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以“三原文化”推動民宿業優化升級

甘孜日報    2016年11月03日

    ——鄉城縣積極探索特色藏鄉民宿發展之路
    鄉城,氣候溫和、風光旖旎,是川滇交界茶馬古道上的一顆明珠,還是康巴江南田園藏鄉一道秀麗的畫卷。今年8月3日,州委副書記、州長益西達瓦調研鄉城旅游業發展時提出的“守護原生態、傳承原文態、留住原著民”,為鄉城旅游業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目前,鄉城群眾正在旅游業發展中嘗到甜頭,民宿業像雨后春筍茁壯成長,不僅成為大香格里拉環線上一道風景線,也使鄉城全域旅游業得到有效補充。
    ■黃進
    依托優勢資源
    讓民宿業成為旅游發展“風向標”

    近年來,人們旅游觀念從觀光游向度假游轉變,自駕和個性游成為時尚,隨之而來的是個性、貼心、回歸和融入等需求。所謂“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閑房屋,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漁牧等生產活動,以家庭副業和旅游經營方式,提供旅客體驗鄉野生活之住宿處所。國外民宿業經過較長時期發展相對成熟,如英法的城堡、北歐的農莊都深受游客喜愛,而我國民宿做得較好的廈門、大理、麗江等地,也逐漸成為鄉村旅游主角。
    鄉城,一個周邊擁有亞丁、香格里拉兩個世界級風景區的寶地,該如何發展民宿業?縣委、縣政府審視縣情,提出要結合全縣的氣候和區位優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走差異化發展路子,在深挖茶馬古道文化上下功夫,在藏鄉生產生活方式上做足功夫,設計出符合鄉城發展的旅游路子,讓以家庭副業方式經營的民宿,逐漸躍升成為鄉村旅游主角,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重要風向標。
    保護“三原文化”
    積極探索民宿發展之路

    鄉城有被稱為“鄉城三絕”的白色藏房、桑披嶺寺、瘋裝等本土特色文化,所以發展鄉村旅游,必須文化搭臺、旅游唱戲,也就是守護原生態、傳承原文態、留住原著民。
    守護原生態是根。守護原生態就是守護綠色,就是讓游客來藏鄉消費藍天、消費綠水、消費空氣。鄉城縣圍繞“田園藏鄉”這塊牌子,于今年1月出臺了全域旅游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確保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相關決定。8月,縣委、縣政府鐵腕整治非法砂石資源采挖,依法關停41個非法砂石采挖點。同時在城鎮化推進中,必須慎砍樹、不填河、少拆房,保護好古老村落、傳統民居、自然山水……鄉城正通過各種舉措,全力支持旅游業發展。
    傳承原文態是本。千年菩提樹枝繁葉茂,青山綠水間白色藏房掩映。鄉城的民宿業在青德鎮仲德村興起,一位慕名而來的上海游客沉醉在此不忍離去。碩曲河邊,摘葡萄、吃藏餐、觀土陶、住民宿,田園藏鄉美景讓人流連忘返。鄉村旅游,不僅僅是好山好水,更應有文化繁盛、心靈潤澤。資源稟賦各異的89個大小村落,為鄉城文化生長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精美的雕刻、優美的鍋莊、獨特的笑宴等等,在此應運而生,并造就了一批民間高手和能人巧匠,農村群眾通過“農民星期天”自導自演的“村晚”,驅動了鄉城的優秀文化。
    留住原著民是魂。青麥鄉巴吾村阿著木嘎在該鄉率先吃上旅游飯。兩年前,阿著木嘎看上了坐擁氣候、區位優勢的黑土地,在家搞起了民居接待。販賣水果、唱歌跳舞、甚至阿著木嘎在自家二樓免費開了一間民間手工藝展廳,菩提手串、特有土陶……鄉城特色一應俱全。如今阿著木嘎經營的已是聲名遠播的一家四星級鄉村酒店,年收入20多萬元。除此之外,還發動全村25戶來打工,并銷售本地農產品。吸引游客慕名而來,不僅僅只是他家的飯菜可口、住房舒適,還有那份淳樸的“心”和藏文化的“真”。
    “百千萬工程”
    為鄉城民宿業破局

    據統計,目前全縣共有2家星級鄉村酒店、1家主題酒店、3個藏式農家樂,雖然這些數據離全域旅游的目標還太遠,鄉城民宿業發展還需要許多規范、提升之處,但鄉城民宿業正向好發展。首先鄉城特色民宿既保持傳統鄉村風貌體現民居特色又為游客提供高品質住宿等特色服務的休閑、度假經營性場所。其次,亞丁和香格里拉雖有世界級景區,但海拔太高,鄉城民宿業是周邊旅游的有效補充,加以對鄉村旅游提煉升華,鄉城旅游必將從過去“過境”到“留下”轉變。最后鄉城民宿業亮在鄉城是茶馬文化、寺廟文化、紅色文化、手工藝文化匯集之地,是一個藏文化、納西文化、漢文化交融之地,鄉城旅游也必將靠文化韻味增強體驗感,通過今年年初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百千萬工程”(即到2020年發展100個主題不同的民宿業,帶動1000名群眾就近就業,實現人均收入上萬元)實施,在全州旅游扶貧示范縣進程中為群眾脫貧奔康,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和動力。
    民宿業發展的背后是鄉村一二三產業的互動。鄉城民宿業在“三原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必將迎來新一輪蓬勃的春天。
    
  • 上一篇:白玉縣嚴查厲處“雙超”治理見成效
  • 下一篇:選出群眾心中的“話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