就是讓本地農牧民參與到生態工程項目中。”安世勇說。
    記者了解到,草地退化嚴重的石渠縣為了探索一條可以見實效的治理路徑,在上級部門支持下,三年前就選了上百畝試驗地,包括草種選擇、草原冬灌、冬播等,見到效果才開始推進,對13000多畝退化草地的治理進行招投標建設。
    “中標企業一般來自內地,但他們并不具備高原草地生態建設的經驗,當地農牧民的直接參與則彌補了這個短板,在草地生態恢復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甘孜州農業畜牧局畜科所副所長張顯澤說。
  • 上一篇:甘孜縣嚴明換屆紀律 構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 下一篇:放心水“流進”農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