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爐霍縣唱響產業富民曲

《甘孜日報》    2016年07月08日

 
技術人員指導農戶種植黑木耳。(爐宣)
    ■何澤曉 楊琦 侯云春
    地處川西高原藏區、甘孜州北麓的爐霍縣,6月的鄉村沃野一片青綠,處處一派生機勃發的景象。
    “我們村里主動派人多次到州上學習和對接,學成歸來后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科學培育黑木耳。”爐霍縣仁達鄉玉麥比村村支書阿扎說。
    “群眾觀念的轉變讓我們非常驚喜,以前種地是一把種子撒下去就不管了,現在有了田間管理。”在爐霍宜木鄉進行農技指導的州農科所所長楊開俊說。
    “通過幫扶對接和各鄉鎮的自我努力,很多鄉(鎮)、村都確定了各自的脫貧產業,未來各地特色產業的‘造血’功能將越來越強大。”爐霍縣扶貧移民局局長亞瑪里初說。 從“等靠要”到“爭搶跑”、從“大水漫灌”到“精確滴灌”、從“輸血”到“造血”……眼下的爐霍,在精準脫貧的道路上不斷探索。
    取致富經 偏遠山村富民產業從無到有
    近日,玉麥比村第一書記鄧仕清等人懷著期待和緊張的心情,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州農科所專家組一行,前來檢查驗收該村規模試種黑木耳發展情況。
    “長勢非常好,你們前期管理做得很不錯,養菌非常成功!”聽到專家的肯定后,鄧仕清和在場的十余村民不約而同地鼓起了掌,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這是我們第一次嘗試發展規?;母幻癞a業,得到了專家們的肯定,信心更足了。” 鄧仕清說。
    作為爐霍縣88個貧困村之一的玉麥比村,全村57戶農牧民群眾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多達20戶,過去全村老少守著700多畝土地“靠天吃飯”,沒有任何特色富民產業,不少村民不得已選擇了外出打工。
    變化出現在2015年底。2015年12月中旬,仁達鄉鄉長陳永會從康定培訓回來,帶回州農科所在高原海拔地區試種黑木耳成功的消息。村兩委一邊和鄉黨委政府多次商量,一邊召開村民大會取得群眾一致認可,在州、縣農業和科技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于今年3月,派出了由駐村干部、第一書記、村支書、村長組成的考察組,前往學習黑木耳種植技術。4月中旬,學成歸來的鄧仕清等人發動全村村民投工投勞,不到半個月時間就完成了3200余棒黑木耳規模種植。
    “我們村有豐富的椴木資源,但勞動力資源、群眾科學種植技術缺乏是硬傷,這也是過去富民產業發展不起來的原因。”鄧仕清說,“而發展黑木耳產業,能最大程度的揚長避短,是最契合我們村的富民產業。”
    據介紹,種植黑木耳只在前期的投入工作量比較大,后期管理投工和技術要求較少,種植季節又在農閑時節,不耽誤生產和外出務工,且黑木耳種植具有持續性,每棒能穩定生長5到7年。一般情況下,3棒黑木耳3年能產一斤干黑木耳,而根據目前市場行情,一斤干黑木耳能賣400元左右,按此計算,今年下半年玉麥比村將增加數萬元黑木耳收入,收入總量雖然不多,但考慮到全村僅有45戶,每一戶最后能分到的“紅利”依然可觀。
    “今年主要是時間上比較倉促,與州上農科所聯系較晚,種源不夠,種植量沒上去。明年會提前聯系,準備再增加5000棒的種植。”
    轉變觀念 夯實脫貧攻堅底部基礎
    “這塊地膜油菜,一看就不再是過去那種撒下種子就不管的農地,它有日常管理。”站在爐霍縣宜木鄉蝦拉沱村一塊農家菜地旁,楊開俊開心地說。
    身兼州農牧局駐爐霍產業扶貧技術指導組組長的他,于6月13日至15日專程到爐霍縣各鄉鎮考察指導當地農業產業發展情況,作為州內最權威的農技專家之一,“農牧群眾耕種觀念在轉變”成為他此行最愉快的感受。
    作為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的高原藏區縣,獨特的高原氣候,讓原本很多在低海拔地區能規模種植的農作物,在該縣都往往“水土不服”,當地常見的農作物多為青稞、小麥、豌豆等。多年來,州農業相關部門花大力氣持續對適種農作物進行改良和研發,成功研發了一系列創新品種,并結合配套的種植和管理技術,向全州推廣。
    以宜木鄉為例,三年來,該鄉通過積極推廣,500多畝原來的青稞地改種了地膜油菜,并從粗放式管理轉變為精細化管理,每畝收益增加了500元左右,蝦拉沱村更是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被譽為“康巴第一村”。
    不僅僅是宜木鄉。在該縣的宗塔鄉角龍村,該村積極發展奶牛養殖業,引進良種奶牛,許配奶牛150頭,并成立村合作社,由村上購買該村牧民的畜產品,統一銷售;雅德鄉康古村充分理清自身優勢,鼓勵村民發展規模種植大蒜,并計劃成立服裝裁縫合作社和藏式木工合作社;上羅科馬鄉一村建立了鄉生物質能成型燃料加工合作社,充分利用當地優勢,將秸稈、木屑、枯枝、牛糞等農林廢棄物中松、散、軟的生物質經機械擠壓成型制成新型燃料,項目原料就地取材,產品就地加工, 效益可實現就地翻番…… “觀念脫貧,比什么都重要,即使是一點點細小的變化,都讓我們非常驚喜。”楊開俊說,“因為農牧群眾觀念一轉變,我們的科技以及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手段就能發揮作用。”
    三區一園 撐起產業富民新藍圖
    玉麥比村和蝦拉沱村的變化,是爐霍縣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全縣脫貧攻堅的信念在堅定,步伐在加速,人心在凝聚。
    “十三五”開局之年,該縣明確了脫貧總目標:到2020年,全面實現88個貧困村,2350戶、8857名貧困人口脫貧總目標,與全國全省全州同步實現小康目標。其中今年將有20個村、443戶、1604人脫貧。
    經濟滯后、底子薄的爐霍,如何攻堅?
    無產業脫不了貧,無產業奔不了康。隨著脫貧攻堅的持續深入,產業富民的發展思路,愈加在該縣干部群眾的心里清晰起來。
    梳理自家家底,三區一園,成為了該縣在開局之年乃至“十三五”時期的發力點:重點打造宜木鄉通龍壩子特色種養區,斯木鄉吉絨壩子設施農業區,宜木鄉蝦拉沱壩子(包括通龍壩子)原生態農業觀光區,以及斯木鄉若海村包初河壩農畜產品倉儲、加工、物流園。
    該縣以甘孜州盛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雪域俄色有限公司為支撐,發揮農區大棚蔬菜、俄色茶、黑青稞等產業優勢,進一步增大產業規模,力爭未來5年建成1000個冬暖式大棚,增大產能;以圣德乳業公司為支撐,大力發展牧區娟珊牛凍精改良,制定爐霍地方乳制品生產標準,建立奶渣“訂單”收購辦法,重點培育畜牧產品加工銷售產業;依托“三區一園”完善先進的物流體系,加速農產品交易,立足甘孜,主供成都、廣州等,帶動自主“鮮水源”農產品品牌進入高價值競爭、高效率流通的市場化層面。
    斯木鄉吉絨村成為“三區一園”發展藍圖下,最先“閃亮”起來的村子之一。在引進的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村里成立了大棚蔬菜種植合作社,建成了吉絨村綠色蔬菜基地,從2015年8月一期工程建成投產以來,已實現產值70多萬元。
    “‘三區一園’戰略是我縣‘選準一個產業方向、創建一個有效能的集體經濟組織、建立使貧困群眾收益的利益鏈接機制’三位一體產業發展共識的具體體現。”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說,“有國家、省上和州上各級黨委政府在人、財、物等方面的全力支持,自身又找準了契合實際的路子和目標,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打贏這場硬仗。”
    該縣脫貧攻堅,已然換裝了動力更為強勁的“引擎”。這一次出發,將讓更多爐霍人脫貧奔康的夢想照進現實,他們的未來,是新生活,是甜如蜜!
     
    
  • 上一篇:雅江縣狠抓技能培訓助力脫貧攻堅
  • 下一篇:瀘定縣層層壓實責任確保安全度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