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記者 徐登林
10月13日傍晚,川報全媒體集群直播長征路報道組記者來到長征途中紅一方面軍“飛奪瀘定橋”所在地甘孜州瀘定縣時,偶遇來自臺灣桃園市的市民林清添。作為旅行團組長,72歲高齡的他正帶著臺灣游客在橋上體驗“在鐵鏈上蕩悠悠”。
林清添給瀘定打了很高的“印象分”,而記者通過近3天時間走訪,更了解到瀘定縣正在進行一場新的攻堅戰:2018年,要在甘孜州18個縣市中率先脫貧、率先小康。
高半山農業開發破脫貧迷局
距離瀘定橋40公里的瀘定縣杵坭鄉松林村是一個典型的高半山村,村民徐文富這幾天特別忙:家里種的四季豆、茄子、苦瓜等蔬菜馬上要拔園,以便種下一季蔬菜。雖然時近深秋,山中天氣很涼,但徐文富仍累得滿頭大汗。“我們這山上土地薄,過去種玉米,畝產就400斤左右,產值不到800元。而現在種蔬菜,僅一季四季豆種下來,畝產值就是9000多元。”徐文富告訴記者。
烹壩鄉黃草坪村也是一個高半山村,過去由于常年缺水,交通不便,只能從事傳統農耕的村民致富困難。如今,隨著交通條件改善,許多年輕人回家創業,當地的蘋果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成為瀘定縣著名的蘋果產地,并通過互聯網銷往全國各地。
瀘定縣轄4鎮8鄉,境內以高半山為主,大渡河橫穿而過,幾千年來,農業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為破解農民脫貧難、增收難迷局,2012年起,瀘定縣打響“高半山扶貧攻堅戰”,實施“高半山農業綜合開發五年行動”,發動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推進“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開展39個重點新村建設、4個新農村綜合體建設,建成德威鄉、杵坭鄉松林村等蔬菜種植基地,烹壩鄉黃草坪村蘋果、杵坭鄉紅櫻桃等水果種植基地。
景區升級帶動全域旅游建設
“聽導游講解,現在瀘定橋鋪了木板,側邊鐵鏈加了固定鏈,橋底也增添了鋼纜,但仍有危險。不知當年紅軍是如何在橋頭有守軍的情況下,從光滑的鐵鏈上沖到河對岸的。”林清添認為瀘定橋的險恰恰是看點所在,他們這次40人的旅行團個個感覺不虛此行。
紅軍長征故事和特殊的橋文化讓瀘定橋近年成為旅游熱點。以2014年為例,瀘定橋接待游客4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215萬元;去年瀘定橋有幾個月維護,仍然接待了37萬人次的游客。
如何更好地挖掘瀘定橋這一紅色旅游景點潛力?瀘定縣文化旅游和廣播影視局局長康霞介紹,從2011年開始,該縣就致力于瀘定橋景區升級改造。多年來,該景區新建了紅軍飛奪瀘定橋雕塑群,增設了茶馬古道主題酒店;同時,正在打造瀘定縣橋文化、工匠精神等劇目。“預計今年底前,瀘定橋景區創4A級景區將獲得成功。”
以瀘定橋景區升級為起點,瀘定縣正推動“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區”建設,打造“修身養性就到瀘定”新品牌,加快牛背山新景區開發和創4A級景區,實施杵坭“紅櫻桃之鄉”、貢嘎東湖、化林古鎮、嵐安古寨、娘娘山等景區規劃和創建,推進田壩、杵坭、德威“康養休閑產業試驗區”建設,一批重點旅游鄉鎮、特色旅游鄉村和生態康養產業基地正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
農旅結合助力“兩個率先”
“仙桃賣多少錢?”“2元一個。”瀘定橋西橋頭,瀘定縣河西街勇士路上,市民姚麗正在賣一種帶刺的黃色水果,其水果攤旁的小廣告牌上寫著“幸福仙桃”4個字。
姚麗說,她在勇士路出生、勇士路長大,至今仍在這兒居住,隨著瀘定縣城擴大,原本是農民的她也成了城里人,平常丈夫在瀘定橋西橋頭的海子山上種仙人掌和采摘野生仙人掌,自己負責賣。“剛過去的國慶節生意不錯,7天大概有5000元收入。”
瀘定縣近年提出農旅結合發展思路,越來越多的人像姚麗一樣吃上了農旅結合飯。該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連年居全省西南山區22個縣(市)之首,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萬元鄉”1個、“萬元村”22個。2015年,瀘定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83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97元。
盡管如此,年初的摸底數據顯示,瀘定縣仍有44個貧困村、2805戶貧困戶、9462名貧困人口。新一輪脫貧攻堅任務繁重,瀘定縣如何謀劃未來發展思路?
9月閉幕的瀘定縣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未來5年,瀘定縣將全面落實省州重要戰略部署,2018年在甘孜州率先脫貧、率先小康,加快建設紅色宜居、美麗幸福新瀘定,這意味著瀘定縣地區生產總值將年均增長7.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