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村民致富前景美

《甘孜日報》    2016年10月18日

——九龍鴻鑫魔芋開發公司發展魔芋產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實踐 
    見習記者 劉小兵
    說起魔芋,大多數人都會用“難登大雅之堂”加以形容,因為它長期以來都只是桌上的配菜。然而近年來在九龍縣它卻成了大家脫貧增收的好幫手,全縣11個鄉鎮規模化種植魔芋,有人憑它一年收入五、六萬元。導致這種轉變的正是當地民營企業九龍縣鴻鑫魔芋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而該公司負責人張永華則表示,公司的發展則和近年來我州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扶持密不可分。
    2011年,農民出身、有著初中文化的張永華覺得在外打工日漸艱難,而回鄉創業的環境卻日漸寬裕,于是他結束了10多年的打工生活回到了家鄉九龍縣煙袋鎮。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在當地有著多年種植歷史的魔芋除了食用,在醫藥、化工、紡織、石油開采等領域也應用廣泛。于是他萌生了規模種植魔芋并加工銷售的想法。在他的游說下,又有8位親友加入了他的行列。魔芋種植見效慢,需要墊付大量資金,為此張永華找到當地政府尋求支持。但是當時由于魔芋行業的前景沒有在當地得到驗證,政府部門婉拒了他的請求。創業決心已定的張永華就憑一己之力實施了創業計劃。租土地、買材料、學技術、找銷路,到2013年他東拼西湊地投入了50余萬,而此時早前種下的魔芋也到了收成的時候,建造廠房迫在眉睫。可是錢從哪里來,地從哪里找?成了擺在張永華面前的一道難題。
    2013年,全州開放合作暨民營經濟發展大會召開,會議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精神,明確要加力扶持發展民營經濟,支持鼓勵群眾自主創業;也正是在此時,魔芋市場前景在九龍也得到了政府部門的肯定,張永華也順利拿到了40萬元貼息貸款和超低價的廠房建設租賃用地。借此“東風”,張永華邁出了成為九龍“魔芋大亨”關鍵一步。
    現在,張永華的公司已經有了100余戶正式會員,九龍縣有11個鄉鎮的農戶在政府提供免費種子、化肥、農具、技術等支持下開始魔芋規模化種植。所有魔芋一出土都會由張永華的公司以每千克3元的左右價格收購,這價格差不多是以前零售價的兩倍,單憑這一收入有的農戶一年就能掙上2萬多元,最少的也有上千元。除此之外,公司還給大家提供了務工機會。張永華告訴記者,每年播種、除草、收成都要請人幫忙,而且是優先吸納貧困戶家庭成員,根據工作的難度每天80至250元之間,一年下來最多的能掙到兩萬余元。潘月發是最早跟著張永華辦公司的股東之一,他告訴記者,現在已經有不少農戶因為發展魔芋產業脫了貧。
    創業從來就非易事。張永華告訴記者,雖然目前產品市場已經打開,但公司的規模還較小且停留在粗加工階段,整體呈現出“大訂單接不起,小訂單接不夠,利潤率上不去”的態勢;擴大規模、提高技術是公司目前的首要任務,而這則需要大量的投入。
    面對公司下一步發展的困難,張永華并沒有退縮,“以前打工是天天混,現在創業是天天奔;萬事開頭難,農民要走出致富的路子總得有人帶頭,況且政府不僅在物質上給了我大力的支持,精神上也給了我極大的鼓勵;這條路我肯定會走下去,為了自己也為了家鄉的父老鄉親們。”采訪最后,他對記者吐露了心聲。
    其實,張永華和他的鴻鑫魔芋開發有限公司只是近來九縣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九龍縣切實貫徹省、州部署,認真落實落實民營經濟發展政策,為民營經濟提供點對點的人才、資金、技術支持,幫助民營企業抓好項目建設、品牌打造,使得全縣民營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先后涌現出九龍天香茶葉、九龍雙福花椒油專業合作社、九龍祥瑞合作社、九龍鴻鑫魔芋開發有限公司等在全州乃至全省都有較大影響力的民營企業。
    目前九龍共有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民營經濟體2087戶,總注冊資本金達24.9億元,涵蓋水電礦山、旅游資源、特色農產品開發、房地產、商業零售、餐飲、旅店服務等領域,其中11家已成長為規模及限額以上企業。營經濟占稅收站全縣稅收的15.52%,其中2015年全縣民營經濟實現工業增加值10918萬元、上交稅利5898萬元。另外,截止2016年7月,全縣民營經濟還創造就業崗位8000余個。民營經濟正成為九龍促進人民增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 上一篇:雅江縣農民夜校課堂搬到種植養殖基地
  • 下一篇:丹巴縣新提任干部接受廉政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