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理塘縣富民產業蓬勃發展

《甘孜日報》    2016年09月01日

 
理塘圣地農莊工人正在采摘豌豆尖。
    本網訊(葉強平 譚麗華 文/圖)把自己村的優勢找準,把脫貧產業做強……在理塘,脫貧產業正蓬勃發展。
    要從根本上實現農牧民脫貧,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和“造血”功能,產業扶貧既是關鍵,更是難點。理塘縣在充分尊重農牧民自主選擇發展路子的基礎上,始終堅持政府引領,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由市場需求決定產業發展方向。2016年,統籌整合援建資金、產業扶貧周轉資金,按每村100萬元,共2100萬元投向21個“摘帽”貧困村。立足各鄉、村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按照 “一村一規劃,一戶一策略”的要求,著力構建新型現代農牧業經營體系,組建農牧民專合組織,培育集體牧場和種養殖大戶等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推廣“公司+基地+農牧戶”、“公司+專合組織+農牧戶”等模式,逐步實現由單村獨戶、分散單一的種養殖業向集中連片、整體推進的方式轉變,培育做強集體經濟。
    立足牧業大縣優勢,大力發展畜牧產業。目前,曲登鄉額和村、藏壩鄉甲空村等5鄉8村成立了高原牦牛養殖合作社,在草原確權承包基礎上,有機結合“人草畜”三要素,貧困牧民“抱團”聯戶組成新型牧業生產經營單元和實體,建設集體牧場。由牧民自籌牦牛組成聯合體,對貧困無牲畜戶的牧民則按政府以獎代補的形式購買牦牛加入聯合體,實現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規范化管理。現已養殖種牦牛2500頭、奶牛1200頭,建設標準化示范草場3000畝、打貯草基地300畝,正著手新建畜產品加工作坊、壓縮干青草作坊。集體牧場與縣國資公司簽訂供銷合同,牧場生產的酥油、奶渣、牛毛等產品由其統一銷售,目前,集體牧場已為廣大農牧民群眾認可和擁護,運轉正常。預計,建立集體牧場后,這幾個村每年牲畜新增存欄780頭,出欄680頭,出欄率達22%,商品率達20%,貧困戶人均可增收2000余元。同時,牧場因需開辟公益類崗位,招收貧困群眾到牧場工作以解決其生活困難問題。
    作為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上的中心城市和一級支撐點,章納鄉查沖西村、喇嘛埡鄉然日卡村緊緊把握全域旅游的發展機遇,將旅游業嵌入產業扶貧格局中,創新一個主導產業+“N”個牧民從業隊伍的旅游產業新路子。查沖西村以10畝土地和縣上的100萬產業扶持資金作為股份,入股甘孜州旅游公司建設旅游營地,土地租賃及入股分紅每年效益可達100萬。依托旅游營地項目,村里計劃組建文藝表演隊、導游隊、服務隊等第三產業從業隊伍,新建1個村級牧旅結合接待點,讓23戶貧困群眾吃上源源不斷的“旅游飯”。
    該縣高城鎮4個村集體聯辦大型惠民超市,1個村集體聯辦旅游接待賓館,格木鄉加細村“石雕文化·理塘首刻”已出產品,在民族文化得到傳承保護的同時,帶動了群眾增收。成立莫壩鄉益民勞務輸出有限公司,與縣醫院及各服務行業達成勞務輸出意向,已輸出從事清洗、雜勤等勞動力50余名,為貧困人口就業探尋出了新的路徑;拉波鄉磨則村藏香豬養殖合作基地已建成;下木拉鄉上馬巖村成立木耳栽培專合組織,規模種植木耳50畝,并與浙江微海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達成供銷協議;濯桑鄉依托國道227旅游環線、圣地農莊及“兩區一體”等優勢,建設10里綠化帶和百畝鮮花帶,助推鄉村旅游業;全力做優藏區示范新鎮,引進菲律賓僑商,擬在甲洼鎮投資5-10億元建設“高原麗江”。此外,拉波鄉正呷村的蜜蜂養殖產業、德古村的俄色茶種植業、呷洼鄉日西村的黑木耳基地、亞火鄉亞火村的水磨糌粑加工業等正加快推進。
   
    
  • 上一篇:石渠縣推進“摘帽”貧困村幫扶全覆蓋
  • 下一篇:甘孜縣貧困村有了“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