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縣興康養雞專業合作社見聞
■本網記者 陳斌 袁飛
9月21日,記者走進丹巴縣半扇門鄉關州村興康養雞專業合作社,隨處看到的是一片雞鳴人歡的景象,一輛輛滿載雞蛋或飼料的小卡車熙熙攘攘,一片熱鬧的景象。說起致富奔小康的藍圖,前來合作社學習養殖技術的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采訪時,記者恰巧碰到前來討教養殖技術的關州村村民毛中秀。她向記者介紹,多年來,她同當地村民一樣,依靠傳統種植業,維持著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去年,在興康養雞專業合作社的幫助下,她試著養了一些雞,沒想到長成的雞拿到市場上十分好賣。
走進興康養雞專業合作社養殖區,記者看到,在一片葡萄架下,該合作社負責人楊鳳正為一群土雞喂食。“回顧我的養雞之路,一句話:很曲折。”一見面,楊鳳便向記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1987年,楊鳳曾在重慶榮縣做過教師。隨后,她來到丹巴,先后在國營企業上班,做過裁縫,做過蔬菜生意,開辦過農家樂,經過多年打拼,她有了一筆不小的積蓄。2013年,懷揣著創業夢想的她,開始琢磨著尋找一條新的賺錢路子。一次偶然的機會,楊鳳得到了一些養雞致富的信息。通過市場調查,她發現飼養雞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周期短、可行性強;是很好的致富項目,于是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和丈夫楊廷勇開始著手準備建設養雞場了。她把養雞場選在了交通和區位優勢相對較好的丹巴縣半扇門鄉。作為一個“門外漢”初辦養雞場,一缺技術、二缺資金,困難比想象的要大得多。剛開始,自己對隱形成本預計不足,土雞需要一年半左右才開始產雞蛋,中途資金嚴重短缺。“自己虧得很慘,沒有新的資金注入,我當時很絕望!”楊鳳告訴記者。
為了扭轉養殖場的狀況,楊鳳買來書籍潛心學習,并拜訪外地養雞戶,向他們學習土雞孵育、養殖技術。由于她好學善學,肯吃苦,不久她便很好地掌握了飼養各個環節的關鍵技術,她的土雞養殖業也開始步入快車道。同時,她們成立專業合作社,采用“全天侯放養、純天然生長”的養殖方式,讓其飼養的土雞飲山泉、啄野草、覓蟲子、食純糧,使出欄的產品具備了“無污染、無公害、綠色、低碳”等特色,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現在,我們在葡萄架下放養土雞,利用雞糞生產沼氣,解決燃料不足及棚圈保暖等問題,沼氣池廢料又為葡萄等植物培種育苗提供充足肥料,形成了低碳循環發展的生態產業鏈,既減少環境污染,又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質的肥料資源,達到了綠色發展的目的。”丈夫楊廷勇在一旁打開了話匣子。
為了進一步擴大規模,提升產品質量。楊鳳和丈夫成立了梅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采用“立體種養殖”模式,秉承環保、綠色、生態之要求,集土雞、土雞蛋、土雞苗、美國紅提、大渡河魚于一體的純天然養殖、種植鏈。通過這種“種養結合”方式,既養出了無公害的土雞,又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并為構筑綠色生態生產方式和保護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今,興康養雞專業合作社作為梅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下屬的合作社,現有基地450畝,成員已經發展到了112戶。每年可為當地農戶提供雞苗10萬余只,生產土雞蛋50余噸、藏雞蛋10余噸,出欄土雞1.5萬余只、藏雞3000余只,產品遠銷成都及州內各縣,年總產值548萬元。
楊鳳富了,她認為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因此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帶領大家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為帶動當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她無償向身邊的群眾傳授養雞技術。在她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合作社,開始發展養雞業。無論她多忙多累,只要養殖戶需要她進行技術指導,她都會撂下手中的活,來到養雞戶家為其排憂解難。
“合作社要基業長青,就必須勇擔社會責任,才有不竭的動力源泉。”楊鳳告訴記者,我們始終堅持在發展方式和技術上創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依托梅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帶動當地農戶創新創業,逐漸實現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的目標。同時,合作社建立了以源頭控制、技術培訓、指導監督和產品檢測于一體的全程質量監管體系,并通過“統一雞苗供應、統一飼料配制、統一技術服務”等措施,加強規范管理,確保產品質量達到規定的標準和要求,致力于向消費者提供優質、安全的產品。
自去年以來,他們積極響應“萬企幫萬村”的號召,結對幫扶1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并采取走村串戶免費提供圈舍材料、雞苗、飼養器具、飼料、藥品、回收產品等多種措施,幫助貧困戶發展土雞養殖,通過“輸血”方式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楊鳳的公司和合作社也得到了州縣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她本人也多次受到州縣黨委、政府的表彰。“每當受到一次表彰和獎勵時,我都覺得是一次鞭策和鼓舞,而且更感到肩上擔子的重量,我富了,也希望能帶動當地村民們一起富起來。”楊鳳對今后的發展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