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縣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紀實
春到藏寨。本網資料圖
近年來,丹巴縣認真貫徹落實州委、州政府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三化聯動”的部署要求,始終堅持以旅游全域化統籌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農區即景區、村落即景點”的鄉村旅游資源特質,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把60%的游客帶進藏寨民居,讓群眾增收、讓旅游發展的思路,著力打造“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2015年接待來丹游客750500人次,旅游綜合收入74299.499 萬元。
■丹宣
挖掘特色文化 發展鄉村旅游
“桂花書記,我們又來啦!”7月16日,成都游客孟雨生一家三口拖著行李,站在“三姐妹客棧”門前。
36歲女老板桂花出門迎客。“游客太多,忙不過來啦。”
6年前,桂花當上丹巴縣聶呷鄉甲居一村黨支書,帶領全村大力發展旅游接待。現在,全村每年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解決就業1000余人,村民人均收入從不足600元增長到上萬元。
1998年,國家天然林停采,實施“天保”工程,丹巴縣結束“木頭財政”歷史。縣委、政府面對財政銳減,農牧民收入大幅下降的殘酷現實,痛定思痛,積極尋找發展出路,提出了“可持續利用的資源開發型”經濟發展戰略和“旅游興縣”新思路,旅游業踏上了以“古碉、藏寨、美人谷”為主打品牌,積極探索“川西旅游黃金線上嘉絨藏族風情與生態觀光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的鄉村旅游發展路子,并提出 “讓60%的游客住進藏寨民居,實現群眾增收,旅游發展”的目標。
2000年,在資源和條件相對較好的甲居、中路兩個藏寨縣先行試點“旅游民居接待”模式,鼓勵動員“旅游民居接待示范戶”通過政府貼息貸款,實施房屋“三改一建”工程。以甲居藏寨為例,共涉及3個村160戶538人。2001年發展“旅游民居接待示范戶”4戶,他們通過旅游民居接待,當年實現旅游3萬元還本還略有盈余。通過示范戶的成功帶動,目前,甲居藏寨 “旅游民居接待示范戶” 已達到19戶,旅游大戶等年收入達60萬元以上,一般接待戶在1萬元以上,并且帶動了80%的農戶參與旅游服務行業。2015年,3個村實現人均純收入達到8960元,為2000年的近10倍,在全縣率先實現了脫貧。更主要的是,甲居藏寨的成功,為該縣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吸引了更多游客前往旅游。鄉村旅游已經成為了該縣旅游產業發展的主力軍,為全面脫貧奔康目標的最終實現打下了堅實基礎。
創新扶貧模式 增強“造血”功能
圍繞創建“全州全域旅游先行區和示范區”目標,丹巴縣多措并舉發展特色鄉村旅游,助推脫貧攻堅。
在制定規劃上下功夫。堅持“全域、全時、多元”旅游發展要求,圍繞創建“全州全域旅游先行區和示范區”目標,充分挖掘古碉、藏寨、美人谷旅游資源優勢,全力推進《甲居景區旅游規劃》建設工作,精心編制《中路景區旅游規劃》《黨嶺景區旅游規劃》等鄉村旅游發展規劃,著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產業”鄉村旅游品牌,提升丹巴旅游的吸引力和輻射帶動力。
在基礎建設上下功夫。 一是加快景區打造。近年來, 該縣整合政府類、企業類項目資金15159.417萬元,集中打造甲居景區。與此同時啟動了中路、黨嶺等景區開發建設;二是加快通道建設。完成了甲居景區主干道、環線道、邛山旅游公路和梭坡蒲角頂旅游公路的建設,啟動了甲居喀咔大環線、革什扎旅游公路和中路景區旅游公路建設;三是提升道路沿途服務設施建設。完成了S211、S303公路沿線標示標牌、旅游廁所、觀景平臺、停車場、旅游服務站等旅游服務設施建設。
在融合聯動上下功夫。合理開發甲居、中路藏寨和古碉獨具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態、嘉絨文化、傳統飲食和制作工藝等資源,穩步發展休閑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鄉村旅游精品酒店。目前,已建成2家鄉村旅游精品酒店。創新旅游扶貧模式,梭坡古碉觀景臺配置了停車、購物等旅游服務功能,為貧困戶提供公益崗位,安排5戶貧困戶管理經營,貧困戶月均收入300元,提高貧困戶收入。
在規范管理上下功夫。建立健全縣委、政府為主導、各部門共同參與的全域旅游發展推進機制,逐步形成各行各業參與旅游、發展旅游的良好格局。成立了丹巴縣城鄉建筑(裝飾)規劃設計指導中心,對鄉村酒店進行嚴格審批,規范申報程序。邀請州旅游和建設等部門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制定鄉村酒店內部裝飾改造設計方案,啟動“三改一建”工作,11戶旅游民居接待戶完成改造升級。特別是針對全縣鄉村民居建筑裝飾逐漸異化的現狀,組織本土建筑、繪畫、民俗領域的文化人士,建立了丹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從丹巴民居的建筑材料、外觀風格、裝飾風貌、色彩線條以及鋪陳擺設等方面給出“最丹巴”的示范和標準,并配套制作《丹巴嘉絨藏族鄉土建筑規范性導則》向全縣推廣。
在宣傳營銷上下功夫。與成都電視臺簽署合作協議,在成都臺開辟《尋美丹巴》專欄,每周通過成都電視臺一、三、五頻道,成都廣播電臺,“橙網在線”,對丹巴鄉村旅游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報道,專題宣傳、介紹、引導丹巴鄉村酒店向主題文化酒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