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巴龍基里村全貌。
■ 多吉澤仁 文/圖
“現在政策越來越好,我們合作社在鄉黨委政府的指導下發展高原特色產業發家致富,現在我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水磨溝村致富帶頭人阿丁告訴筆者。
據阿丁介紹,自巴塘縣吹響精準扶貧的號角后,高中文化的他放棄在外經營了八年的生意回竹巴龍鄉發展產業。去年在縣鄉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阿丁等11個貧困戶成立了“巴塘縣竹巴龍列哇格木綜合產業開發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了3500只藏雞、1500頭藏豬、60箱中蜂,收入較往年翻一番。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該鄉的貧困村基里村也知道到了養蜂產業投入少、技術要求不高、收益大,于是也效仿著養蜂。在鄉政府的支持下,為使貧困村的養蜂產業形成規模化,提高村民的增收,爭取資金為全村每戶農戶統一訂做了兩個蜂箱,供群眾養蜂,現基里村共有120戶養蜂,預計每戶年收入增加1500元。
獲得養蜂產業帶來的實際效益后,基里村群眾對發展特色產業來脫貧致富的路子充滿了興趣和信心,該村第一書記主動找鄉黨委政府商議發展其他產業,憑借突出的地理和自然環境等優勢,該村決定選擇20個帶頭示范戶,成立基里村葡萄種釀專業合作社,種植優質“赤霞株”葡萄110余畝,約33000余株。今年,葡萄基地畝參量達3000斤,年人均增加收入500元。
葡萄種釀專業合作社的成功,讓產業富民路子在基里村越走越好,成為該村脫貧摘帽的“主打曲”。相繼在全村發展林果業,種植蘋果、梨、核桃等樹200余畝;鼓勵貧困戶發展黑山羊養殖業。今年,貧困戶格桑養殖山羊200余只,預計出欄30只,按平均每頭能賣1000元計算,能為格桑家年增收3萬余元,3年之內能完全脫貧。
“石磨糌粑是我們所需要的,比鋼磨的好,只要能保障質量,我們就要你的石磨糌粑。”該村支部書記土登跟康寧寺達成口頭協議。通過跟致富能手阿丁的交流,基里村支部書記土登認為想致富還需開辟新的道路,他轉輾到拉薩市、甘孜縣、香格里拉等地區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考察,他得知各大寺廟對糌粑的需求量很大,石磨糌粑又是綠色健康食品之一,致富產業的一條新路在土登的心里油然而生。一回來他就到康寧寺跟寺廟的主持商談合作事項,就這樣跟康寧寺達成了口頭協議。另現在生活越來越好,綠色健康的食品廣受人們的追捧。土登又到農貿市場轉了轉,了解消費者對石磨糌粑的需求。長期從事小販生意的拉姆告訴土登只要你有貨,隨時都可以送到我這里來。解決了銷路的后顧之憂后,土登回村動員群眾成立了“巴塘縣機里瓊倉綠色農畜產品產業發展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員自籌資金16萬元購買了2臺石磨機器和3000斤青稞,將于今年10月左右開工磨粉。為擴大規模,合作社計劃于明年試種80畝黑青稞,專門制作石磨糌粑。
“我們村除了計劃大規模種植黑青稞外,還準備收購附近三各貢等村的黑青稞、大麥、小麥等原料。按市場價,保守估計一年我們可以增收10萬元。我們還打算招聘村里貧困戶們到合作社打工,這樣既能使本村群眾增收,還能帶動周邊的百姓致富。”基里村第一書記對脫貧奔小康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