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帶出“不會走”的技術團隊

《甘孜日報》    2016年06月24日

——記康定市人民醫院援藏醫生杜君

圖為杜君正在耐心地為患者分析病情。
    ■周燕 /
    “我們本來是打算去成都做手術的,但好多人都給我說康定市醫院的杜醫生做痔瘡手術好的很,我們就決定在這做了,而且這里離家又近,我們照顧病人也方便。”家住爐城鎮的王格偉這樣告訴筆者。
    王格偉口中的杜醫生就是從西充縣人民醫院外二科到康定市援藏的醫生杜君。
    援的是精神,更是觀念
    2014年8月,杜君收拾行囊踏上前往康定的援藏征程,掛職康定市人民醫院院長助理,主要分管外科及信息管理工作。他忘我的敬業精神和先進的醫療理念,改變著醫院、醫生和病人的觀念。
    康定“11.22”地震發生后,在家休假的杜君馬上聯系醫院領導,申請去災區開展醫療救援。第二天一早,他搭乘最早的一班車從西充趕回了康定。當晚,就同醫療救援隊一起趕到了震中——海拔3846米的塔公鎮奪拉嘎姆村,開始了救援工作。
    “我每天大概要醫治七八十個病人,太忙了。來不及想自己有沒有高原反應,是不是生病了。”說起自己因細菌性痢疾導致嚴重脫水,休克在工作崗位上的事,杜君笑著說:“剛開始只是覺得有點不舒服,走路沒力氣,自己對癥吃了點藥,沒想到拉肚子更嚴重了,還第一次當病人坐了回救護車。”
    “他的母親患有風濕性心臟病,長期臥床,他的女兒當時上初三,正是學業繁忙、升學壓力大的時候,但當他得知康定地震的消息后,立即趕回了康定。”杜君的同事沈竹告訴筆者,大家在奪拉嘎姆都是24小時值班的,杜君剛從西充趕回來,沒有休息,每天的病人也很多,他連續工作了五天,后來就休克在崗位上,都躺在病床上了,他還要求再去災區。他的這種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個醫護人員。
    醫院的發展離不開觀念的創新。康定市人民醫院的發展存在病人流失嚴重、轉院率高的問題,針對這一現象,杜君大膽提出:變“病人求醫院”為“醫院求病人”!他認為市醫院要發展,還得找準自身定位,全力打造重點專科,為廣大農牧民服務。
    按照這個思路,醫院通過深入開展到基層送藥、送醫和“五下鄉”活動,以優質的服務贏得了農牧民群眾的信賴,同時,成功打造了肛腸專科,腹腔鏡微創重點專科順利通過了四川省藏區醫學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的立項評審。
    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
    “杜君剛到我們醫院不久,就遇到一起醫療糾紛。患者張大叔一年前在我們醫院做了闌尾切除手術,術后因切口反復感染,形成腹壁竇道,在多處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下,張叔叔堅持認為這是醫院手術造成的,要求醫院解決。我們醫院當時缺乏相應的手術操作經驗,更缺乏信心,多數人提出將張大叔轉移到成都救治并給予經濟賠償。得知這一情況,杜君主動請纓,申請由他來做手術。”“當時,張大叔情緒特別激動,一點都不相信我們,杜君是頂著很大的壓力上手術臺的。”醫院院長康蘭介紹說。
    在爐城鎮老榆林村,筆者見到了張大叔,提起手術的事,他說:“我現在全好了!很感謝杜醫生,他的醫術好、態度好,對我又細心。那時候,我很擔心自己的身體,杜醫生就多次給我做思想工作,真是全靠他,我才那么快就康復了。”
    張大叔還告訴筆者,他覺得市醫院的醫生技術在不斷提高,態度也越來越好了,前段時間,他的孫兒被燙傷了,就是在市醫院醫治的。
    這場醫療糾紛因患者的康復出院而化解,杜君又開始思考,在醫療條件相對落后的藏區,很多醫生缺乏手術操作經驗,如何才能讓這些技術不因他們的離去而被帶走。
    “要把技術傳授給當地醫生,提高當地的醫療水平和整體素質,培養一支留得下的‘醫療隊’。”漸漸地,杜君和一起援藏的醫生形成了這樣的共識,紛紛開始行動、傾囊相授。杜君通過直接手術、親自授課、疑難問題會診等方式開展傳幫帶,現在已經有部分醫生可以獨立完成較為復雜的手術。
    經過多次實際考察調研,杜君發現藏區肛腸類疾病發病率較高,此病對醫療設備及硬件要求相對較低,而自己又有這方面的特長,于是他主動向醫院建議成立肛腸科,開始肛腸科項目創建,并對科室建設提出具體方案,同時,對科室內的醫生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和技能考核,并選派醫護人員外出進修學習。
    截至目前,杜君在該院開展肛腸科手術100余臺,占到外科手術1/4,其中包括在大醫院都算復雜的高位肛瘺手術也已開展多例。新建的肛腸科也在省衛計委立項,力爭三年建成民族地區重點專科。
    是白衣天使,更是愛心使者
    杜君和他們這支行走在高原的健康守護神,是白衣天使,更是愛心使者。
    杜君在援藏期間,以一腔愛心牽掛著病人,幾乎所有的節假日都沒有正常休息過。他的手機24小時開機,號碼向所有患者和醫生公開,不管多累他都堅持每天上班后、下班前詳細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人的病情變化。
    下鄉送醫送藥也是杜君和同事們的重要工作,去年11月,該市金湯鎮因巖石崩塌,導致道路堵塞。杜君和同事一起組建醫療小分隊赴金湯鎮開展醫療義診和送醫送藥活動,大家用背篼背、肩扛手抬的方式,冒著頭頂巖石隨時崩塌的險情,徒步穿越危險區域到達金湯鎮,為300多人次進行了診治,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歡迎。
    這群白衣天使的足跡布滿了康定的村村寨寨,也許當地老百姓已記不起他們的面容,但是只要說起他們的精湛醫術和熱情服務,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
    這份愛心,架起了藏漢群眾友誼的橋梁,援藏的醫生們來了又走、走了又來,一批又一批,他們已經成了百姓心中的健康“守護神”。
     
    
 
  • 上一篇:鄉城縣深入青德寄宿制小學開展“義診”
  • 下一篇:理塘縣查沖西村民捧著“旅游飯碗”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