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9月04日
本網訊(落絨呷瓦)爐霍縣緊緊依托“農牧民夜校”,通過“三大舉措”,不斷提升農牧民夜校的教學質量與效果,充分發揮夜校作用,助力脫貧攻堅。
通過明確宣講對象、宣講需求、宣講方式,讓群眾在思想上,增強感恩意識。一是宣講對象精準分類,確保人員全覆蓋。全縣175個農牧民夜校,按照“堅決不落下一人”的原則,對村(社區)所轄群眾進行全覆蓋培訓,每次上課實行簽到制,確保貧困戶普遍掌握1-2門實用技術。二是宣講需求精準解惑,確保貼近實際。通過一講二比四樹活動,按照群眾“點菜”,實施“菜單式”教學,講脫貧攻堅政策,比生活行為、比生產習慣,樹崇德、樹尚學、樹遵紀守法、樹誠實守信。三是宣講方式精準對路,確保宣講實效。采取“理論+實操”相結合的方式。全縣175個農牧民夜校每所專門配備6名專職教師、印發各類實用教材1萬余冊,抽調65名素質高、能力強、業務精的優秀干部充實到“農牧民夜校”教師宣講組中開展理論政策、法治等講解,以“大白話教學” “送教進村”的實際操作方式,引導群眾“學黨章、學文化、學村規、學政策、學法律、學健康知識、學技能”。從而加速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政策、會經營的脫貧典型。
通過優化投資環境、整合資金、大力發展“飛地經濟”,讓群眾在行動上,從“被動的要我脫貧”到“主動的我要脫貧”,大力發展“飛地經濟”、增強村集體經濟,凝聚脫貧致富共識。整合產業扶貧、對口援建等各類資金3000余萬元,依托爐霍縣“鮮水源”有限責任公司,吉絨、若海2個村100戶群眾以土地流轉、資產入股、務工等方式積極參與到“飛地”建設和創業當中,流轉土地500畝,集中建設冬暖式蔬菜大棚120個,種植生態有機蔬菜。去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8萬元,貧困戶戶均增收890元。
通過發揮“農牧民夜校”作用,收集總結產業發展經驗,在發展產業上成效上顯著。一方面,破除頑疾添動力,抓好黨員精準扶貧示范項目。堅持從扶貧先扶“心”、先扶“志”抓起,在貧困村大力開展“艱苦創業”“脫貧爭先”“感恩奮進”三項教育1200余次,引導貧困黨員群眾不等不靠、苦干實干,繼續抓好黨員精準扶貧示范項目。另一方面,爭取項目解民難,大力發展產業。針對高寒牧區貧困戶“缺生產資料、缺勞動技能、缺發展資金”等現實問題,打捆成立紅瓦多綜合種植、黑木耳種植、綿養養殖等22個合作社,推廣生物機制固體成型燃料加工、飛地經濟·吉絨村蔬菜大棚、“泥曲”品牌農副產品、千畝圓根蘿卜種植基地、百畝人參果種植基地、百合花基地、大蒜基地、俄色茶基地、牧家樂旅游等,開辦“公務員考試義務培訓班”,打造出“一鄉一景、一村一品”新格局”。