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生態,發展合作社,石渠傳統牧業向現代牧業轉型升級
達龍合作社牲畜冬棚變夏季蔬菜棚。
“沒有生態,就沒有發展。”石渠縣生態治理這一朵鮮花,引來該縣境內合作社遍地開花。據不完全統計,以生態建設為基石,通過創新模式,目前,該縣合作社已達50多家。
石渠縣把生態建設和農牧業發展相結合,發展規模化特色效益農牧業,充分治理沙化土地和“黑土灘”,在此基礎上,規劃建設合作社,實現生態建設和規模特色效益農(牧)業規模化發展同步推進。
■記者 唐闖 文/圖
以點帶面,從細節入手
創新生態治理模式
石渠縣以生態建設為根基,創新方式治理生態,為合作社的發展和推廣,打下堅實基礎。
在播種牧草,恢復草場方面,該縣以點帶面,通過落實責任制,把牧草種植和國家草補資金發放相結合,對超額完成牧草種植的牧民,全額發放草補資金并予以獎勵,對未完成牧草種植任務的牧民,給予警告和一定處罰,這一舉措率先在該縣色須鎮紅旗一村的黑土灘恢復工作中顯現成效。在這一激勵機制下,牧民種植牧草積極性大大提高,經過兩年治理,上千畝黑土灘變為綠草原。
同時為更好保護已有優質草場,以及進一步維護新播種牧草,在草場管理方面,該縣改大圍欄為小圍欄。從20畝到100畝,根據牧民實際情況,把大圍欄變為一個個小圍欄,把上千上萬畝草場,細化到每一戶牧民頭上,解決了過去大圍欄大操場管護不力的現狀。在小圍欄管護模式下,每一個圍欄的內牧草由每一戶牧民自行管理,自己使用,多勞多得。通過這種方式,牧民管護牧草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優質牧草逐年增多。
在利用生態原理消滅草原鼠害方面,該縣積極探索改良已有水泥柱鷹架,使用更為簡便易行的塑料管制作高度適宜的鷹架,引鷹捕鼠。這種新型捕鼠鷹架易于制作,易于安放,成本低,可以大量安置在鼠害嚴重的草場。
通過狠抓生態管控細節,該縣境內的草場正在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成立合作社
實現牧民增收方式多點開花
在生態建設逐步取得成效的情況下,該縣大力發展合作社,另一方面將牲畜集中管理,實現專人放牧經營,標準化、規律化放養,改變了“50人圍著100頭牛轉”的牧業無序單一經營現狀,將牧區多余勞動力從牧場中轉移出來,從事多種經營,大大緩解草場使用壓力,變單一牧業經濟為多元就業模式,實現牧民增收方式多點開花。
2014年,石渠縣在色須鎮率先開展專業合作社試點工作,組建了“色須鎮達攏牧業發展合作社”和“色須鎮扎益達吉手工業專業合作社”,僅2015年兩家合作社就通過生產鮮奶、酥油、酸奶、奶渣和石渠特色服飾、帳篷、手工藝品等實現87萬元收益和100萬元的訂單,全面開啟農(牧)業和手工業合作化經營模式,有效提升了合作社成員的收入,拓寬了農(牧)民致富渠道,從實際效果看,其專業合作社為農(牧)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支撐。
今年,該合作社又實現牧業和農業結合,在發展牧業的基礎上,利用夏季牲畜暖棚空閑的時間,在暖棚內種植各種蔬菜,培植各色鮮花,合理利用牲畜留下的糞便。同時,該合作社牧旅結合的黑帳篷項目也逐漸收到成效,通過這些與當地牧業相關的衍生項目,該合作社將牧場轉移出來的多余勞動力,成功流轉到種植業、旅游業、服務業當中來。
在此基礎上,石渠縣統籌考慮全縣各地實際,立足產業扶貧,通過一點帶面的形式,今年繼續加強農(牧)業專合作組織建設。幫助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協會健全《章程》和財務、收益分配等內部民主管理制度,促其規范化運作;對各類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協會實行稅費征收優惠;為全縣23個鄉(鎮、場)的合作社爭取上級各類項目扶持,幫助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申請產業發展貸款,有效緩解專業合作社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規范管理,促進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該縣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各類專業合作社成員赴省、州內其他地區進行參觀學習。同時,積極通過申報省級示范社,充分發揮他們的示范帶動作用,使當地專業合作社發展朝著規范化、規模化方向穩步邁進。
為克服合作社成員在生產過程中的盲目性、隨意性,石渠縣組織引導合作社成員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采取統一提供種子、化肥、農藥、飼料等生產資料的方式,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牧)業增效、農民增收。
立足產業化
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
作為牧業大縣,該縣為進一步加快農(牧)業產業化進程,把培育和發展專合組織、家庭牧場、種植大戶等作為農(牧)業產業化的關鍵環節來抓,按照“發展羊、控制牛、限制馬”的思路,通過“支部+協會”模式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從農產品的生產、銷售等入手,加快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工作。
在生產環節,狠抓國家農(牧)業標準化生產規范落實,用具體的生產標準和科學的操作規程規范農(牧)業生產各個環節,做到生產有標準、操作有規程、質量有保障。在加工環節,組織、引導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嚴格執行標準,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有效提高農副產品加工、保鮮和包裝質量,進一步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聘請農(牧)業專家對全縣重點產業的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技術進行指導,廣泛推廣和應用良種培育、氣象預測預報和病蟲害防治等重點技術,帶動了全縣農(牧)業產業化工作的開展。
加強農作物的管理和指導,嚴格規范化肥、作物生長調節劑等農(牧)業投入品的使用標準;加強農產品的檢測檢驗,確保藥殘等超標的農產品不流入市場,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加快推進農(牧)業品牌化
由低端營銷轉向高端營銷
兩年來,該縣從當地農(牧)業資源的特點出發,在大力發展合作社的基礎上,致力于規模化與品牌化相結合,既打造無公害優質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大力推進農(牧)業規模化發展,又力推品牌化建設。
據了解,在穩定青稞等主要糧食作物面積的前提下,全縣特色農業面積不斷擴大,建立現代特色農(牧)業產業基地2.85萬畝,新建枸杞基地150畝,良種推廣3.53萬畝,農作物播種4.6萬畝,糧食總產量8216噸。
目前,石渠縣正按照“市場為導向、突出競爭優勢、堅持點帶面”的產業發展原則,加快推進農(牧)業規模化。在脫貧攻堅規劃中擬在洛須片區等建設青稞種植基地6414.8畝,油菜種植基地1140.5畝,蔬菜大棚273.7畝,枸杞種植基地1144畝,優質牧草基地3000畝。
與此同時,該縣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農(牧)業品牌化建設步伐。加大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認證力度,爭取完成“石渠白菌”、“洛須枸杞”等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和商標注冊工作,努力開展高原特色肉制品、蔬菜、人生果等農產品的無公害、有機和綠色食品認證,提升產品質量和知名度。
對于獲得“三品一標”認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馳名商標”、“四川省名牌農產品”、“四川省著名商標”的農產品,政府給予資金獎勵,鼓勵和引導農產品走品牌化營銷之路。
通過組團參加西部博覽會等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博覽會,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主題推介展銷活動,加大了農(牧)業品牌的包裝和宣傳力度,使石渠縣農(牧)業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
縣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借鑒發達地區發展現代農(牧)業的先進經驗,努力走出一條適合該縣農(牧)業發展的新路子,加快實現由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生態農(牧)業和高效農(牧)業的轉型。
記者手記
以生態平衡為根基,以合作社為支點
謀高海拔牧區新發展
有人說,在高海拔的地區,只要坐得住就是勝利。
可如今,在石渠這片平均海拔4200多米的草原上,干部群眾卻在用實際行動表明:只有立足生態平衡,真抓實干,想辦法,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坐得住”。
石渠,作為生命禁區,它的現實是高寒缺氧,是地廣人稀;作為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現實是生態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作為四川省牧業大縣,畜牧業是這里的傳統,游牧文明是這里的歷史,這注定了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是在生態與畜牧業之間尋找一種新的平衡,是在高寒缺氧和人的生存之間,尋找一種方式,讓人們以此為家園,世代繁衍生息。
作為一種探索,合作社正在成為實現這種平衡的一個支點。面對地廣人稀的現實,合作社既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實現畜牧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經營,并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最終實現畜牧業的提檔升級,改變傳統畜牧業分散放牧,無序放牧的現實。在這一過程中,無序放牧等人為因素對草場蓄養、培植及良性循環發育造成的壓力和破壞將逐步減輕,并最終得到有效控制,實現人、畜和自然之間的和諧共存。
同時,在集中的基礎上,隨著合作社競爭力的增加,根據合作社成員的意愿,結合畜牧業發展多種經營,實現就業和增收方式的多元化,改變傳統畜牧業收入單一的狀況。石渠縣達攏合作社農牧結合、牧旅結合的項目取得實效,就是最好的證明。
目前,以合作社的方式尋求傳統畜牧業的提檔升級,牧民以牛羊或者草場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牧民依然擁有自己的牧場和牲畜。將來,隨著合作社發展,傳統畜牧業下的牧民將不再局限并束縛于傳統的游牧生活。由于從傳統的畜牧業中解放出來,學習新的生存技能、培養新的生活興趣成為可能,他們可以在放牧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生存特長,以更加豐富的生活方式規劃自己的人生。
在這樣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之中,政府需要做好更加深入地關切牧民的愿望,尊重牧民個體的生存感受,并做好細致的草原社區規劃和引導工作。草原的明天是值得期待的,但再美好的愿景,也要建立在生態發展,和人們持續不斷真抓實干的基礎之上,這是發展的核心,也是關乎我們是否真的能做到“坐得住”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