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6年12月09日
實行縣財政扶貧資金股權量化機制后,貧困戶當上了“甩手掌柜”憑資產股就能享受紅利分配——
豐收的喜悅。
黑青稞藏式手工月餅熱銷。
“現在我們村貧困戶大部分是合作社的股東,大家不僅等著收錢,還主動找錢,外出打工掙錢。”12月3日,斯木鄉克木村村民卓呷激動地告訴記者。今年,爐霍縣創新資產收益扶貧模式,鼓起了貧困戶的“錢袋子”,貧困戶自主參與的熱情也被點燃。實行縣財政扶貧資金股權量化機制后,貧困戶當上了“甩手掌柜”憑資產股就能享受紅利分配。
■陳麗 本網記者 袁飛 文/圖
起航 入股助推扶貧新模式
今年年初,爐霍縣召開關于建立縣財政扶貧資金股權量化機制的商討研究座談會,就如何建立爐霍縣財政扶貧資金股權量化機制進行了討論研究,隨即建立爐霍縣財政扶貧資金股權量化機制,建立完善 《爐霍縣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產業扶持周轉金管理使用辦法》《財政扶貧資金股權量化機制》《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增長機制》等,并制定了《爐霍縣推進財政支農資金形成資產股權量化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從制度上加強縣財政配套資金的監管,確保專項扶貧資金“專戶儲存、封閉運行、專款專用”,促進財政扶貧資金投入、使用過程精準化,財政、監察、審計等部門定期不定期對專項扶貧資金進行督查,提高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及安全性。
讓困難群眾手中的“權”變成“錢”,將承包地使用權等量化折價,采取委托經營、合作經營等方式,交給龍頭企業、專合社運作,收益按股權進行分成。
早在2015年,爐霍縣在斯木鄉吉絨村通過引進甘孜州盛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由村支部牽頭成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與盛煌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方式流轉土地200畝,涉及吉絨村吉絨組17戶80人。該村19戶貧困戶以土地入股,每畝年土地租金500元,合計10余萬元,戶均地租收入5500余元;其次,每年由公司給予合作社集體分紅,分紅為年產值的1%,保底5萬元。該村總戶數56戶,人口249人,戶均年分紅收入890元左右,人均年分紅200元左右。建設該基地及運轉期間,當地群眾務工等收入達40萬元,人均收入增收達1600元左右。
探索 入股方式多樣化
11月20日,爐霍縣泥巴鄉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及“第一書記”正組織全村村民就今年的集體經濟收入再投股的事宜進行商議,22戶村民代表紛紛表示相信政策、相信政府,均表示愿意將今年的集體經濟股權分紅再投進該村原生態黑青稞系列休閑食品開發生產銷售中。
今年,次郎村村辦企業霍·藏緣圣瑞原生態農業開發公司打造的“泥曲”牌原生態黑青稞系列食品之黑青稞藏式手工月餅,在中秋之際銷售610盒黑青稞藏式手工月餅精品禮盒產品和5700封普通包裝產品,取得142800元的銷售收入、扣除生產成本、宣傳成本和銷售成本、獲制38%,即54264元的純利潤,全村22戶142人人均增收382.14元。
貧困戶股東的加盟,是該村利用集體經濟創新資產扶貧機制的成果。貧困戶與次郎村村辦企業霍·藏緣圣瑞原生態農業開發公司達成合作協議,貧困戶自愿與公司簽訂協議書,將今年分紅資金作為入股資本金,委托給公司統一管理使用。
這對于家里缺乏勞動力的錯布來說,家里就有了一份保底的現錢,“每年當‘甩手掌柜’,憑資產股享受到300元紅利。”
而對于“買單”的霍·藏緣圣瑞原生態農業開發公司來說,是否是虧本買賣?
該公司負責人錯加說,實則是雙贏之舉,一方面,“化零為整”的扶貧資金,借助公司的運營平臺資源,發揮了效應。而對公司來說,借此機會鏈接該村的生態有機資源,也是公司擴大發展的機遇。
在爐霍縣委、政府的推動下,類似的嘗試今年陸續展開。
奮進 激活鄉村發展潛力
股權量化收益扶貧讓貧困戶成為了現代農業的股民、集體設施的主人,分享到了產業發展的成果。激勵之下,貧困戶也正在改變“等靠要”的依賴思想。
股權量化一年來,爐霍縣20個貧困村紛紛展開了各種試點。對資產收益扶貧的探索,不僅聚焦“如何花錢為群眾辦事”,更追求“錢生錢”,用最少的錢取得最大的扶貧效果。而資產收益扶貧的成效,不僅增加了貧困戶財產性收入,還帶動了貧困戶的身份認同感提升、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崛起、貧困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
“明年縣級將統籌資金1620萬元創新‘飛地’扶貧模式,鞏固扶貧成效,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的核心,以培植特色產業為重點,依托甘孜州盛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企業+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土地流轉+股權)的飛地扶貧模式,同時,繼續升華延續財政扶貧資金股權量化模式,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夯實農民增收脫貧的根基,幫助貧困群眾‘挪窮窩、拔窮根’,讓扶貧資金不僅充當‘滅火隊’角色,也能成為貧困戶長期增收的‘定心丸’……”縣委書記伍強滿懷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