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1月03日
——九龍縣脫貧攻堅瞄準“四個好”
彝家新居。
■阿布克的 文/圖
2016年以來,九龍縣聚焦19個貧困村、2101戶7098名貧困人口,瞄準“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和到2018年在全省藏區實現提前脫貧、率先奔康的目標,以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特色農牧產業發展、陳規陋習革除和新風文明培育為著力點,立足資源稟賦、挖掘自身優勢,創新工作方法、整合扶貧資源,推動脫貧攻堅有力有序推進,到今年底全縣將穩定脫貧摘帽4個貧困村,脫貧銷號778戶2670人貧困人口。
住上好房子。按照“民愿、民建、民享”的思路,在圓滿完成18個定居點、1240戶牧民新居和960戶避險搬遷民居建設的基礎上,為改變彝區住房條件落后面貌,促進藏彝聚居區的均衡發展,全縣10個彝族聚(雜)居鄉(鎮)42個村全部納入全省彝家新寨建設范疇,并投入10億元強力推進。目前,第一批3875戶“彝家新寨”和1605戶藏區新居建設任務順利完成,第二批1604戶“彝家新寨”和1058戶“藏區新居”建設預計明年5月全面完工,屆時全縣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整村推進數將達到56個、占全縣行政村的88.89%,住房建設戶達到12013戶、占全縣農村戶口的76.72%,享受新村建設成果農村人口達到49736人、占全縣農村人口的85.58%,群眾住房條件將大大改善。
過上好日子。走“名、特、精、優”的農牧業產業化路子,通過“一村一品、產業互動”等形式,因地制宜發展以牦牛、花椒、核桃、魔芋、茶葉“五朵金花”為重點的特色農牧產業,通過“企業+基地+農牧戶”的方式,發展不同形式的規模經營。目前,全縣共發展九龍藏區天鄉原生態茶業有限公司、九龍祥瑞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等農產品龍頭企業7家,培育以“五朵金花”為主導的農業專合組織242個,產業化帶動農戶面達到52.5%,特色農牧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2%,促農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在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的同時,注重提高貧困群眾的土地租金、入股分紅,采取加強技術培訓、進行保底收購、優先安排就業等辦法幫助貧困群眾增收。目前,該縣正積極在扶貧項目資金投資轉股上進行探索創新,將一些精準到戶的資金,入股到當地效益好的企業和專合組織,讓貧困群眾長期享受分紅收益。同時,整合一些行業和部門具有公益性質的項目和資金,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開發公益性崗位1029個。注重農旅結合,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山地旅游、戶外探險等旅游產品,推動鄉村旅游業態多元化發展,以“旅游+”引領和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彝家新寨、藏區新居等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有效拓展農牧民就業增收空間。2015年,該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308元,位列全州第一,獲得了“四川省三農工作先進縣”榮譽稱號。
養成好習慣。結合國家衛生縣城、省級文明城市和民族團結示范創建等活動,組建宣講分隊,通過理論宣講、“五下鄉”等載體,深入鄉村一線宣傳黨的富民惠民政策和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引導群眾轉變“等靠要”思想和山溝意識,樹立勤勞致富、自尊自強、開放共享的正確思想。依托彝家新寨、藏區新居、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和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等,深入實施城鄉提升戰略,積極推進房子、車子、渣子、攤子、牌子、電線等“九子一線”清理整治行動以及農村風貌塑造和改圈、改廁、改廚等工程,大力開展“九龍是我家,衛生靠大家”和清理土堆、糞堆、柴堆,清掃路口、村口、家門口等活動,切實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同時,結合基層黨建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在全縣63個村(社區)設立環境衛生監督員,對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開展監督,引導群眾養成健康、文明、良好地生活習慣。
形成好風氣。立足新風文明建設,在新村建設中特別倡導移風易俗,全力遏制婚喪嫁娶、搬家請客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現象,積極引導各村把倡導文明新風、文明辦婚喪嫁娶的規定寫進村規民約,并針對彝族婚姻彩禮高、喪葬鋪張浪費等問題,縣委召開彝族干部、家族“家支”代表以及知名人士座談會,引導他們帶頭革除陳規陋習;各家族“家支”之間也互定“盟約”,自覺抵制陋習,形成了新時期良好的婚嫁、喪葬習俗。在新村建成后,嚴禁搬家請客,干部職工一律不準參加宴請,凡有參加或送禮者嚴格追責。同時,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開設“道德大講堂”,開展評選“九龍好人”活動,樹推在艱苦奮斗、勤勞節儉、誠信友善、尊老愛幼、發家致富等方面先進典型,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動形成崇尚科學、反對落后、遵紀守法、文明和諧的社會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