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縣推進彝家新寨建設紀實
彝家新寨文化廣場。
朵洛村彝家新寨。
從土木石板房到紅磚水泥瓦房,從傳統農耕到多產業協調發展……近年來,九龍縣43個村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本來沉寂的鄉村再次奏響春的樂章。“我們的幸福生活將繼續延續。”九龍縣踏卡鄉耳朵村村民尼胡銀合說。10月,筆者走訪了在山溝里煥發生機的彝家新寨。
■耿冉 文/圖
從舊貌到新顏
彝鄉迎來新生活
10月的九龍瀝瀝小雨如絲如線。沿著S215線一路向南,由于道路泥濘坑洼,雖然只有70余公里,汽車卻行駛了近兩個小時。汽車剛行駛進耳朵村,一面有著較強民族氣息的巨大寨門矗立在村口,讓人眼前一亮。
縣農辦主任呂健康介紹道:“這是彝家新寨建設時規劃的耳朵村大門,可以說是村與村的邊界。踏卡鄉是藏、漢、彝三個民族聚居鄉,所以民族文化有所融合。”
再向前走,道路兩旁隨處可見裝飾著由黃紅黑三種顏色組成的具有彝族特色圖案的彝寨民居,點綴在青山綠水間,猶如人間仙境。
踏卡鄉最早啟動彝家新寨建設。踏卡鄉黨委書記胡瑪瓊說,耳朵村主體以彝家風格為主,但由于多民族聚居,這里的建筑也有藏式和漢式的風格。在征求村民意見后,鄉里選用了他們喜歡的風格進行改造,這樣更讓踏卡鄉區別于別的鄉鎮,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
走進村民馬海阿牛的家,她正在家中近50平方米的院壩里晾曬玉米。這是一棟呈L型新建的具有彝式風格的房屋,屋里除了有一間寬敞的廚房和四間臥室外,還有獨立的衛生間,太陽能、電能兩用熱水器、電視、冰柜、電磁爐、音響等現代化電器樣樣齊全。在搬進新家時,她還專門花了5000多元買了一套漂亮的布藝沙發,“現在的生活很幸福”,馬海阿牛說,搬進新房后,現代化生活的便捷讓她的日子越過越好。
馬海阿牛家有5口人,而現在只有她一人在家里照料土地,丈夫到縣城去照顧讀書的孩子,“現在孩子們讀書是大事”, 馬海阿牛對孩子的未來有所期盼,希望他們學有所成,成為社會有用人才。
從山上到山下
不僅安居還要樂業
相比馬海阿牛,耳朵村大鋪子組村民尼胡銀合以前的居住環境更惡劣,尼胡銀合的老屋在距鄉政府6公里的山上,只有一條僅有1米寬的騾馬道通向寨子,所有的物資都靠人背馬馱,而每次進出村寨不僅花費3個多小時,還要冒著生命危險。
2012年5月10日,村民尼胡日布冒雨到山下買化肥,回村時,因著急趕路,剛走出1公里多時,馱著兩袋重80斤化肥的馬踩在了青苔上,一個重心不穩,摔下山崖,第二天就死了。
那次馬匹失蹄并不是發生的唯一一次事故 ,以前村里還有人從山上摔下,想起以前的日子,尼胡銀合很感慨:“現在好多了,我們大鋪子組不僅從山上搬到了路邊,而且生活也和城里人沒啥區別。”
尼胡銀合和大鋪子組的12戶村民的新房統一安置在山下的聚居區,整齊排列的12棟獨立房屋,不僅有衛生間,還有自家的菜園,村道邊8盞路燈整齊地排列著,而離聚居區200米左右是統一規劃的豬圈和雞圈,實現了人畜分離,看著自己的房屋,尼胡銀合很開心,“在這里安居,相信生活會越來越好。”
“不僅要安居,而且要樂業。”胡瑪瓊說,為了讓大鋪子組的村民有生活保障,踏卡鄉大力發展核桃產業,同時著力提升產業素質、改良生產方式、培育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促進產村相融,實現新村與產業互動。
而耳朵村的發展方向也已經初步擬定,在河西組,將重點利用荒山荒坡,采取間套種、輪作換種等形式發展核桃基地380畝;在喇嘛寺組,成立牦牛專業合作組織,重點發展牦牛基地的同時,發展“花椒+魔芋”基地200余畝;在河東、大鋪子和洋房子村,又重點發展“核桃+魔芋” 和小雜水果基地500余畝。
“通過實施一組一品、農旅結合、一二三產業互動等形式和途徑,耳朵村壯大了牦牛、花椒、核桃、魔芋四大主導產業,扶持山羊、生豬、土雞、油菜、小雜水果等關聯產業、培育中藥材等后備產業。” 呂建康說,現在已讓全村村民都初步擁有了創業就業、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讓主導產業逐步成為從業人員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
從舊俗到新風
文明生活托起幸福人生
彝家新寨的建設,不僅為農牧民們建起了漂亮的新房,還廢除陳規陋俗,給村民帶去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發展理念,在他們心中栽下了文明新風尚的幸福花。
以前在小金鄉,彝家有人離世就要給全村分坨坨肉,辦一次喪事就要宰殺10多頭牛,對于一般的家庭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現在,小金彝族鄉將分坨坨肉變為辦流水席,這樣下來,一場喪事只需宰殺2、3頭牛,大大地為村民減輕了經濟負擔。
不僅如此,小金彝族鄉還大力提倡“講究衛生不吸毒,多喝牛奶少喝酒”,并將這些都寫進了《村規民約》中,讓當地民眾能夠享受健康的生活。
目前,全縣已經完全建成的彝家新寨有踏卡鄉耳朵、小金鄉洋橋、魁多鄉江郎、子耳鄉萬年等36個村,直接受益5895戶35279人。另外,還有7個村1090戶民居及其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展開,預計今年12月31號之前全面建成。
作為彝家新寨建設的示范村,耳朵村已經完成新建通村通組道路7012米,硬化通村通組道路4870米,硬化連戶路4357米;新建或改擴建民居315戶;修建村民活動中心廣場、健身器材、村史陳列室、民俗活動房、民俗文化墻、公共廁所等設施,并修筑了河東大橋、河東組河堤和大鋪子集中安置點河堤等基礎設施。
與此同時,耳朵新村配套完善了路、水、電、通訊、廣播電視、便民超市、文體活動場所等基礎設施,通過加強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逐步提高村民的居家質量和幸福指數。
房子修好了,路修通了,多產業協同發展的思路也已經確立,耳朵村村民正通過政府支持,自己努力建造幸福家園,他們認為,政府的帶動支持是完成彝家新寨建設的動力,“修幢新房雖然花了10萬余元,但政府補貼25000元,自己只花了7萬元,這樣的日子還不幸福嗎?”耳朵村尼胡銀合說,等到核桃成熟、合作社建立,以后的生活還將更加幸福。
幾點殘雪隨冬去,滿園春色入畫來。隨著基礎設施的提升、配套服務功能的完善、村民行為習慣的改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彝家新寨的建設初步實現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在彝家新寨建設中,九龍縣還將通過村莊布局的優化、民居特色風貌的打造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與提升,逐步實現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鄉風美、生活美的遠景目標,一個個富裕發展、環境優越、設施完備、村風和諧、團結文明、如花似錦的彝家新村正在九龍悄然而成。
九龍縣彝家新寨的建設只是我州貫徹落實“住上好房子 過上好日子 養成好習慣 形成好風氣”標準的一個縮影,今年全州計劃建設幸福美麗新村300個,截止目前已經完成244個,其余工程正有序推進。共建成通村主干道硬化282公里,入戶路(聯戶路)365公里,通組硬化路6.5公里,分戶路硬化1.95公里,道路建設全面完成;完成“五改三建”7980戶,安裝路燈5476盞、太陽能熱水器511臺;新建村內擋墻堡坎2200方,新建圍墻4680米,擋圍墻建設全面完成;新改建公廁97座、垃圾收集池105座。今年所有項目將在12月底前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