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達縣鄉鎮中心衛生院標準化建設走筆

冬絨吉醫生正給患病孩子打針。
■ 記者 周華 陳斌 文/圖
6月27日,記者驅車來到色達縣康勒鄉中心衛生院,新建的兩層小樓外觀洋氣,衛生院有詳細的分科和先進的醫療設備等。“以前鄉衛生院環境差,醫療設備落后,技術力量薄弱,前來看病的人很少。現在好了,醫院是新建的,還配備了基本醫療設備和藥物,增加了醫技人員。這樣一來,到醫院看病的人多了,不但收入增加了,而且還真正解決了群眾的看病難,老百姓足不出鄉就可以享受到基本醫療服務。”康勒鄉中心衛生院院長赤娜說。據了解,康勒鄉中心衛生院只是全縣鄉鎮中心衛生院標準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走進康勒鄉中心衛生院,寬敞整潔的住院部樓,品種多樣的檢測設備,讓人有一種置身縣一級醫療機構的感覺。新建的住院大樓設有內科、外科(診斷室)、治療室、輸液觀察室、藥房(劃價室)、藏醫診斷理療室、公共衛生服務科、健康教育室、預防接種室、B超室、心電圖室等,主要用于滿足全鄉3個村500余戶農牧民的預防保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計劃生育等基本醫療公共衛生服務需要。
在治療室,醫生冬絨吉正在為病人玖加測量體溫。“孩子高燒退了,精神也好了些!這里的醫生技術好、隨叫隨到,服務好,價錢還便宜,特實惠。”村民甲花滿意地說。前一天,他的侄兒玖加因感冒高燒不退,甲花帶著孩子來到鄉中心衛生院。醫生精湛的技術讓他很放心,通過打針治療后,孩子的病情明顯好轉。更讓甲花沒想到的是,扣除新農合報銷部分,他為孩子治病只花了5元錢。
“以前,有個小病小痛,要到80公里外的縣醫院看病;如今,直接到鄉衛生院看,而且不出鄉就能實現新農合報銷,既方便實惠,又省了時間和精力。”甲花感慨地說。
“現在,醫院的基本醫療設備也都齊全了。”醫生冬絨吉告訴記者,過去,農牧民看病從鄉醫院到縣醫院,特折騰,花費高,全家跟著受罪。現在,鄉衛生院的基礎設施完備、檢測設備齊全,一些基本檢查都能做,農牧民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鄉。
對患者服務更好了,醫療費用卻少了;科室特色更強了,醫院發展卻更加均衡;家門口能看病了,醫療水平卻沒降。在色達縣,像康勒鄉中心衛生院這樣的衛生院還有9家。據了解,近年來,色達縣加快了鄉鎮中心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已重點打造了10個標準化鄉鎮中心衛生院,其他7個鄉鎮中心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將于今年完成。屆時,全縣所有鄉鎮中心衛生院將真正實現標準化。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民小康。”醫療衛生,事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近幾年,色達縣從農牧民最關心的問題入手,對全縣鄉鎮衛生院實行標準化建設“三年推進計劃”,加強鄉鎮衛生院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滿足基層人民群眾對醫療保健的需求,讓廣大農牧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最優質的醫療服務。
“鄉鎮中心衛生院建設資金改過去‘斷續有限’投入為一次性足額投入;分級診療改過去’推不動’為現在的‘能落地’。”色達縣衛生局副局長安德銀告訴記者,近幾年,色達縣緊緊圍繞“首診在基層,大病不出縣,優質資源下沉”的工作主題,加強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積極構建“緊密型”縣鄉“醫聯體”,努力建立雙向轉診就醫新秩序。同時,縣上通過政府放權、醫院承責、優質資源下沉常態化來實現縣級衛生部門對鄉鎮衛生院人事、財務、業務“三統一”的垂直管理。縣級衛生部門著力加強基層醫療機構服務平臺建設,實現了對鄉鎮衛生院業務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公共衛生和公共醫療一起抓,把醫生從“賣藥人”轉變為“看病人”;在鄉鎮衛生院中逐步實行院長競聘制,杜絕家長式管理;抓實公共衛生服務,建立居民健康檔案;開展互教互學,提升業務水平;落實業務考核,加大人才培訓。通過軟硬件齊抓,加強基層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農牧民提供優質醫療衛生服務。
在加大投入的同時,由縣衛生局牽頭,各鄉鎮中心衛生院每年都選派醫生到縣人民醫院、對口援助色達的內地醫院進修學習,“基本上將每個醫生都輪訓了一遍。”安德銀介紹說。
基礎設施改善,人員素質提高,換來的是群眾的信任與滿意,帶來的是醫院收益提升。“基層醫院不僅要為群眾提供公共衛生服務,更要能看病能治病。今后,我們將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到基層、落在農牧區,加大對基礎設施和人員培訓的投入,更好地為當地農牧民提供醫療衛生服務。”安德銀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