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6年11月22日
■周燕 文/圖
十一月的康定,陽光明媚,牛肥馬壯。在該市的“11·22”災后重建安置點,筆者看到一排排藏房拔地而起,村民安居;一條條公路蜿蜒山間,寬闊平坦;一項項產業蓬勃興起,富民增收……震后兩年,一個個嶄新的村莊已然呈現在世人面前。
014年11月22日16時55分,康定發生6.3級地震;11月25日23時19分又發生5.8級余震。兩次地震造成康定市14個鄉鎮受災,12776人緊急轉移安置,農牧區住房等基礎設施損失巨大,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不同程度受損。
災害發生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省委、省政府,甘孜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傾力援助下,康定市委、市政府帶領康定人民,發揚“團結一心、頑強拼搏、自立自強、不勝不休”的抗震救災精神,在災難中堅強挺立,在困境中堅定前行,以“傾情傾力推進災后重建,苦干實干換來百姓安居”“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的大無畏氣概,科學推進災后恢復重建,共建美好新家園,書寫了從悲壯走向豪邁的時代新篇章。
住房重建
確保群眾安居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民以居為先。”
康定市在災后恢復重建中,突出民生根本,把住房重建作為頭等大事。在全州率先啟動重建農房設計,率先參與重建規劃編制,率先考察學習災建先進經驗,全力爭取災建政策資金支持,細致梳理項目和倒排工期,加快項目各項工作進度,確保了全市大部分項目快速、有序、穩步實施。
“去年一月,我市啟動了重建農房設計工作,結合地區民居特色完成了47套重建戶型圖設計和4+1安置點規劃編制。”該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全市共實施城鄉住房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宗教活動場所等152個災后恢復重建項目,估算總投資24.32億元,占全州59.27%。
雕花窗、青石墻,120平米的新藏房寬敞明亮。塔公鎮奪拉嘎姆村的旺青早在去年11月就搬進了新居。旺青說:“地震讓我們的房屋全部垮塌了。這棟新房共花了9萬多元,國家給了6萬元,很快就建起了結實的新房。沒有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和全力幫助,我們不可能這么快就住進新房。感謝黨和政府!”旺青夫妻倆正在聯系酸奶業務,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骨架采用鋼筋水泥的圈梁結構,墻體和房屋整體風貌及內部裝修,請了當地的砌墻師傅和木匠,較好地保持了民族特色。”華西集團重建項目指揮部直屬黨委書記張登告訴筆者,“房子既抗震又好看。”
安置點的道路設計別出心裁,除通向各戶的水泥路外,安置點四周也鋪上柏油路,“有了中心路,還有了‘一環路’,過年我們就在這跳鍋莊。”旺青說。
據了解,在確保恢復重建項目滿足國家建筑工程抗震設防標準的基礎上,該市學習蘆山“4·20”地震受損農村住房維修加固經驗,結合藏區農房建筑特點和 “11·22”地震中的農房受損情況,從墻體、梁、柱、木屋架、鋼筋混凝板等方面對分散重建和維修加固農房進行施工指導,安排農房監理現場監管建設各個階段,確保每座重建農房均達到或超過該地區抗震設防標準,維修加固農房施工達到應有效果。
同時,該市還采取共建方式進行建設,由華西集團施工結構性部分、農牧民砌筑墻體部分,組織市水務局、經信局、林業局駐點向重建群眾提供低成本、高質量建材,并安排康立公司現場管理和監理,確保安置點每棟農房達到抗震設防標準。
“我們按照當地建筑風格進行重建設計,房屋門窗和墻上的圖案、花紋也是請當地的工匠來描繪,充分尊重民俗民意。安置點還配套建設了游客中心、道路廣場等公共設施。”張登說。
據了解,該市城鄉住房建設類完成投資11.55億元,1798套重建農房已全部開工建設,完工1758套;城市居民住房重建戶共計743戶,已全部開工建設;9739套維修加固農房和6060套維修加固城房已全面完工;奪拉嘎姆、江巴、魚子西和中谷4個集中安置點農房主體全部完工,各類基礎設施基本建成,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已經完善,待驗收通過后將交付使用。
該市按照“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總體要求,編制災后恢復重建實施方案,明確以住房重建、維修加固為重點,著力抓好14個鄉鎮公共服務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思路,制定了2015年完成房屋維修加固,2016年完成房屋重建,2017年完成全部重建任務的總體目標。
截止11月中旬,全市152個項目全面開工建設,完工項目68個,完成投資20.02億元。其中,城鄉住房建設類項目完成投資11.55億元;公共服務類完工53個項目,完成投資2.15億元;基礎設施類完工12個項目,完成投資4.07億元;宗教活動場所類完成投資0.74億元;地災治理類項目完工3個,完成投資1.19億元。
產業重建
加快富民步伐
在中谷集中安置點,風光旖旎的雅拉河畔,一棟棟白墻紅頂矗立的“小洋樓”并排在青山綠水間,顯得優雅恬靜。
曾經破舊的土墻房、泥濘的人行道,變成了美觀整潔的藏家新寨、寬敞交錯的水泥路網,天然的溫泉池水冒著騰騰熱氣,景象恍如春日。
“分了新房子,天天都是好日子,天天都是新生活!”沉浸在入住新家的喜悅中,村民益西多吉深深感謝黨和政府。
8月1日,中谷村民在新建的廣場上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升旗儀式。升旗儀式后,村民們向康定市政府和華西集團項目部贈送了錦旗,并向華西集團項目部贈送了藏香豬和藏雞表示感謝。
“現在試運營期,設施不夠完善。像這種有獨立洗手間、免費供應熱水、無線上網的標間,收費150元。”益西多吉一邊帶著筆者參觀他的旅店,一邊介紹,“明年我們還打算在山上養點藏香豬和藏雞,游客可以在這里泡溫泉、吃本地特色野菜、野生菌,還可以去山上親手捕捉藏香豬和藏雞,讓吃住游玩不出村。”
據了解,為了讓農家樂、民居接待運營更加科學規范,益西多吉和村里的6戶村民一起成立了新雅宣公司。今年國慶,他們迎來了首批游客。益西多吉說:“我們小賺了一筆,每戶大概可以分5000元左右,經商議,先不分這筆錢,等明年開春了,用來增添住宿設施、買仔豬和雞苗等,現在多投入一點,把設施購置齊全。”
益西多吉說:“我們村離木格措景區和機場都很近,每到節假日都會有很多游客路過。災后重建不僅給我們修了新房子,還建起了溫泉洗浴、停車場等設施,大家都很高興,這樣就能吸引游客住下來,脫貧致富指日可待,感謝政府想得這么周到!”
據了解,雅拉鄉在地震中受損嚴重,950余戶農房不同程度受損,特別是受災較重的中谷村大量的房屋需重建及維修。災后重建啟動以來,該市黨委政府經過深入調研走訪,決定將中谷村受災最嚴重、且居住條件惡劣的26戶群眾集中安置。
雅拉鄉黨委書記李萍介紹說:“中谷集中安置點項目估算總投資1647.5萬元,規劃用地89546.06平方米。所建房屋統一設計,統一風格,全部為磚混二層結構,按照民居接待的要求設計,每間臥室都有獨立的衛生間。同時,新建成11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1200平方米的停車場和3000平方米的大型游泳池和溫泉泡池,讓村民不僅有好房子住,還能在家把錢掙。”
據了解,住房重建中,康定市規劃先行,自上而下反復征求群眾和省上專家的意見,既建立在群眾意愿的基礎之上,又充分考慮了發展實際,先后3次修改戶型,讓整體規劃設計符合民情、民意。
“村民有旅游接待的基礎,群眾參與的熱情高,加上溫泉資源豐富,很適宜發展旅游產業。以溫泉度假為主題的溫泉營地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能實現村民增收。”康定市副市長杜學剛說。
杜學剛告訴筆者,“中谷村有旅游民居接待的基礎,群眾參與旅游接待的熱情高,加上溫泉資源豐富,很適宜發展旅游產業。開建以溫泉度假為主題的溫泉營地既能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旅游發展,又可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為群眾帶來實惠,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和中谷村一樣,該市在農房重建中將美麗幸福新村、新型城鎮化、旅游全域化等有機結合起來,做到重建一個村寨就打造一個景點,同時將安置點打造成為群眾“住得下、留得住、增收有保障”的災后重建樣板示范項目,力爭實現災后重建和產業發展雙贏目標。
奪拉嘎姆集中安置點依托草原、雪山、湖泊、牧場等高原牧歌式藏域風光和特具藏區特色的民族文化,通過整合優勢資源和打通產業鏈接,建設震后牧民新村和塔公草原旅游目的地;江巴集中安置點依托其獨特的場地優勢、民風民俗和優美生態,通過整合優勢資源和打通產業鏈接,全力建設震后牧民新村和塔公草原旅游集散地;魚子西集中安置點依托當地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打造“原味藏鄉,攝影秘境”……
重建帶動產業發展,產業發展再反哺新村。康定“11·22”地震災后產業重建,正鋪展當地居民生產生活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