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康定市的報道

環境優美的民居接待戶。
■ 劉燕
為實現穩定脫貧的目標,康定市提出因地制宜引導群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畜則畜、宜果則果、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發展路子,全力助推精準扶貧工作。如今的康定,一批有特色的新農村脫穎而出,精準扶貧的鄉村實踐正在成為引領群眾脫貧奔康的新樣板。
俄達門巴——雪山之顛的幸福村
俄達門巴村位于318國道沿線,緊鄰康定機場,屬純牧業村。全村共有171戶724人。2014年,全村牧民年人均收入約為370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年人均收入約為1900元,距脫離貧困線還有較大距離。
2015年,在康定市委、市政府和省委統戰部等各幫扶單位的共同努力下,該村引進企業強力推進旅游發展、整合資金打造路沿經濟、優化結構發展奶畜產業,全村牧民年人均收入增加到4200元,貧困建檔立卡戶年人均收入增加到2700元。2016年,貧困建檔立卡戶人均預計純收入將突破6000元,將實現脫貧摘帽。
2015年以前,以畜牧業為主的俄達門巴村雖然能把畜產品變成收入,但因交通不便、缺乏市場經濟知識等,導致農牧民依靠傳統生產經營行為難以實現增收。為改變這一現狀,市委、市政府首先就俄達門巴村增收難的原因進行了精準分析后得出結論:雖然畜牧產業是俄達門巴村民的主要收入,但一年到頭輾轉在夏、冬季牧場之間,很難有副業創收;該村雖然有大美的雪山草原風光,但由于景點不通公路,使游客難以進入,因此很難產生旅游收入……。經過精準分析后,市委、市政府找到了俄達門巴村貧困的癥結所在,制定了精準扶貧方案,以“政府+公司+景區+農戶”的方式,由政府引進康定木雅澤朵旅游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投資1.8億元,結合當地文化風光資源,正在打造4A木雅景區,今年8月,木雅景區即將開園。
隨著旅游業的開發,也撬動了關聯產業的發展。俄達門巴村群眾將49套空置的牧民住房,以資產入股的方式進行開發利用,既增加了牧民群眾財產收入,又有效地將空置的民居再開發。景區開發公司每年出資40余萬元,按照每人300元的標準無償為俄達門巴村群眾購買農村養老保險,減輕了牧民醫療、社保繳費負擔。同時,旅游開發公司與俄達門巴村簽訂景區開發協議,明確公司與村集體按照7:3的比例,對景區收入進行分紅,并實行盈利分紅逐年增長的分配機制,2015年分紅35萬元,2016年將實現保底分紅85萬元。此外,從景區建設開始,公司用工和運輸主要為俄達門巴村的群眾,僅去年半年,群眾從景區開發務工收入就超過30萬元。公司還結合景區建設,加緊修建、改造安全飲水管道、蓄水池、通村公路等基礎設施。現在,一條條寬敞的水泥硬化路直通村民的家門口。
為確保群眾持續就業增收,木雅澤朵旅游投資公司明確景區正式營運后,優先選擇當地貧困人口在景區上崗務工。結合正在建設中的木雅景區,去年10月23日,組織該村23名村民接受了廚藝、旅游服務、禮儀交流等方面的培訓,并組織培訓群眾到成都農家樂參觀學習,近日,公司正對俄達門巴的群眾100余人進行景區服務培訓,為8月的開園運營做準備,也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等景區正式營業了,我們學到的技術就能派上用場了!”村民羅莎興奮地對筆者說。
俄達門巴村是純牧業村,牦牛產品資源豐富,作為省委統戰部的對口扶貧村,該村在省委統戰部的幫扶下,確定發展牦牛產品加工產業為主導產業。一方面將省委統戰部爭取到的130萬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用于建檔立卡戶發展牦牛產業,另一方面積極對接高原之寶、藍逸集團等企業,通過“奶站+奶吧”的形式,建設牦牛乳制品加工廠,形成牦牛奶收購、加工、銷售一體化的乳制品產業,使牧民持續增收。省委統戰部還積極聯系省社會主義學院、省中華職教四川海聯會為康定鄉鎮衛生院捐贈50萬元,并每年給俄達門巴村捐贈10萬元扶貧資金,持續5年;四川省知聯會組織華西醫院10余名專家到該村免費義診,為村民進行全面體檢,送去最急需的藥品。
羊廠村——大櫻桃種下致富夢
羊廠村緊鄰省道211線,地處羊廠河右岸,各戶村民沿河床分散居住在高山、半高山峽谷地帶,全村平均海拔1550——2200米左右,以藏、漢民族混居為主,全村現有56戶、212人,該村系康定市折東片區典型的半高山及高山貧困村。加之該村地處姑咱鎮水源地保護區,產業發展事關全鎮3萬多人的飲水安全,因此不能發展面源污染較重的畜禽養殖,只能進行環保綠色的特色農業種植。
自開展精準扶貧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對口幫扶單位省軍區預備役高炮師的幫助下,羊廠村成立了羊廠櫻桃種植農民專業社,先后建成12000米人畜飲用水管道、硬化入戶路2400米、修建灌溉水渠1000米、新建村內機耕道6.2公里、架設5座鋼架橋,并于2013年實現移動、電信通信全覆蓋,共種植了210多畝大櫻桃,為羊廠村脫貧奔康打下了堅實基礎。
筆者在羊廠村走訪時,一位村民告訴我們:“現在關鍵是管護好大櫻桃基地,待兩三年后大櫻桃開花、結果,我們就能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今后我們還將逐步擴大特色林果種植面積,以后我們還要結合林果采摘體驗游搞民居接待,對今后的生活,我們充滿信心。”
敏遷村——合作社為村民賺到“第一桶金”
1月6日,康定市麥崩鄉敏遷村級活動室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陣陣爽朗的笑聲不時從這里傳來……。原來,當天是綠高原羊肚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村民們發放勞務工資的日子,手里拿著一沓沓剛領到的嶄新鈔票,村民們一個個笑得合不攏嘴……。據了解,此次合作社共為村民們發放勞務工資24萬余元。
距康定市區60公里的敏遷村海拔2800多米,這里氣候好,適合搞特色種養業。2012年10月,州涉農部門與省農科院合作,在康定市大河溝基地進行了羊肚菌人工栽培試驗。試種成功后,康定市積極引導有條件的鄉鎮,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大面積種植中藏藥材和羊肚菌,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理念,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目前在康定市已示范推廣羊肚菌200畝,敏遷村便是示范區之一。州農科所的專家們還專程來到敏遷村勘察,為村民們講解種植羊肚菌的專業知識。
據了解,2015年6月,敏遷村向上級部門爭取54萬元扶貧資金,在各方支持下成立綠高原羊肚菌合作社。目前,全村37戶村民就有29戶參與到合作社管理中。村民不僅可以用土地入股,每年合作社按當年產量給予分紅,而且又能在合作社的種植基地投工投勞掙工資。“以前種傳統農作物時,收成最好的時候一畝地最多賺三千多塊錢,今年一畝地的菌子賣到了3萬塊錢,以后就指著它賺錢了!”村民董曉兵樂呵呵地說。
“有了合作社真是太好了,我們把土地轉租給合作社,每年不僅可以分紅,而且還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掙錢,工資是平日里的五、六倍,每年每家至少可以賺到一萬多。”已經靠合作社賺到“第一桶金”的村民高國榮邊數著錢邊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